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写在前面 ...
-
稍微熟悉古典音乐的人都会知道“巴赫”这个名字。巴赫的音乐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欧洲乐坛。每一个学琴的孩子恐怕对巴赫的熟悉程度要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作曲家。那是因为巴赫的创意曲、赋格、康塔塔、序曲都是每个学琴阶段不可不弹奏的曲目。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音乐大赛的比赛常用曲目。他的音乐结构、音乐织体和对位法都有精密的数学比例,对配器的音效也发挥到了极至,当然也会为演奏者增加难度。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
“我希望你们为人民写出德国的圣歌,也就是写出神圣的赞美诗,这样,《圣经》就能通过这种方式在人民中间扎根。”
---------- 马丁•路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无疑是巴洛克音乐的顶峰人物,是音乐史上的巨人之一。他以自己的艺术实现了马丁•路德的理想,从而使宗教音乐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位。对于上帝的崇高信仰使他从事勤奋、严谨、寓意深隧的音乐创作,使他得以发挥无穷的创造力,他的音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哲理。对于宗教的热忱使他征服了当时德国乃至今日如此之大的音乐领域,崇高的信念使他的音乐放射出永不消逝的熠熠光辉。
歌德曾对巴赫的音乐评论说:“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1775 ~1828)。
如果您有幸坐在德国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内,聆听由管风琴演奏的巴赫的圣乐的话,您一定会被那环绕在高高的教堂穹顶,久久不会散去的,深沉、凝重、宽厚的音乐所征服。闭上眼睛,感觉整个身心变得空灵起来,仿彿身体是透明的,可以轻轻地飘浮在这些音符之间,可以直接窥探心灵深处。那根叫做感动的心弦会被轻轻拨动,像激荡在止水之上的涟渏……
世界原来是这样的,为什么到今天刚刚看到?海浪、火焰、雪花、狂风、大地、明月……一切的一切缓慢地在眼前聚合,交揉在一起。你可以感觉到当年那个坐在管风琴前的人将最宽广、最慈悲的心慢慢收藏起来,让我们从他所创造的每一个音符中去感觉恍如隔世的心声。
“时隔三日,余音绕梁。”
有人说那是来自上主的福音,天籁之音,对虔诚的巴赫来说这也许是最恰如其分的理解。那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感动,属于天籁中的鸣响。那珠玑起伏的旋律,使人感觉刹那间“天堂”就在你我之间,上主不再遥远,不再虚无,就在这里,近在咫尺,真实得如同自己的心跳。这就是巴赫所带给我们的震撼。所以有人说,他的心灵与上帝同在。
但在我看来这是巴赫对人生的理解,对生与死的顿悟,充满着生活哲理与对现实的无奈。他把这种情绪融汇,注入在这些宗教乐曲之中。他用他平凡的一生谱写了最不平凡乐章,为世人留下了最最不平凡的一页。他那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那融入在每一个音阶中的丰富哲理,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思索,这才是巴赫的真谛。恰如一缕清风,吹起没有芳香的花瓣,在幽暗的夜空中划出娇艳的亮点,撩动了无数聆听的情怀。
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郎杜尔所说的:“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也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基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所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我行至你的宝座前……请给我一个极乐的归宿吧,主啊!请在末日那天唤醒我吧!”——巴赫最后一首管风琴前奏曲手稿中的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