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巴赫的教学法 ...


  •   “献给上帝以示虔敬,献给众生以教育他们。”巴赫自认可以通过音乐传达这些神圣的原则。他用生动自由的方式他把自己的智慧结晶传授给学生。

      巴赫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个人触键法教给学生,练习时间一般为六个月到一年。当他发现学生中有人开始失去耐心时,他便不辞辛劳地写几段恰当的练习曲,把练习揉合在里面。《六首小前奏曲初阶》和《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就是这样写成的。

      随后,他会把自己比较重要的作品交给学生。他所有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他先给学生演奏一段他们要学的乐曲,并对他们说“应该这样演奏”。当学生恍然大悟,悟出应把乐曲诠释成什么样子,应该朝怎样尽善尽美的水准努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就突显了出来。

      巴赫在教授作曲时采取的方法更加独特,他一开始要求学生学习持续低音上的四声部乐曲,特别强调要写出各个声部,用以突显完美的和声。然后,他转尔讲授圣咏,他会先写出男低音部分,然后让学生谱写女低音和男高音的部份。在达到标准后,他会逐渐允许学生谱写男低音声部。他始终强调和声的纯正,以及每个声部的自然关系和流畅的旋律。

      对位法音乐

      是由巴赫所完成并由他来结束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集四十八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戈德贝格变奏曲》、晚年的《音乐的奉献》以及《赋格的艺术》等。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对位法是音乐进行的要素,就好像对话一样,主题在一个声部出现后又呈现于别的声部中。举例来说:巴勒斯替那(Palestrina,约1525-94)的弥撒曲其配置的基础是“模仿”(imitative),即一个旋律线依序在各声部重复出现(可能有些微变化),然后再联合在一起。文艺复兴时期建立了完整的对位法理论基础,但在这个理论出现的音乐又再向前发展。
      17世纪初在意大利的巴洛克时期,音乐方面摒弃了传统的对位法,在声乐和器乐中树立单一旋律作为主体,即单旋律乐曲(monody,意为一个声部的歌),由数字低音(bassocontinuo,一个低音声部加上和弦)来伴奏。现在除了精雕细琢的旧式宗教音乐以外,已经很少使用对位法,但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对位艺术仍受到重视,而且也一直有人在传授和学习对位艺术。
      当巴洛克音乐逐渐发展得更复杂时,对位法终于重视。对位法不仅没有抑制使用,而且在数字低音上加几个声部后,产生了另一种乐曲形式。在这种乐曲中,上面两个声部(例加小提琴)模仿地进行,下面是一个声部线条,它也参与主题的对位起行。这种形式的乐曲称为三重奏鸣曲(triosonata,因为它由三个声部构成而得名),在巴洛克后期这成为主要的音乐体裁,柯赖里、韦瓦第、韩德尔和其他的作曲家都创作了许多这种作品。
      特别是巴赫,因为对位法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的艺术中。《哥德堡变奏曲》探索了另一种非常特别的对位手法,即卡农。在《赋格的艺术》中,他将对位法引向高潮,使一个简单的音乐主题能够引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赋格的艺术》是他晚期最伟大的作品之—。毫无疑问地,巴赫在音乐中已经把对位法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对位法的顶峰可从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中见到,其中的对位技巧极为复杂精致,绝非仅靠耳力所能理解。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