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 3 章 ...
-
孟婆
俗谓风曰孟婆。蒋捷词云:“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皂宋徽宗词云:“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江南七月间有大风,甚于舶野,人相传以为孟婆发怒。按北齐李騊駼聘陈,问陆士秀,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经》,帝之女逰于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犹《郊祀志》以地神为泰媪。”此言虽鄙俚,亦有自来矣。
风生于无而归于无,惟窍之所受不同,在人之所闻亦异。比于万物禀受亦然。众窍为风所鸣,万形为化所役。风不能鸣则万窍虚,化不能役则万窍息。休疑独注《庄子天籁》一节。
七政
日月木火土金水谓之七政,亦曰七曜,今术家増入月孛、紫炁、罗、计都四余星为十一曜。计生于天尾,罗生于天首,孛生于月,炁生于闰。盖日月行道如两环,两环相交,一处曰天首,一处曰天尾,天尾为计,天首为罗;月之行,迟速有常度,迟之处即孛也;炁生于闰,二十八年十闰而炁行一周;天炁孛皆有度数,无光象,故与罗计同谓之四余。今七政历亦有四余躔度。
丘处机论日不入地
《易》曰:“日入地中,明夷。”邵子云:日入地中,构精之象。后人遂谓“日昼行天上,夜入地中。”丘长春曰:轻清者上腾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万物有形,重浊,皆附于地,三光轻,清悉上于天,既上于天,如何却沉于地乎?且星陨于地而化为石,古今有之,星坠于地犹化为石,况地下乎?夫二十八宿,周天均布,太阳逐日会合,逐月迁移。一岁之终,经历周徧,且如日在箕斗,箕斗在天河,日入地时,星河皆入地耶?日独入地,而星河只在天耶?若道星河皆入地,则七八月间,河汉尤显,日正东西出没,初夜则河汉东北西南,向晓则东南西北,是知河汉不入地而随天运行。若日入地时,与箕斗坼破,箕斗行天上而日转地中,天上空虚而行疾,地中结实而行迟,天地悬隔,如何向晓东方出时,却得恰好与箕斗相会而同行天上乎。天上日月常无出没,人间常有出没,此间东方日出时,西向千里之外犹未,万里之外犹昏,北斗直西。半夜,北斗之北初没,子丑寅邜,周天轮次,迤逦而去,未尝暂止。北斗斡运,昭然可见。而强称入地,有何义旨?明夷之卦,文王拘于羑里,失势之象,何足为据?右丘长春所论如此,愚按:明夷日入地中,乃是假象明理,如天在山中之类,邵子构精之说,元儒已讥其天。由此观之,长春之识卓矣。
长短星
《寰宇记》云:“琼州潮候不同。凡江浙钦廉之潮,皆有定候。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此又不可晓也。然则历家之着长短星,盖海中占潮候也。缪者乃以为交易裁衣之用,可笑。
易卦纳甲
纳甲之说京房《易传》有之魏伯阳《参同契》曰: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干体就,盛满甲方东……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方丧其朋……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其疏云:震象三日,月出于庚,兑象上弦,月见于丁,干象望日,月满于甲,巽象十六日,月亏于辛,艮象下弦,月消于丙,坤象晦日,月没于乙,此指二八月昼夜均平之时,若以历法言则:昼夜有长短。若昼短,日没于申,则月合于申,望于寅矣;若昼长,日没于戌,则月合于戍,望于辰矣。十二月之中,三日之月未必尽见庚,十五日之月未必尽见甲。合朔有先后,则上下弦未必尽在八日二十三日,望晦未必尽在十五三十日也。又《虞翻易传》曰:日月悬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干象月盈甲;壬十六日旦,巽象月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月消丙;三十日,坤象月灭乙,癸晦夕朔旦,则坎象水流戊;日中则离,象火就已;成戊、巳土位,而象见于申,纳甲之说,虞氏比《参同契》为备,而坎离戊巳始,有归着故,详记之。
晲日
余尝登眺山寺,见雨霁,虹霓下饮涧水,明若刻画,近如咫尺,日射其傍如盼睐,得句云:“渇虹下饮玉池水,斜日横分苍岭霞”。自谓切景。张愈光云:斜字犹未称渇字。后一年,偶阅庄子,日方中方晲,衍义云:日斜如人睨。目遂改作晲日对渇虹,字始称,愈光曰:渇虹晲日,古今奇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