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二十七回 皆大欢喜 ...
-
二十七回皆大欢喜
李鸿章点名,自己已经属意张佩纶做自己的接班人。
李鸿章与张佩纶的世家之交,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这位他们二人以叔侄名义走到一起提供了名正言顺的契机。张佩纶在清流议政的鼎盛时期,白简搏击,连续攻下数名朝廷大员,却没有一道奏疏指向群议汹汹的李鸿章,一直为人所诟病。不过此时的李鸿章并不是甲午战争前后的李鸿章。此时的李鸿章尚未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此时李鸿章被人不满和招嫉之处有三点:一是专权媚上;二是办理洋务;三是主和论的观点。清流人士对第二项办理洋务并不反感。张佩纶基于世交的缘故对第一项和第三项也没有提出过多看法。
李鸿章一直以自己老师曾国藩的衣钵传人自居。曾国藩行事有一句至理名言,“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曾国藩找了李鸿章作为替手,当湘军逐渐衰弱,李鸿章的淮军继而兴起,为安定晚晴风雨飘摇的江山社稷建立起得力的军事支柱。
如今李鸿章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他也准备为毕生经营的北洋军系找一个替手。但他发现,一起打天下的淮军将领,无一人可用。他们或者野心勃勃,有“弑父”情节,用之则容易祸及自身;或者庸碌无为,不堪大用。李鸿章只得将放眼于北洋外围,他早已看重张佩纶。
这其中的缘由除了二人交好,互相忠诚之外,有四个原因使得张佩纶成为李鸿章替手的不二人选。一是张佩纶科甲出身,具备入阁拜相的资本;二是张佩纶与李鸿藻领导的北派清流人士关系亲密;三是张佩纶本身是清流魁首,名声远播,一般的言官都不敢捋他的虎须。这一点优势正是李鸿章最欠缺的,因此经常沦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办事难上加难;四是张佩纶有才干且志气远大。
这次朝廷派张佩纶去福建督办海疆事宜,李鸿章是发自心底高兴。自己已经签订了合约,张佩纶去福建兜一圈,不过是走个样子,没有丝毫损伤,还能增加资历和功绩,正是朝着做自己替手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故而李鸿章将实底透露给了张佩纶。
张佩纶本就自负,听到李鸿章一番言语,张佩纶有点云里雾里。他的眉头完全舒展开来,面带笑容,问道:“叔父,侄儿我这次去福建,朝廷不就是让我督战吗?如果我一仗也不大,是不是说不过去呢?我身为钦差大臣,去福建究竟是做什么呢?”。
李鸿章一笑,“幼樵,朝廷是让你去整训福建水师和南洋水师,要把沿海七省的水师都统一起来,这个你还不明白吗?”。张佩纶一想,“哦,我明白了”。张佩纶听懂了,李鸿章让他去兜一圈,如果能抓权就顺便抓权。
李鸿章说道:“幼樵,你千万记住,和外国人打交道,一定要事事都能在万国公理上站住脚”。他们这里说着,与此同时,李鸿章和福禄诺签订《中法简明和约》的完本也到达了清廷。
慈禧太后看到和约,甚是满意,对醇亲王奕譞说道:“嗯,李鸿章办事就是让人放心。这就好了,张佩纶去福建好好巡查巡查台湾的防务,看看台湾镇道是否得力,再看看马尾造船厂怎么样”。奕譞领旨下去。
慈禧太后派人请来光绪皇帝,给他看了和约。光绪皇帝看罢,点点头,“亲爸爸,这个和约还算是公平”。慈禧太后笑着点点头,“就是嘛,所以皇帝,我就总跟你说,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事情,就交给李鸿章去办。他办好了,咱们点头就成,他要是办得让朝廷不满意,再让他想办法”。
光绪皇帝点头,“是,亲爸爸,李鸿章办洋务确实有一套。不过”。慈禧太后见光绪皇帝露出疑惑神色,问道:“不过什么呢?”,慈禧太后说着拿起桌上的一块桂花糕,递给光绪,“皇帝,我特意叫他们给你做的”。光绪皇帝接过来,尝了一口,就放回盘中,“亲爸爸,我带回吃吧”。
慈禧太后一笑,“行,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刚说不过什么?”。光绪皇帝说道:“不过既然不打仗了,还派张佩纶去福建做什么呢?”。
慈禧太后说道:“皇帝,我不是说过了嘛,让他到福建前线亲自看看,一来巡查巡查台湾的防务,看看船厂办了这么些年,都办得怎么样了。就是代表皇帝和我去巡查东南的防务”。光绪点头。慈禧太后接着说道:“另外呢,不是也是让他开开眼,知道知道前线的实际情况,不是他们坐在北京城,脑袋一拍就一个主张,动不动就打呀不打的。他也就不至于那么轻狂了”。
光绪皇帝想了想,还是不明白,问道:“亲爸爸不是讨厌他们清流议政之人,故意把他们排到前线去打败仗吗?”。
“啊?”,慈禧太后听完此话不由得大吃一惊,“皇帝,谁跟你这么说的?”。光绪皇帝赶忙回道:“没有人跟儿臣说这些,只是儿臣我自己琢磨的”。
慈禧太后盯着光绪皇帝看,“真是你自己想的?”。光绪皇帝眼神游移,点点头,“是”。慈禧太后说道:“皇帝,你自己是应该多琢磨琢磨事儿。不过凡事你要往宽里想。这就好比下棋,总有好几条路,每条路都得想通了,想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怎么下才能保证自己不失子。要说清流议政的那帮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也有他们的用处。况且这个张佩纶确实文采各方面是大清国数一数二的。我得把他给皇帝你留着,只是先灭灭他的性情。要是李鸿章没和法国人谈成呢,就让张佩纶打去,既然谈成了,就让张佩纶去巡查海防”。
光绪皇帝好像恍然大悟,“亲爸爸,您让张佩纶出去,实际是护着他吧。他前翻举荐的大员在越南吃了败仗,朝臣对他也多有非议”。慈禧太后点点头,“不用说得那么明白,护着也对,教训他也对。”。
光绪皇帝又问道:“亲爸爸,那七叔举荐张佩纶也是这个道理?”。慈禧太后说道:“至于你七叔举荐张佩纶、陈宝琛和吴大澂是出于什么目的,这就不好说了”。光绪皇帝有点着急,“亲爸爸,我想七叔绝对不能有其他的意思”。
慈禧太后说道:“看把你急的,我没说你七叔有其他的意思。可是呀,我听说你七叔的门下有个叫孙毓汶的,就是现在在军机上学习行走的那个孙毓汶。你七叔多半的主意都是他给出的。至于他的意思,皇帝你能保证吗?”。
光绪皇帝点点头,又摇摇头,“莫非亲爸爸担心他是想借着”。慈禧太后抬手示意光绪皇帝不要说,“皇帝,你记住,他们的想法是什么都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动脑子,看这么办了对自己的利弊在哪里?你可不能指望着别人替你拿主意。明白了?皇帝你自己多想想吧”
光绪皇帝思索了一阵儿,他因为想明白一个道理而十分兴奋,“亲爸爸,儿臣明白了,凡事不只是一个意思,要有多手的准备”。慈禧太后一笑,“这就对了。我就说嘛,咱们皇帝是最聪明的”。光绪皇帝神采飞扬,“嗯,亲爸爸,儿臣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