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出自沈约的《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之前说过进入康熙四十二年,就要开始走悲情路线了。所以连着两章都有人离去。
这次是福全。我个人很喜欢的一位王爷。此诗的第一联,正好说的是少年相识。
最后关于二人对于是否愿做贤王的对话,是在手机里写了很久的一个片段。我想这也正是胤禩和福全的不同。胤禩的目光更远,看的更全面。摒除亲情,看出了太子无法担任一个帝王的职责,无法带领大清恢宏千载。所以这时候他会勇敢站出来,扛起这个责任。
而后来的事情,显然显示出了康熙爱子心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目。
当然,如今我们可以如此坦然的面对这段历史,是因为我们如今所学习所认知的知识理论,远比封建王朝要多得多。所以大家站在不同的高度上看问题,反而比处于哪个时代的皇子们更清晰。
这就引出了下面的一段话。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认同,但是的确是我个人的心里的想法。
亡大清的是谁?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么?
有很多人说亡大清的是慈禧。这便是最可悲的地方,把所有前因后果,推到一个女人身上。虽然我个人也不太喜欢慈禧,但是慈禧最后的奢靡,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清朝早在康乾时期,就显露了颓势。
而大部分人沉浸在盛世假象中沾沾自喜,不求进步,甚至于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自以为是□□大国,而不知自省。
康乾虽名为盛世,也要看和哪朝哪代比了。比富强开放比不过唐宗宋祖,比百家争鸣比不过魏晋风骚。何来的勇气称自己是盛世?
上位者如康熙,死后留了一笔烂账不说,乾隆更是开创奢靡一风。还敢号称十全老人,真心有点无语。
盛极必衰,强极则辱。
作为一个上位者,应该早早在富贵遮眼时,明白且牢记这个道理。时时内敛自制。
如康熙丧事太过豪奢,胤禩提出从简,居然被指为不孝。当真可笑,人活着比什么不强?就算是皇帝,死了还要大操大办,而不为康熙末年已经几近空虚的国库着想。无异于打肿脸冲胖子。
说了这么写乱七八糟的话,主要是最近看了一些书。有感而发。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