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姜子牙下山 ...
-
点点星光飘落在九天玉清宫穹,洒落在元始天尊的七盏琉璃灯上反射出熠熠的光泽。玉清宫中弥散着似有若无的香气,阵阵吹来沁人心脾。那香本是埋藏于极天峰不周山下祝融的尸骨,他在与共工大战落败之后跌下了万丈的深渊,恰巧砸到了当时路经此地的一头七彩香牦,一神一牛就此共同沉睡。经千百万年的相互遗变,双方的骨头互相融合演化,已无法分辨哪块是神哪块是牛,只有沁人的香气从骨头上幽幽地散发,仿佛在诉说着千万年前那段惊天动地的故事。
是时元始天尊云游到此,忽感异香扑鼻,然后就在雪山下挖出一块头骨,他在手里掂了掂,忽然自语道:“正巧我玉清宫缺了一块香料。”
于是祝融的尸骨就在玉清宫点燃,一直烧到如今也未曾损耗。
璀璨的星辉打在空旷宫殿的正中央,不断变幻着各样的形态。元始天尊定定地观察了许久也不发声,座下的南极仙翁摇晃着他的羽扇,默然笑了一声。
元始天尊觉得好奇,问他道:“笑甚?”
南极仙翁的笑容更深,羽扇不再摇晃,说道:“是时候叫他下山了。”
元始天尊默然不应,许久方说:“连你也看出其中端倪。”
仙翁正色道:“小狐狸就位已久,灵珠子亦几经历练。正所谓‘成汤合灭,周室将兴’,现在的僵局要想点破,此时不放军师下山更待何时?”
元始天尊微微点头,转身对白鹤童子说:“请你师叔姜尚来。”
天尊口中的“姜尚”不是别人,正是武王伐纣的军师姜子牙。姜子牙听召随即至宝殿座前行礼说:“弟子姜尚拜见。”
看见子牙规规矩矩地立在面前,天尊走向前亲自将他扶起,问他道:“子牙,你上山修道几载了?”
子牙恭谨地答曰:“弟子三十二岁上山,如今虚度七十二岁了。”
天尊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此处亦非汝久居之地,可早早收拾下山。”
姜子牙听了半晌,才知道天尊是要赶他下山。他自而立以来,在昆仑山上修道已数十年,想是人间的富贵苦厄,早已忘却云端。
子牙面对天尊跪而泣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有年。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南极仙翁上前言曰:“子牙,机会难逢,时不可失,况天数已定,自难逃躲。你虽是下山,待你功成之日,自有上山之时。”
听这二位前辈的几番劝说,子牙亦知自己下山已成定数,只好擦了擦泪水,面对二人再拜曰:“弟子领师法旨下山,来日漫漫,不知可否再睹尊颜。仅此一拜,聊表衷心。”
子牙拜辞天尊,又辞众位道友,随带行囊,终于出了玉清宫。
已然是初春时节,素来冰冷的昆仑山也绽开了难得的春水。他眺目一望,栖云崖上的瀑布果然已经蔚为壮观。这一瀑布源自罗迩戊高原上的冰川,浩浩荡荡奔腾数千里来到栖云崖下,形成千仞奇观,号曰“天泓”。回想以往的数十年,每至暮春时,他总要和师兄弟们来到栖云崖下,挑几担天泓水回去浇灌冬萍草。如今眼看到了冬萍盛开的时节,却不想他已无缘再挑那天泓水了。
长叹一声,他挥了挥大袖,决绝离去。七彩的长虹在他身后,在千百年冰封着的昆仑山上,华丽地盛放。
说那姜子牙不食人间烟火已有些年头,懵一下山竟不知向何处去。土遁过了金鸡岭,便是首阳山。走过燕山,又过了白柳村,前至西岐山。过了七十里,至西岐城。姜子牙进城,观看景物,这里民丰物阜,行人让路,老幼不欺,市井谦和。他不禁点头道:“真乃尧天舜日,别是一番风景。”
素闻西岐地界有一溪水曰“磻”,磻溪乃是渭水的一支,以特产飞鱼而闻名。姜子牙来了西岐,既不谋事,亦不拜谒。终日隐于磻溪,垂钓渭水。本来这一钓叟并没什么引人注意,然而他的鱼竿却是非比寻常:一杆竹竿,下面悬着细线,线头上的钩却是笔直。磻溪附近有一樵夫日日经过,看见这钓钩离水三尺,执竿的老头呆若木鸡,不禁又气又笑。
一日这樵夫终于忍不住,停下来与子牙搭话:“老丈,我常时见你在此执竿钓鱼,可你这钩线何为不曲?古语云:‘且将香饵钓金鳌。’我传你一法,将此针用火烧红,打成钩样,上用香饵,线上又用浮子,鱼来吞食,浮子自动,是知鱼至,望上一拎,钩挂鱼腮,方能得鲤,此是捕鱼之方。似你这等钓,莫说三年,便百年也无一鱼到手。”
子牙转头看了他一眼,大笑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在此不过守青云而得路,拨阴翳而腾霄,岂可曲中而取鱼乎?非丈夫之所为也。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多少年后,当姜子牙拜将入相,这几句话便流传后世,铮铮响亮。
那樵夫听了,颇为不屑:“就你这般枯叟,也想钓着王侯?看你那个嘴脸不像王侯,倒像个活猴!”
这一番奚落引得姜子牙哈哈大笑,他收了鱼竿,瞟了一眼那樵夫。转身就走,离开前丢给他一句话:
“你左眼青右眼红,今日进城怕有人命之灾。若遇无解之题,尽管来找我。老朽道号飞熊。”
樵夫听见他这一句话,以为是对方的反唇相讥,讪笑了几声,也自担了柴进城去,略过不提。
话说这一日清晨,身在西伯侯府的伯邑考躺在床上惊悸难安,猛地一睁眼,只看到眼前朦胧的帘帐,上面绣着深紫色的四爪夔龙纹,正在轻烟中微微流动。
身旁熟睡的女子仿佛感到了某种异样,不安地翻了翻身,兀自睡着了。邑考看着她红扑扑的脸,知道是蚕被太厚,捂着热了,于是替她稍稍撤了一些,才慢慢见她睡了安稳。
安顿了兮云,他仍旧心跳不已。刚刚结束的梦境里,他眼睁睁地看着父王身陷囹圄,遭受着非人的折磨。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酷刑,人被剃光了头,赤身裸体地坐在冰凉的青铜椅上,双手被蒺藜刺捆绑,眼睛也被黑布牢牢绑住。在头的上方,悬挂着一只滴漏,水滴一滴一滴,永无止尽地打在头上。这种刑罚不会致命,但天长日久,头骨被水滴砸得浮软肿胀,以致最后每一滴下来都是剧痛难忍……旁边帝辛的笑容冷酷又无情,像是要把父王推进十八层地狱……梦境的最后,是一只不知何处飞来的巨熊,忽闪着巨大的翅膀,将父王从地牢中救起,飞向高高的苍穹……
不能再等了,他猛地坐起来。随即传召了散宜生等一干文臣武将,商讨赴朝歌赎父的事宜。
众臣前来,在小侯爷面前各陈利弊,大多不支持现在行动。自从姬昌因行刺之嫌被羁押在羑里,帝辛便视之为眼中钉,无时无刻不想除之后快。只是以比干为首的大臣力保之,使得铲除姬昌的计划一再搁置。在比干的压力下,帝辛不得已释放了跟随姬昌的散宜生还西岐,只是对释放姬昌一事始终不肯松口。大王现在深信姬昌在西岐筹备谋反,群臣越是阻谏,他越是怀疑。比干已经因此数次开罪帝辛,以至如今在大王面前都变得尴尬,西岐众人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一番商讨下来,又是没有结果。伯邑考重重地叹息,梦里父王的惨状犹在眼前。
看他焦虑的样子,谋士散宜生上前宽慰说:“小侯爷不必过分忧虑。属下已对老千岁的境况做了占卜,卦象显示侯爷虽被幽禁,但行动自如,照料周到。您且稍安。”
旁边的太颠默默看了他一眼,终是没有作声。
伯邑考沉吟半晌,终于妥协道:“既然不宜妄动,那么此事就暂时搁置。今日是初五,例行巡城。淄安,去备马。大家都散了吧。”
马上的伯邑考始终郁郁不乐。过了城门口,就要走到八拐巷的时候,忽听得身后一阵喧哗。不一会儿就见侍卫慌慌张张前来报信:“小侯爷大事不好,巡逻长淄安大人过城门的时候与人拥挤,不慎被个樵夫打死了!”
伯邑考心头一惊:淄安在自己手下已有五年,办事牢靠,身手也向来敏捷,怎就被人无故打死?
震惊中,一个个头矮小、其貌不扬的小民被拿到他面前,“扑通”一声跪在马下,口中大呼“饶命!”
“到底是怎个情形,你与我细细道来!”
只见那小民跪泣曰:“小人西岐良民武吉,正挑着一担柴往南门来。市井道窄,将柴换肩,不知塌了一头,番转尖担,把门军淄安大人夹耳门一下,即刻就打死了人!小民无意伤人,实乃意外耳!求小侯爷从轻发落!”
伯邑考听这一番言语,思及淄安平日种种好处,却不想枉死在此。狠下心说:“你打杀了人命,自当以命相抵。来人啊,将这小民拿下送入大狱,三日后行刑!”
随即听得武吉痛哭不能自持。随行的散宜生见似有隐情,便问他道:“何以痛哭如此?”
只听武吉回答:“小人不幸逢遇冤家,误将大人打死,理当偿命。只奈小人有母,七十余岁。小人无兄无弟,又无妻室。母老孤身,必为沟渠饿殍,尸骸暴露,思之切骨,苦不敢言!”
散宜生听罢,转身对伯邑考说:“若论武吉打死淄安,非是斗殴杀伤人命,不过挑柴误塌尖担,打伤人命,自无抵偿之理。请小侯爷宽限几月,放他回去办母亲衣衾棺木、柴米养身之资,等秋后再正国法。”
伯邑考无心计较,点头答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