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好吧本章牵扯到民国的钱了……(还是那句话,下面您当段儿野史看看也行,直接按右方向键也成O(∩_∩)O~)
(昨天突然断网,没人给修,今天还是我们自己搞定的,同事都说,求人不如求己……)
不愧是乱世,民国的货币制度岂是一个乱字了得。大家熟悉的可能是四大家族乱发钞票,其实……那已经是1935货币统一推出法币之后的事了。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沈万三,有部电视是张卫健演的,其中有个情节是,沈万三趁朱元璋打天下即将进城(忘了进哪个城了,好像是杭州),前朝(应该是元吧o(╯□╰)o)货币贬值,就是铜钱贬值,谁也不知道新朝廷会不会还用旧朝廷的铜钱。沈万三大胆兑换铜钱给等价金银(当然是铜钱贬值以后的等价)因此屯了好多铜钱。但如果新掌权的大明朝说不用旧朝铜币,沈万三就得赔死。朱元璋趁此拿捏住沈万三,剐了好一笔横财,这才答应旧朝铜钱仍可流通……
所以,其实我是想说,民国初期其实也用过铜钱的……您这么想,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只有十四个省宣布独立,那些省还是要用的吧~~~真的挺乱的,下面的资料其实只是说了一部分……我这人有点儿强迫症,总是想把自己想到的问题解释的尽善尽美明明白白……
附:关于电视上民国戏中出现的“大洋”问题的资料:
中国自1436年起采用银铜货币体制,主要货币为白银。中国使用的白银多铸成锭状,以重量(两)为单位。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早期的银圆多为西班牙在墨西哥铸造之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银圆则有墨西哥独立后铸造,有鹰为标记的“鹰洋”。二者的重量成色一样。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间接影响清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于是清政府在光绪年间起亦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清政府的银圆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洋”。各式银圆被称为“大洋”。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一元)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即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一元为角,十分一角为分。国币的壹圆被铸成九成银、一成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即俗称的“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国府壹圆含纯银只为23.493448克。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含银量亦较低。因为上有孙文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实际上,民国初年中国货币是两、元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元为单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将银圆收回。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圆券风暴后,银圆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国民党政府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随著国民党撤出中国大陆,银圆及银圆券均在数个月后在中国大陆进入历史。但是在台湾,理论上法例所规定的中华民国货币仍然为银圆;新台币属台湾流通的货币,只具等同国币的性质。这情况一直维持至1990年代末,银圆方才正式完全退出舞台。但因为中华民国法规所定货币单位尚未全面改成新台币,所以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所定货币单位折算新台币条例第二条规定,现行法规所定金额之货币单位为圆、银元或元者,以新台币元之三倍折算之,也就是一银元等于新台币三元。
法币是在中国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法币后来因大量发行引发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在1948年由金圆券取代。
发行
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基本上仍是银本位,沿袭以白银作为货币。清末以前,多以银两作结算。自清代中叶起,随著外国银圆流入,民间开始流通银圆。民国成立后,亦继续以银圆为通货,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皆有铸造银圆。至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废两改元”,货币一律以银圆为单位。民国初期,各地方银行或政府亦常有发行纸币,但流通及认受性不一,当中只以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认受性最高。
国民政府在1927年北伐统一中国后,开始逐步施行货币改革,计划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负责推行。最先步骤是透过行政命令,以官股入股中国银行及交通银行,变相将其控制权改为完全国有(原先已是官方开办的银行,已是半官办)。加上国民政府原有之中央银行,国民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银行业。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为讨好国内产银州的议员,在1934年通过“购银法案”,由财政部购入白银作为储备,顿时引起国际银价高涨。中国当时为第三大银本位国家,即时出现白银外流,通货收缩,引发利率急速上升,部分银行钱庄倒闭。于是货币改革成为国家理财当务之急。
1935年11月4日(农历一九三五年十月初九),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将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由银本位改为法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有人认为: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抗日至崩溃
1937年抗日战争前,法币的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1937年抗战开始至1941年英美参战前,日本为破坏中国后方经济,在日占区强行以日本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再加上以走私物资套得法币,送往上海兑取国民政府的外汇。国民政府分别从英国及美国得到超过一千万英镑及五千万美元贷款,但仍不足支持法币汇价。至1940年起,取消无限制外汇买卖。于是法币的价值开始下跌。
对日抗战期间,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大量发行。到了战后已发行至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四百倍。1946年后,国民党政府为支付与共产党军队作战的军费,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当时曾经有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而获利。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得到成果。1948年5月行宪选举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另一次货币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PS:嗯,金圆券在本文中应该是用不到的了,哦呵呵(我可没打算写那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