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三章 ...

  •   厂干部经过学习,为向工人阶级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全厂仅留下几个干部负责工作,其余的都下车间,跟三班劳动了,长树晔也不例外,也下放车间劳动。
      长树晔生了欣欣上班后,安排在化验室上常日班,搞成品化验工作,由长树晔母亲照料喂养,外孙女欣欣。
      给欣欣喂牛奶是很麻烦的事,早晨鲜牛奶送来后,那时没有冰箱,怕牛奶天热变质,须全部煮热开,然后吃一顿热一顿,四小时喂一次牛奶,两个小时喂一次水,水中放白糖和果汁,水若不跟上怕吃牛奶的孩子上火,若孩子吃人奶,就什么麻烦事都没有了。
      长树晔母亲除照顾欣欣吃喝外,还洗尿布,洗衣服什么的,自己抽时间吃饭。真是忙得欣欣姥姥不亦乐乎,当然也很累。
      一次,长树晔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惊醒,赶紧起来,走到母亲跟前,轻轻地问:“娘!您咳嗽,觉得哪不舒服?”
      “没事,你睡去吧。”
      长树晔哪能睡得着,知道母亲累得犯病,摸摸母亲的额头,好在不发烧,于是赶紧拿来预先备用的药与咳嗽糖浆,先让母亲吃了药,稍等又喝了咳嗽糖浆,等母亲稳定了方才睡下。
      长树晔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六十多岁了,饱经沧桑的脸上刻满了皱纹,身体瘦瘦的,脸上透露着贫苦农民的慈祥与善良。由于旧社会生活贫苦,落下了一身病,尤其是气管炎病,俗称喘病,经常以气候变化,气管发炎、发烧。
      老人托着欠佳的身体,全部的精力与希望都倾注到了,这唯一的女儿长树晔身上,现在又照看外孙女儿,外孙女欣欣的聪明、乖巧,给姥姥增添了许多乐趣。
      一次长树晔正在化验室上班,忽然上中班的邻居匆匆到化验室,对长树晔说:“你女儿欣欣病了,姥姥正着急,快回去吧。”
      那时百姓人家没有电话,找不到人捎信,只好等。
      欣欣第一次生病,长树晔初次经历。听到后,顿时吓了一身冷汗,心都碎了,含着眼泪对化验室班长沈银芳说:“我孩子病了,我想请假回家抱孩子看病去。”
      “赶紧回去吧,你母亲正着急呢!”请了假,长树晔赶紧跑到浴室。
      厂里的浴室修盖得不错,两层楼,男浴室在一楼,女浴室在二楼。浴室分:更衣室和洗浴室。厂里职工三班倒,何时到洗浴室洗浴都有热水。
      每个职工在更衣室内,都有自己的更衣箱。三班倒的职工和上常日班的职工,上班换工作服上班,下班都到洗浴室洗浴后,更衣回家。
      女浴室的洗浴时,周围靠墙的地方,都是排管喷水笼头,设有冷热水调节阀,调节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洗浴的温度洗浴。
      正是:
      喷头如泉向下喷,春夏秋冬自调温。
      温波水流徐徐冲,温浪似汤慢慢浸。
      肥皂水花滚乱云,液流温暖洗浴尘。
      洗浴之后肌肤滑,尘污除去玉体新。
      长树晔每次洗浴,都顾不得慢洗慢浸、轻润,尤其是这次,胡乱洗了一下,就更衣回家了。那时家距厂不太远,不用乘公交车,省去了等车时间,急得长树晔三步并作两步走,经过三十分钟左右时间,飞似的就跑回家了。
      到家看到母亲,正抱着孩子掉眼泪,住屋也小,满屋地下全是孩子吐的,孩子难受的正哼哼唧唧的哭。
      长树晔一看就傻了,浑身打哆嗦,又怕母亲着急,还得装作镇静,问母亲:“孩子发烧吗?”
      “发烧!”母亲含着眼泪说。
      老母亲能不着急吗?长树晔小时候有了病发烧,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没有办法只有等待孩子,自癒,病好。
      长树晔一抹孩子头,热的烫人,问明了母亲一些情况,长树晔安慰母亲说:“娘,不要着急,到儿童医院看看,打针,吃些药后就会好。”
      赶紧拿了钱,就抱起孩子乘公交车,去了儿童医院。亲身体验到了在儿童医院,一人抱孩子去看病的艰苦和不容易。
      正是(顺口溜):
      就医孩子多发烧,大人着急孩子叫。
      进门孩子先试表,三十八度算高烧。
      大厅等着就医的,瞧病排队先挂号。
      挂号之后排队疗,孩子病痛在哭闹。
      大夫手操听疗器,对孩前胸后背瞧。
      观察喉咙和舌苔,寻情问病开针药。
      抱着孩子又排队,划价交钱取针药。
      打针也得排长队,等的孩子病痛闹。
      抱孩排队六七次,楼上楼下急奔跑。
      独抱孩子来就医,心焦身累真够瞧。
      就医时间长又长,又怕家人急坏了。
      赶紧乘车向家跑,快给孩子来喂药。
      长树晔给孩子喂药,药苦,孩子一闻味,不吃就哭闹,根本喂不进去。她母亲也帮不上忙。因为旧社会农村缺医少药,穷人的孩子看病也请不起医生,也没有医生可请,吃不起药,孩子有病抗几天就好了,实在抗不过去,也没有办法。
      长树晔出天花时,发高烧,高烧说胡话,后事都准备了,抗过来好了,也没吃过药。
      药哪有不苦的,常说“苦口良药,利于病。”尽管喂欣欣的药中,放了许多糖,也难以消去苦涩,开始喂药时,欣欣小舌头一舔味苦涩,不但把药吐出,而且哭闹不止,本能的闭上小嘴,手舞足蹈,根本喂不进药。每逢给孩子喂药时,娘俩手忙脚乱,也很着急疲惫,也无济于事。
      欣欣也灵着的,一看大人持勺,喂药的架势,不但哭闹,药勺一端近就闭嘴,或小手打药勺,稍不注意,药勺就被她打掉了,等于白把药配了,还得从配。急得大人孩子都满头大汗,药也不易喂下去。
      经过实践,摸索喂小孩药,长树晔总结了小窍门。
      即是(顺口溜):
      给孩喂药别小瞧,将药磨细拌合好。
      药水和糖放小勺,开始孩子不知道。
      糊里糊涂药吃了,再喂药时费事了。
      舌头一舔喂药勺,闭嘴不吃哭叫闹。
      好话说尽她不懂,脚蹬手挥打药勺。
      喂药千万别捏鼻,捏鼻危险不得了。
      配好之药放小勺,糖水也要准备好。
      搂住孩子手背后,另只胳膊也握好。
      两腿夹住孩子腿,大人另手持药勺。
      聪明孩子见喂药,哭闹不止又大叫。
      孩子喘气张开口,快趁口张进药勺。
      此时药勺匆忙退,待孩喘气咽下药。
      取出药勺忙喂水,冲下口中残余药。
      喂药工艺就完了,只有这样才算巧。
      当然,各人有各人对小孩喂药的诀窍,不过,最忌讳捏孩子鼻子喂药。对孩子瞧病后,一天喂几次药甚是复杂。有时看了病,打完针,吃了药,发烧还不见退,又得抱孩子跑医院。养个孩子可真是不容易。
      老人常说的,也是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不养儿,不知报父母恩。”可见父母为孩子所付出心血之多。
      姥姥很爱外孙女欣欣,吃、穿、喝,精心照料,自己都顾不上吃饭。
      欣欣也很灵,长树晔上班后,每天快下班时间,欣欣两只小眼睛滴溜溜盯着门口,等长树晔回家了,高兴的手舞足蹈,笑得出声。
      老人们常说一句话:“太阳上东墙,孩子找娘(太阳快下山时,在房子的外墙上,见到上墙的太阳。)。”一点不假。
      姥姥照料外孙女,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为让孩子开心、不闹,对孩子还哼着自编的小曲:
      你是小树兮,枝杆挺拔,绿一片天地。
      你是小溪兮,扩大流域,浇灌一片土地。
      快快长大兮,快快长大。
      欣欣也咿呀学语,话不成音,与姥姥对话。这一老一小,欣欣看着姥姥,姥姥亲昵地看着欣欣,对说,也不觉累了。再也不是旧社会,看管女儿长树晔时,娘俩在苦水中煎熬时的情形。
      那时:
      日子充满悲歌,
      生活苦难又寂寞,
      眼里总是泪汪汪,
      生活还得挣扎和坚强。
      解放后,母亲才有了微笑。
      微笑的泪水,变甜了。
      将长树晔送进知识殿堂,
      学知识提高了长树晔的情趣,
      才真正感受到了,
      春天阳光的温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