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14 ...
-
是时朝鲜半岛上三个国家,其中新罗与高句丽对立已久。新罗与大唐交好,不惜重币帛绢以求支持,种种外交内政也唯大唐之马首是瞻。而高句丽人则是倔强的高丽棒子,骨头颇硬,对大唐的态度一向不卑不亢。七二四年,高新两国发生大战,高句丽逐渐占据上风,一向便对朝鲜半岛颇有染指之意的大唐自然不愿高句丽统一全岛,借着支援新罗的机会,顺水推舟出兵高句丽。其中用意,当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波斯国一向与高句丽交好,而且身为繁华不再的衰惫大国,亦看不惯大唐凭借财雄势大,务求人人听命插手人家家事的作派。国内宣传之中便颇为偏向高句丽,着力歌颂当地人民英勇抵抗的顽强事迹。
然而大唐到底是大唐,兵强马壮,武威绝伦,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入高句丽都城。波斯国人看看高句丽大势已去,心情也自兔死狐悲地沉重起来。虽则日日报导仍是高句丽官兵剿灭唐军一小队,焚毁唐军甲级战车两辆之类,人人也都明白那只是在惨淡容颜上强匀脂粉罢了。
如此到了五月间,正是波斯国内叶肥花谢、昼暖风和的初夏时分,波斯国人遥想战祸连绵朝不保昔的高句丽人,尚自深感同情,举国上下却都被一则消息震得目瞪口呆----
波斯国在高句丽都城的使臣官邸遭唐军火箭爆筒攻击,房屋尽毁,使官及从属虽然安全撤出,却有十数人受伤,三人陨命,均是波斯派向高句丽回返战况的民间书记人员。
震惊过后,国人悲愤欲绝。悲是悲在那几名成仁之士的画像随处可见,都是一脸良善,观之亲近的普通平民,身边随处可见的同仁戚朋之类。此类无辜良民,生而何罪?若是在本国战祸中丧生倒也无话可说,偏偏战事本来与其无干,只为其职责所在要将真相公之世人,竟然卷入如此惨事,留下鳏夫孤子高堂双亲悲惘难解痛不欲生。人生在世,干戈飘零,渺茫一至于此,命运哪有半分可以由己操控?
愤是愤在世事如斯,何来对错?分别只在强弱而已。高句丽与波斯均因国势不济,偏又不肯俯首贴耳,便厄运难免。高句丽战火遍地生灵涂炭,波斯国格尊严荡然无存。使官又能如何?不是一样仓皇被逼出官舍,披发跣足为死难痛哭?更不必说只是死了三个平民。凭你再如何气急败坏地事后抗议,大唐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是地图错了,误以为那是高句丽兵部大堂。直是连骗都懒得骗你,看你又能如何?
波斯国严重抗议,坚决要求严惩凶手,坚决要求损失赔偿,能做的无非如此。而大唐说法给出来:既是地图错了,也不好说谁是凶手,赔偿么,还需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地慢慢来。
眼看这事就如此不了了之,国人那口气憋在胸口,如何可以缓得过来?
如托夫所说要组织红头巾敢死队开赴高句丽抗击唐军大抵只是冲动负气之语,做不得真,但是总得干些什么方能平了这股怨气。於是全国各地,凡有大唐常驻使节的城池全都爆发了示威游行,带头的自然是年少气盛,热血满腔的学生。人群走上街头,一路高喊口号,拣那不顺眼的大唐酒楼砸个精光。浩浩荡荡一路走到大唐驻波斯使馆附近,对窗大骂。到不解恨处,捡起砖头石块砸将进去。馆舍外原本有波斯国派驻的卫兵,但亦有相同郁闷在胸,对此视如不见。更有传言说,有一新进卫兵看看民众所拣石块太小,砸进若干块去全无动静,遂运神力,搬了一块大的说:“用这个。”遇有别国人探问,便有学生操着汉语回答:“需知我们波斯人也不是好欺负的。”说到激动处热泪狂涌,浑身抖战。
这边使馆大门一片混乱,不远处却另有一条队伍,组成者亦多为波斯学生。只不过神色平静,虽然也搭眼望望那边乱局,却无相同冲动。原来这里却是预备赴大唐留学的学子换取赴唐关文的所在。时当五月,正是换取关文的要紧时间,队伍格外之长。
有别国的民间书记见此对比,大感有趣,过来探问何以如此国耻当头,仍然坚持赴唐。多数人面有难色,推搪不答。却有一样貌颇精明的学子以比方才那位流利得多的汉语作答:“大唐朝廷与大唐书院是两回事。大唐朝廷再倒行逆施,那也是朝廷的事,我等此去只是为求学,有何不可?便是那些人----” 说着指指不远处群情激昂的众人,“你道他们便不会有赴唐的一日?”
那外国书记若有所感,默然而退。
事后叹道:有学子如此,不知是波斯之大幸抑或大不幸。正如高句丽人烈性如此,不知是其大幸抑或大不幸。世事纷纭繁复,何可一言以蔽之?
… …
三名死难之士身后倒颇得了些荣耀,朝廷褒奖,遣使慰问其遗留家人。故乡城池也用了他们的名字命名街道,以兹纪念。其中一人之子,已届升学之龄,被其母母校京外直接录取,同样学习高丽语专业。
尔意偶读街头简报,见图画上旁观众人多有泪下者,而此子一脸沉静----不知怎地,只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又掉了一次百无一用的眼泪。
… …
事情过去数月,包括尔意托夫在内的一般国人,激愤也渐渐平息,唯余一点惆怅,一时还不得挥去。
那一日尔意问托夫:“设或我们恰巧于今年获大唐录取,我们去是不去?”
托夫想想,抬头一笑。
……
次年五月,尔意托夫赴唐前夕,尔意偶然读报,读到波斯宰相即将造访大唐,友好协商各种合作事宜。
翻过来角落里一条消息:又值三人年祭,烈士父母泪洒墓园。几行墨字,并无配图。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之类,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