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生活在别处?——哪里都一样 ...
-
经久不衰的课题——Find Yourself
Oritation Day的时候,International Office的Director Olle上台做简短的发言。这个一头俏丽短发干净利落的中年女人说,我只愿对你们说两句话,一是在罗瓦涅米发现你自己(Find yourself in Rovaniemi),二是敢于梦想(Dare to Dream)。很典型的西方发言,不过我还是被她的第一句打动到了——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地方、时间突然发现另一个自己,实在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变化或者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最为有意思的事了。
一路从重点中学靠自己努力到重点大学,本科时候大一攒学分绩,大二开始修习两个学位的课程并且同时兼任两个社团的工作,大三准备考商科的研究生后来阴差阳错被保送到人民大学,大四一开学就往北京跑做着几乎一周全天的实习还顺利拿到了双学位证。研一上学期修完了所有学分,研一下又开始实习,一份接着一份,不同的行业…从本科开始的每个寒假或者暑假,要么为了社团活动,要么抽空去旅行,几乎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我从来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自己会exhausted。这次却做了一个特别不理性的决定,在应该找工作的时候宁愿延迟毕业,通过学校的交换来北欧体验下不同的文化环境。说实话,也许是厌倦了一直汲汲駸駸得奔跑,身陷在人际往来之间的状态。也许我是做了一次“逃兵”,可我这次觉得很开心,由衷的发自内心的轻松和开心。
从未想到在这里可以找到那种Break的生活状态:雪夜,漫长的雪夜,无边无际的亮白色,无可抑制的迷恋起那些天空刚刚亮起来的瞬间。平静,安宁,简单。没有任何纠葛,没有欲望,甚至没有渴求。这样简单的生活里,开心似乎成了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那些既定的目标,那些想要成功的欲望,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际关系,那些你争我夺的激烈和压力,仿佛都有了正当的理由被我短暂的抛在了北京。我只带着我自己来这里——那样一个简单而纯粹的我。剥落了一切掺杂而看似丰富的世俗,所有剩下的唯有本心。
这就好像张德芬曾经在她的灵修丛书《活出全新的自己》里说过,每个人的心灵任务都各不相同——在这里,我没有像玢姑娘那样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别人的心情,也不像雨姑娘和燕子那样惦记国内的朋友或者是家人,依然为着国内的事情烦恼。我所做的只是真正关心起自己的身体和心境,用一种从未有过的关心、耐心和细心面对自己:一日三餐需要什么,哪里胖了哪里瘦了,哪里不舒服,因为什么导致的不舒服,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消弭掉这些不舒服。原来不仅仅是通过外在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筹码和价值,只有真正关爱自己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所有的优点和缺陷,那些个人性格中的特性仿佛都在这样简单的洁白的雪下照应出来。原本通过一次次实践、或者学习、或者与优秀的人相处,我常自诩对自己有了足够多的了解。但是来这边之后,借着这样简单而平淡的生活,我却开始去审视自己曾经做的事情和其背后的意义,突然发现自己还是不够了解自己——我们以为的自己和那个真实客观存在的自己其实很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开始审视自己那些被贴上“独立”、“自信”、 “理性”、“奋斗青年”、“理想远大”等等标签之下最真实的自己究竟是如何模样。从而不由自主地心生谦逊,懂得放低自己。
我这一个多月以来的感受是:所谓优秀的人不一定聪慧,但大多数都能保持清醒的判断,对自己对别人对外界,但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越发成熟的人越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越能清楚的面对——这并不等同于不自信——而很多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人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看不清自己的真实价值,甚至高看自己,这也是很多幼稚的人的普遍想法。
不仅仅是自我反思和审视过往已经发生的事,与周围人的互动当然也是一面了解自我行为的镜子。在这边生活了大约一个月的时候,因为东西方的思维差异我们四个姑娘和公寓的另两位室友发生了冲突。
公寓是当地留学生公寓服务提供组织DAS统一安排的,六人三个房间,共用一个厨房和客厅。来之前我们四个姑娘因为一些考量也没想着特意分开多体会下各国文化什么的,就住在了一个公寓里,剩下的一个房间住的是法国Ines和西班牙姑娘Cristina。
冲突的起因是我们四个人大姑娘常常在一起说中文,令法国姑娘和西班牙姑娘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在她们提过一次后,因为我们没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同时商量一些事情的时候母语确实更方便就没有太在意。于此同时,我们对她们一点小事就很serious的找我们谈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教训人,还总捏软柿子找燕子谈话而不是找我们所有人十分不满——雨姑娘、我、玢姑娘和燕子大约按照脾气性格的强硬程度排列……ORZ——另外也有很多生活细节上的不爽快,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公寓是自己的家,应当能够享受自己的音乐、Party和大笑,这与国内灌输“宿舍是公共场所”的想法很不一样。太多束缚会让她们感觉公寓不是家的感觉,她们很不喜欢。于是终于有一次,我和玢姑娘商量了下去跟两位姑娘坐下来谈了谈。
大概将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和存在的矛盾都开诚布公的说了说,并且说明我们希望获得相应对等的尊重和自由。当然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矛盾确实是无法一时解决的——举个例子,公寓=家的感觉,就和国“内宿舍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事情不要影响到别人”这样的思路无法吻合,而即使她们在这个方面觉得虽然造成了我们的不爽但是她们的自由,而在我们说母语的方面又不会以同理心认为这是我们的自由;又比如她们认为我们四个中国姑娘不应该住在一起,这点我确实当时觉得很好笑,说实话我常常会觉得西方人在很多时候很把自己当回事,倒不是说特意针对我们几个,就是可能有点过分强调个人意志——同时会忽略另外一个“非我”的个人意志。我由此得出来的结论是所谓“外国人更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更尊重个人隐私、更懂得理解对方、更公平”是一句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话,当然我不是另一个极端的意思——端看是什么人。
最后的解决方法是两个姑娘重新向DAS申请了另外一套俩人公寓,这件事情就算是根本上解决了,但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两个姑娘过来跟我们说:她们依然非常高兴我们可以找她们主动沟通这些问题的,她们觉得这比以前大家各自住在屋檐下,各说各的好多了。实在说两个室友搬走我们心里还是有点难过的,总觉得如果早些时候沟通也许大家都能从根本上淡化这些问题。中国人的善良总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客观上说这就是两种文化彼此之间固有不同的难以兼容,不是谁的过错,当然我们是可以包容的,可是我们又无法真的接受音乐震天的休息场所,就好象不能将中国人习惯热饭热菜和西方人生冷食物习惯之间很快融合一样。
后来我反思这件事:确实觉得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用英语说话,也许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卸下了对方的心房,就不至于到后来剑拔弩张的地步;而同样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明白她们的文化是遇到事情就会直接说出来,不管多大多小,或者她们能够明白我们习惯要忍到一个程度再去沟通或者甚至直接放弃,就不会误会她们小题大做。沟通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是错的,错的是没有更早坦诚的沟通。早点真诚沟通——也许是防止问题恶化最好的方法,而其实最终能够解决问题靠得并不是沟通,而是同理心。只有站在对方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才能最全面的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不至于将很多的时间浪费在口舌之争、误解和不断的解释上。
但是我也不得不说,西方人是简单而直接的,她们的思路很简单,也很真诚。事情过了就是大大气气的过了,我们后来常常在学校里碰到,Cristina都会非常高兴的拥抱我,还会告诉我她最近酿了什么酒,也会在我好奇的询问怎么酿法的时候调皮的说这可是家传秘方,至于Ines因为学的专业和我们四个都不同,自从春节中餐宴会后我就没有再见过她。
Find Yourself,在每一个不同的环境里发现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间发现真实的中国民族和其他民族,在与不同文化的民族认识、沟通甚至是冲突间去了解自己的包容性、格局、是否真的有同理心,在与不同的人交流和审视自己中发现自己——这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原来我一直都在进行中。
后记
这是我在罗瓦涅米生活了两个月的一些记录,关于自己,关于生活和学习,关于遇到的每个不同国家的人和差异和他们的共性,关于与不同文化发生的冲突,关于食物。
我尽可能用最适合这里文化的随性态度来说这些事情。这里的平淡生活常让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可是一写出来却发现哪里都是生活,这里节奏的缓慢偶尔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成长,但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变化。我想这大约就如同出国前看的一本书上说的那句——“无论你去往哪里,你都是走在通往自己内心的道路上。”
如果一定要拔高到人生之路这样的高度上,其实,我觉得成长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向前;而且我们也确实一直都在朝前,焦虑急切的不过是速度和节奏而已。以前我着急着淋漓尽致的体验所有不同的Experience,着急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像一支箭一样朝着既定的轨迹坚定的射去,而北欧的生活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去看待生活,生活可以以这样一种不同的节奏来呈现。
北欧人民没有活得焦虑,比起国人来,谈吐之间似乎更有底气,他们生活在这样冰天雪地里,比起国内物料缺乏何止一点半点,但是他们擅长滑雪、冰上垂钓、Ice Swimming,发明了桑拿这样热衷的社交方式,知道度假和休息,比起国人的焦虑和快节奏,他们真的有更高的幸福感,比起国人下班后简单贫瘠的吃饭、聚会、电影、晒朋友圈,他们更懂得什么叫做个人时间,更懂得如何度过而不是单纯“消费”自己的业余时间。当然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福利政策保障等原因,可是我觉得无论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对自己人生最大的把握都来自于对自己时间的掌控,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应当统一到对他生活的态度上而不是相悖。善待自己的业余时间,让自己打心底觉得开心和快乐,才能更有趣的工作,跟有趣的生活。最后我想说,我们总想着逃离现实,生活在别处,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别处,哪里都是一样的,哪里都是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