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章六 ...

  •   七星台建好的第二日开始,诸葛亮以登台祈风为名,不再见任何人,也不准闲杂人等上南屏山七星台。
      周瑜安心养病,已好了七八分了。
      那日与鲁肃一同巡营,偶尔远远地看着南屏山,周瑜总是若有所思。
      鲁肃不解其意,又不好相询。
      倒是周瑜忍不住叹道,“卧龙先生正直风华,我在他身上总看到几分昔日的自己。”
      鲁肃笑道,“都督说什么呢,你不也是风姿正盛,绝代年华吗?”
      周瑜闻言,摇了摇头,却不再回答。——有些事情,你们都不明白。

      南屏山山峰耸秀,怪石玲珑,棱壁横坡,宛若屏障,夜里风大,宛若刮骨一般令人生痛。
      诸葛亮于东南面筑台,取其视野开阔,可观星象之利,也顾不上这西北风肆虐,独自一人立于台上。
      远远看去,袖袍飞扬,确如乘虚御风的仙人一般。
      此刻山中寂静,往来只有鸟兽虫鸣之声,周瑜命令守台诸将不得打扰,诸葛亮几乎不闻人声,可见东吴治军严谨,确实不虚。
      想当初自他离开南阳,随刘备几经周转,倒是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像这样登台观星了。此台虽依他所言而建造,实际上众人不知,这祈风台的样式,非是他凭空捏造的,而是南阳山上,他所隐居的卧云榻后,确实有这么一座古台。他称之为“望星台”。
      一时间,思绪纷然,他似乎都又回到了昔日隐于山中的时光。那时候,赵云犹时常陪伴在他的左右,夜里两人时常到望星台上去观星。赵云并不通晓星象之说,只是默默地陪着自己。
      那时候的自己,借窥天象而观天下之事,却始终心意冷淡,无出山之意。
      放浪而懒散,倒难为了赵云始终守在他的身旁。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赵云,“每晚陪我在这里看星星,你不觉得很无聊,很闷么?”
      赵云当时摇了摇头,“先生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之事,星象之说云虽不懂,但云深知先生绝非庸碌无为之人。”
      诸葛亮听罢,笑而不答。[注4]
      再后来,董卓之乱,赵云终于还是因心系天下,向他辞别,离开了南阳。
      诸葛亮以为,他们这辈子怕是再没机会见面了。
      没想到,最终兜兜转转,二人再次相遇,竟然巧合地重逢在刘备军中。
      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他虽对出仕始终倦怠,可抵不过对方如此诚意,只好下山。所以当时与赵云再见,两个人都十分惊讶。刘备不料他二人竟是旧识,却又觉世间居然能有这般巧合之事,便将赵云安排到诸葛亮的身边,听候调遣。
      且不说早些年与赵云相伴的那些日子,让诸葛亮习惯了赵云的存在,像赵云这样的人,诸葛亮却当真是打从心里头喜欢的。
      赵云这个人,仿佛有一种天生让人很安心的气息。或许是因为淡泊的赵云让他在乱世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的缘故。有时候诸葛亮甚至想不出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做到这么无欲无求。大家苦苦追求的名、利、金钱、权势,谋求的霸业、功名,在赵云眼里统统都是烟云,他只坚持心中所坚持,却正是如此,才有无坚不摧之力。
      而且这人当真除了某些事情上特别死心眼之外,倒是一点就通。诸葛亮吩咐他做事,总是分外省心。与他相处,更是有一种前所未有地安定感。
      思及此处,诸葛亮不由得想念起足有半月有余不见的赵云来。不知此刻他在刘备身边,正在做些什么。
      说来,那日赵云随刘备到江边送别他之前,曾三番四次请命要随他过江东,他知道赵云是不放心自己,却也只得拒绝对方。如今,此行即将圆满,他却没有告诉他们何时归返。只盼与赵云早年那些默契,他能明白自己心中所想,前来接应。
      虽说前些日子与刘备见面,他也曾宽慰对方,自己在江东是安然无恙。加之目前而言周瑜确实无杀他之意,但始终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诸葛亮与周瑜,终究是各为其主,早晚是要兵戎相见的。

      又过了几日,某天夜里,周瑜忽然造访,诸葛亮虽然并不惊讶,但心中仍是狐疑。
      “不知都督深夜造访,有何吩咐?”
      “瑜是专程来与先生道别的。”周瑜坦然而对,浅浅一笑,“先生料得天时,明日东南风起,怕是先生就要归返刘豫州身边了,瑜怕来不及相送,只好提前一日,上山叨扰。”
      “都督有心了。”
      “先生可是担心,瑜为杀你而来?”
      “这……”诸葛亮沉吟半晌,释然笑道,“不瞒都督,亮确实担心。不过今日一见,亮彻底放心了。都督君子坦荡,亮实在惭愧。”
      “我确有杀先生之心,不过今夜没有,明日却难说,若明日先生离去,瑜有得罪之处,还望先生海涵。”
      诸葛亮点了点头,“亮也要先祝都督,明日一战,千古留名。”
      “是先生为瑜求来的天意如此。”
      “不,都督。”诸葛亮目光投向山下,绵延数十里的营地,驻扎江边,篝火相连,他挥手请示,又看向周瑜,“都督且看,明日东南风起,这江上大火便会烧上三天三夜,曹操八十万大军将付之一炬,这些,都不是天意,让亮为都督带来的。而是讨逆将军,在天之灵,庇佑都督。”
      “伯符……”周瑜闭上眼,山风凛冽,却丝毫不觉得寒冷,仿佛真如诸葛亮所言,孙策在天之灵,自会庇佑他此战让曹军有来无回一样。不一会儿,他敛起追思的神色,向诸葛亮一拱手,“明日先生慢走,恕瑜不能远送了。”
      “明日都督大捷,也勿怪亮不能来贺。”
      “哈。”周瑜听罢,只是轻笑,不再作答。他转身离去,诸葛亮看着他的背影,竟是说不出的潇洒从容。——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还望各自珍重。

      第二天夜里,果真吹起了东南风,众人无不惊讶赞叹诸葛亮鬼神之才的时候,周瑜于点将台开始点兵。
      此时,诸葛亮却独自一人,悄然下了南屏山,往江边走去。
      一路之上,竟无人阻拦,想必周瑜当真打算放“龙”入海了。——这样也好,来日战场相见,你我自当各展才华,一较高下,无需留手。
      行至江边,却见有艘小船停在江畔,走近一看,便见一人白衣银枪,立在船头之上,诸葛亮心中大喜。
      那人见他慢慢走来,便朝他施礼,“末将赵子龙,在此迎接军师。”
      诸葛亮轻摇羽扇,在他搀扶之下,上了小船,他朝左右看去,不见追兵,便对赵云笑道,“子龙如何得知,亮今日要回去?”
      “在下……猜的。”说着,赵云似有些不好意思,视线移向一旁。
      诸葛亮却戏谑地说道,“看来子龙亦能料事如神,亮可当真要加把劲,免得被子龙后来居上。”
      “先生说笑了。”见诸葛亮这么一说,赵云更加不知所措。
      “那子龙且说说看,是如何猜得此事?”
      “那日主公回来,对众人说,军师要助东吴破曹,功成之后,才会返回。在下心想,此战破曹,需用火攻,然而隆冬之际,何来东南风?又得知军师懂得观星象以知天时,在下虽料不得是哪天,但听闻东吴在南屏山筑七星台,想着兴许是这几天,便在此地等候军师。”
      “辛苦子龙在此久候了。”
      “没什么,这是在下应该的。”说着,赵云便解开小船绳索,拽起船帆,使得小船乘风而去,江山行进如飞。
      “子龙……”一旁的诸葛亮看着他,似有所感。——当世还有知音,你头未点,他便先解你曲意,灵犀相通,亦是天下无双。即使像这样的人,他从不明白你能从那些繁复的星象中看出些什么,但你心中所想,他仍一目了然。正如,周都督那位听琴便会睡过去,叫他不敢恭维的“知己”,却是世间唯一懂他心意的人。
      “嗯?”
      “没什么,咱们回去吧。”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章 章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