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九章 ...
-
吏部。
初兰的案上堆放了几摞书册,好几本册子杂乱地摊开在一旁,这是她能从吏部找得所有关于刘子安的记录,哪怕只是只字片语她都不放过,一条一句看得仔细,尤其是真武元年至真武四间刘子安的记录。如果她的大胆猜测不错,那么从几年的记录上多少应该能看出些端倪。
自从知道刘子安、林景皓、元朔、元衡四个人可能存在血缘关系之后,她便生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刘子安可能是雅容和林景皓的生父。
事实上她查看的记录似乎也能隐隐印证她的猜测并非不可能:母皇真武元年七月登基,八月刘子安便被放外省为官,真武二年五月雅容出生,真武三年四月林景皓出生。虽然在细节上还有些疑惑的地方:比如刘子安八月离京,雅容第二年五月出生,这时间也太紧些;又比如刘子安为官之地与林景皓故乡相隔甚远,且林景皓父母虽然早亡,但户籍上都是有名姓底细可查,和刘子安似乎难以扯上关系。
不过这也都是表面上可查的细节罢了,内里的乾坤谁也不知道。就好像在世人看来,当年林景皓离京数月,甫一回京二人便和离,中间差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任谁也难想象元衡其实是林景皓的儿子。
对于刘子安可能是林景皓生父这个可能,她虽然震惊,却竟然不觉如何不可思议。相反,如果刘子安是林景皓的父亲,那么这么多年来林景皓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子安,甚至或因此而与她断了夫妻名分,他的所作所为,他所谓的“身不由己的苦衷”似乎都可以解释了。
而对于刘子安可能是雅容这个可能,却着实把她吓住了。这意味着雅容并非亲王之女,也就是说她并非嫡长,意味着母皇与刘子安曾有男女缱绻私情。
母皇和刘子安有情,这可能吗?
可能,很有可能。
未有这猜测之前,初兰是绝不会这么认为,但是如今有了这猜念,再细想的话,母皇对刘子安多年来的重用,或许不单单只是赏识。而母皇对刘子安多年来结党营私、左右政局的一再宽容,甚至当年刘子安与天启云平勾结,使母皇失了一统天下的好时机,母皇也未深究,如此种种也绝非一个君臣之谊可得解释的。
初兰越想越有拨开云雾之感,心想母皇有心庇护刘子安,或不止为了情,更深的心思或是为了雅容。固然世人只道雅容是母皇与亲王嫡出长女,但事有万一,如若哪天雅容的身世大白于世,这事本就为人诟病,是时其生父是忠臣元老,还是奸佞罪臣,对雅容的影响可就大了。
念及此,初兰不禁怅然,心道母皇对雅容真是赋予厚望,一片苦心,对刘子安也不无余情,只可惜她这番心思旁人未必知情。
初兰不敢肯定雅容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刘子安是定然不知的,甚至对母皇未必真有情谊,如若他知道母皇一心想要传位的嫡长女是自己的骨肉,甚至不用知道这事,只当真对母皇有一分真情,如何也做不出那些悖逆母皇之意,间接阻碍雅容继承大统之事。就好像当初她设计一石二鸟,铲除昭辰,逼走雅容,若非刘子安在昭辰犹豫不决之际推了她一把,这计谋还没这么容易成功。
刘子安是单纯的恃宠而骄,还是从最初就处心积虑地算计了母皇,刘子安到底想要得到什么,是否还有更深的野心,甚或是谋朝篡位,这些都不重要,甚至她的种种猜测是否是事实,刘子安与母皇是否真有私情,刘子安与雅容和林景皓是否真有血缘关系,初兰也不打算去查证了。
因为她意识到,不论真相如何,不彻底铲除刘子安,她就永远不能得到真正的心安。而有些事情,她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反而好办些。
一个月后,沈府。
沈无涯送走了两位同僚,在屋中满怀心事地来回踱了半晌,眉头依旧没有展开。
适才两位同僚来他这里商谈共同参奏缁聿府府尹李博收受贿赂、纵容下属、徇私舞弊一事。李博被参奏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两年前,缁聿府南屿县出了一起人命案,后来因被告一家翻案,查出时任县令收受贿赂草菅人命一案,后又牵扯出涉案官员数名,均被问罪判了刑,其间也有牵扯到李博身上的,只后来案件结了,李博只落得一个对下属治理不严之罪,得了皇帝的一旨申斥外加惩俸三年便无其他了。
李博经此一事,也只老实了不到半年便又故态复萌,大肆收受贿赂,或是这两年来他过得安稳,一时大意,便又有证据把柄落在了他人手里。两年前对于他的侥幸逃脱一事,朝中多少正义之士便就忿忿不平,这才两年不到,这李博竟如此嚣张,是以朝中清流商议联名上书,势要挖掉这块毒瘤。
如今这两位同僚带着联名的折子来了他这儿,表面上是邀他在折子上签字共同联名奏表,另一则,沈无涯掂量着那二人话里话外的意思,似是想让他去谈一谈郜兰公主的口风。
在旁人看来,自郜兰公主理政到现在手无大权,一直对他颇多青睐,委以重任,如今更成了她世子的老师,由他去探问自是再适合不过。
他自己清楚,近年来郜兰公主对他提携有加,朝中各事时也多有询问他的想法,如今更成了其长子的老师,朝中众人心中早已把他当做是郜兰公主的心腹近臣,是以才有要他去探口风一说。但他自己却觉与郜兰公主之间只是普通的公主与臣子之谊,绝无半分朋党之意,且不说这次若应同僚之请去探了郜兰公主的口风,会真坐实了他与郜兰公主的关系,只说他自己素来是有一说一之人,确实也不会拐外抹角地探口风。
然此次牵扯甚大,若不清楚郜兰公主的意思也是不成。李博属刘子安一派这是世人皆知的,虽说刘子安早就离了朝堂,但势力却依旧根深蒂固,未退半分,不仅仅是他多年来笼络的一些资深老臣白谦、茹默义等,如今的朝堂新贵亦有不少是他的学生或是一手提拔,如林景皓、吴成玉之流。牵一发而动全身,参奏李博,若无郜兰公主的支持,只怕这奏折仍如上次一样泥牛入海。
沈无涯在家思量两日,直至到了去郜兰公主府为其世子授课的日子到了,也仍未想要要如何开口。
只说沈无涯自成了元衡的老师,按郜兰公主的意思理应是元衡去沈府求教,但沈无涯只恐路上出了什么差池,执意自到郜兰公主府上为世子讲课。他如此坚持,初兰也未坚持,是以每月初一、十五沈无涯都回到郜兰公主府授课。
沈无涯原不是个喜怒不形于色之人,有了这盘算,授课之时难免偶有走神。偏生元衡这孩子虽小,却甚会察言观色,见沈无涯满腹心事的模样,便道:“老师可是身体不适?又或是学生的课业有什么错处,学生愚钝,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沈无涯回了神,微笑着摇了摇头。
对于为公主世子做老师一事,沈无涯本是不情愿的,多少带着些对皇家子弟的成见,怎奈事郜兰公主亲请,也无从拒绝,便应了下来。及后与元衡授课之时才发现这孩子半点儿没有预想中皇族子弟的骄纵,倒是有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稳重,且聪慧至极。他颇为这孩子感到惋惜,只想他若是个女孩儿,将来必成大事,又或者不生在这皇家,凭自己的本事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只他身为皇孙,难免受桎梏,可惜了。
待与元衡受了课,不多时候,初兰来了元衡的书房,问了问元衡的课业情况,及后遣了元衡离开,又如以往一般浅谈了一些朝堂事务。
初兰见沈无涯每每语言又止的模样,便明知故问地道:“大人可是有事?”见沈无涯一怔,便又道,“不妨直说。”
郜兰公主既已开口,沈无涯便把李博一事说了个大概,到底也没有拐弯抹角地探问,直说了自己的担忧,请公主示下这联名参奏是否得宜。
初兰听了,望着沈无涯,摇头笑了笑。
沈无涯道:“公主因何而笑?”
初兰道:“素日朝堂各事,从来都是郜兰向大人讨教,如今大人却来询问本宫的意思,是以发笑。”
沈无涯觉得初兰话中有话,不明所以。
初兰未解释,只道:“不知大人是否记得当年本宫举荐大人到户部任职,大人到任不久就参奏户部诸多陋习,户部官员则联名参奏大人语多放肆,行事乖张,后皇上免了大人户部之职,将大人发回了吏部,再做考量。”
沈无涯不知郜兰公主为何提此前尘往事,应道:“下官自然记得,当时下官已然收拾东西准备离京,没想竟接到圣旨,非但未受贬斥,反任翰林院编修,事后下官才知是公主力排众议,再三举荐,公主的知遇之恩,下官铭记在心。”
初兰笑着摇了摇头。
沈无涯不解。
初兰又道:“当年长公主大败天启而归,满朝上下无不对其歌功颂德,只大人在此盛世之下参了长公主一本,结果惹得龙颜大怒……此事,大人可还记得?”
沈无涯愈发觉得迷惑,也只应道:“不敢忘,当日下官身陷囹圄,若非公主进言,长公主宽宏,下官怕也难有今日。”
初兰复又摇了摇头,道:“大人记得本宫的保举,记得长公主的宽容,却不记得这天下是皇上的天下,若无圣意,本宫再如何保举,长公主再如何宽容都无济于事。”
沈无涯道:“是,是下官失言,皇上是圣主明君,此乃为人臣子之大幸。”
初兰道:“大人既然知道,又何需来向本宫讨教?”
沈无涯略思片刻,恍然大悟,恭敬地向初兰行了个理:“公主之言如醍醐灌顶,无涯羞愧至极。”
当晚,沈无涯便往同僚处商议联名参奏李博一事,有人探问可是得了郜兰公主的示下,沈无涯正色应道:“为官者,思国、思民、思天下,话正义之言,抱不平之事,至于其他,当非所顾,吾皇乃圣主明君,自有裁决,我等只凭心而立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