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及资料。
时间:清,乾隆朝,灭准噶尔部之战。
地点:西北,运输线上的某一点,雁门关以西乌鲁木齐以南大概的方向。
百度资料:
清军为统一青藏和新疆,与准部的战争历经多次,断续绵延到乾隆年间。1720年清军击败准噶尔,占领西藏,1724年清军占领青海。1757年清军攻占北疆。战争胜利后,倔强的准噶尔部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广袤的天山南北,被杀得见不到一顶蒙古包。
白山宗,俗称白帽回。相传15世纪初,中亚人麦赫杜米·艾孜木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开始传播。后由其子穆罕买提·依敏和伊斯哈克吾力兄弟继承,成为南疆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库车、阿克苏、英吉沙尔等地宗教首领,为了争夺统治权,各自扩大势力范围,在争战中,分裂成两派,穆罕买提·依敏派被称为依禅卡朗派,即白山派;伊斯哈克吾力派被称为黑山派,一称黑山宗,俗称黑帽回。
黑山派。该派在和卓统治时期(1682~1759),曾在反对白山派的斗争中借助叶尔羌王室残余势力和哈萨克、柯尔克孜族部分部落的支持分治南疆,管辖叶尔羌地区7年,后奉准噶尔为宗主,独揽南疆统治权35年。清朝统一新疆时,黑山派和卓因遭受以波罗尼都为首领的白山派剿杀,其后裔幸存者避居中亚玛尔噶朗。
17世纪80年代初,白山派领袖阿帕克和卓勾结准噶尔封建贵族出兵南疆后,开始了和卓封建教权统治,先后两次执政共16年半,并与黑山派分治南疆,管辖喀什噶尔地区7年。清代统一新疆时(1759),镇压了白山派大小和卓之乱,大和卓波罗尼都长子萨木萨克逃至中亚浩罕,其后裔和卓自嘉庆末年(1820)起即开始不断举事入境肇乱,与黑山派纷争不休,直到近代白山派和卓败亡,白、黑两派间的宗教政治斗争方渐平息。
阿帕克和卓(Afaq Khwadja, 1625~1694)中国明末清初新疆□□教白山派著名领袖。原名希达叶图拉(Hidayatullah),一译“伊达耶图拉”,“阿帕克”为其尊号,意为“宇宙之主”。出生于库木勒(今哈密)。早年随其父穆罕默德·优素福在哈密旅居,1638年回喀什噶尔,协助其父领导白山派。其父去世后,接替了白山派教权,并支持亦兀勒巴儿思汗于1667年夺得叶尔羌汗国政权。但为时不久,伊斯玛仪汗(1670~1680在位)从阿克苏进攻喀什噶尔,亦兀勒巴儿思汗被杀,阿帕克和卓亦被逐出天山南路。1670~1680年间,曾流亡于中亚、天山北路准噶尔地区,后又赴中国内地甘肃、青海等省,以“巡游传教”为名,组织力量企图东山再起。他在甘、青地区宣教时广泛传授了纳格什班迪耶学理和虎非耶的修持仪式,,其中受其所传的穆尔希德有西宁的李太巴巴、毕家场门宦始祖马宗生、穆夫提门宦创始人马守贞,以及鲜门道祖鲜美珍等人。中国虎非耶门宦的主要来源,为其所创,对其它某些门宦(如戛迪林耶大拱北)的形成亦有影响。1678年进入西藏,经□□引荐,于1680年勾结准噶尔贵族噶尔丹出兵占领南疆,1682年靠准噶尔人的支持废除了叶尔羌王朝后裔,在天山南路4城(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建立起和卓家族封建的政教合一统治。以□□教《古兰经》立法施政,大力传布苏菲派神秘主义,使白山派信徒达到30万人。同时对黑山派乃至一切非白山派群众实行残酷镇压,使叶尔羌王朝时代繁荣兴旺的维吾尔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执政10年,阶级矛盾不断加深,终于导致1692年由黑山派领导的□□起义,一度被迫下野,不久又复出执政。但因其对黑山派进行血腥报复,同时又大兴土木,修复其父的陵墓,征收繁重的徭役和捐税,故再次激起人民强烈反抗。1694年在叶尔羌黑山派的暴动中,被杀身亡。
以上资料均来自百度百科,权充本文背景,请勿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