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把最想表达意思都表达掉了,浮一大白!
那个,还有一件事,要说说。
先说有关门阀士族,即所谓贵族,也称华族,有些情况下特指、单指山东士族。
注: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有大中正,郡有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士族制度。东晋、南朝,特重家谱,朝廷设立谱局,用人必须查考谱籍。北方士人避乱过江,称为侨姓,其中王、谢、袁、萧为大姓;东南土著士族,称为吴姓,其中朱、张、顾、陆为大姓。北方山东士族称为郡姓,其中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也称郡姓,其中韦、裴、柳、薛、杨、杜为大姓。又有所谓虏(鲜卑)姓,其中元、长孙、字文、于、陆、源、窦为大姓。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王谢,谁都知道王羲之谢灵运,引领文坛。他们属于侨姓。
而实际上,最牛逼的却是山东士族那一群,即“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上太原王氏,合称五姓,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持过朝政。
大家要相信,贵族这种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崩溃于唐、五代,消亡于宋。蒙元入住中原后,汉人地位一落千丈,无所谓贵不贵。到日月重开大宋天,明朝的皇帝就挺村的,跟朱重八打天下那些徐达常遇春,都是怎样出身,你们都懂。至于满清……呃,你们就更懂了。
历史书上教门阀世家相关内容,都是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衰亡,科举制的兴起相关联。大意上说,科举制度未实行前,选官都是看出身门第,大官僚之间相互勾结,垄断政治力量,形成累世公卿。听上去很威风,其实对于咱小民而言,很苦逼,出生不好也罢了,连奋斗的机遇都不给,“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
从东汉末,至南朝(我在文中借用了这个词,虚指,实际指东吴、东晋后建立的宋齐梁陈,与北朝相对)
再到隋大一统,这一时期内,士族那群人一直很牛逼。隋亡,(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亡于门阀混战的)
唐兴,李家皇帝看这群蛀虫们超级不顺眼,这才有相关政治措施出台。(隋已经有苗头了,废九品中正,
兴科举,)唐初期,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提拔了一大批寒门士子,这其中包括很多耳熟能详的大文人、
大诗人。当然,也有很多真正有才的诗人还是始终郁郁不得志,像杜工部孟襄阳就一直很苦,苦逼的苦。
这是科举的弊端,后话了,不提。
咱要说的是,各士族品评门第,头一件事,最要紧一件事,不是看官职大小,而是看族姓阀阅,看郡望。
注:“五姓七望”指的是崔、卢、李、郑、王五姓以及清河、博陵二崔,范阳卢,赵郡、陇西二李,荥阳郑和太原王七望。
关于郡望,早年天涯有个热帖,一夜情跟北纬周公子论战的那个,周公子在贴中自称“真正的”上流社会,而他的郡望就是汝南周氏。并且称,中国至今还有六大世家:汝南周家、吴兴沈家、会稽顾家、陇西李家、东海陈家、中山张家。除了六家直系外,管你官多大,钱多少,你就是官至□□,就是富比嘉诚,都不是上流,不是贵族。
他的说法有多少可信度,不说。(说实话,我也不太信如今中国的隐社会还在兴这一套。)
但在历史上,尤其是魏晋至隋唐这期间,以这种说法论士族就再贴切不过。
在当时,除非你是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京兆韦氏……不然就算你是皇子公主,你也不能算高门。你家爷爷就是当了丞相,你爹也是个大官,你哥哥弟弟都在朝里任职,但你不是这些郡望中的一个,你称不上高门。反倒是有些没什么官衔的人家,但郡望很牛逼,他们的子弟却可以称高门大户,婚姻上备受追捧,新进勋门抢着要来跟你家联姻。说不好听点,这样的姑娘就是二嫁三嫁,大家也抢着要,就像一般人家才不会管公主嫁过几个驸马呢,有公主娶,还不赶紧抢着上?
(这在唐朝时有个有趣现象,那时候“真正的”山东士族,都是不要娶公主的,因为李唐家不是纯正的华夏,与其通婚,有伤风化。)
↑
所以才要修《氏族志》《姓氏录》,才会有下《禁卖婚诏》《禁婚诏》的出现啊!
(指山东士族政治特权丧失后,婚媾是炫耀其高贵血统的唯一途径,在婚媾过程中大索聘礼财货,竟成“卖婚”风俗。
而这种官修谱牒的手段,以姓氏论门第的方式,到宋朝还有体现,《三字经》不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序?)
注:李唐皇室以“陇西李家”自诩,(实际考证说,应是攀附了)属于陇西的大贵族,源自突厥,混有鲜卑人血统(一说)。
关陇的“风格”是“尚武”、“尚冠冕”,而山东则是“尚礼法”、“尚婚娅”。
汪篯说:“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是以婚媾为标准的。那时看重的是‘清’,是‘文化的传统’,关陇集团的贵门,包括李唐皇室在内,都不具备这个条件。他们的祖先都是没有文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汉人,从唐到周,短短百年间,他们的文化还没有达到很高。”
因此,关陇集团获得了至高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却不及山东士族。
宋代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山东士族看不起皇室的门第,鄙夷皇室的门风,(脏唐臭汉嘛!)而确实,唐家公主豪奢专横,还颇为淫|荡,(史书上说什么“爱而骄”,什么“与之乱”,后世的公主们想也不敢想。太平、安乐甚至到了卖官鬻爵、干涉朝政的地步。这种风气是从北朝胡风而来的,北朝的皇室女子那才叫彪悍!)所以不愿与皇室联姻,既不愿嫁女于皇室,也不愿自家的公子哥们娶公主当驸马。
我在文中让杜撰出的楚家嫁了个太子妃,又让文家娶了个公主,一想他们家中长辈的苦逼表情,就好笑啊。
绕远了,再绕回来。说这些真真假假的资料跟这篇文的关系。
写文,一是为练笔,写出自己最满意的文风来自娱,二是寓情,把平常看来的史料作艺术加工,夹带私货。
所以写这文,最私货的一点,我是为了考证《论封建制度下女皇世袭制的可行性》这一论题的。
并非女尊,不是说一个国家单由女人当家做主,单只公主可以继位,而是想写出一个“皇子、公主都可作为合法继承人”的架空古代。
一个女皇不稀奇,稀奇的是一代隔了一代有女皇,这在西方是有的,东方也可以有。
这点私货,貌似是寄托在福宪跟越苒那一批人身上的,她们是外部势力,是前进动力。但真的与内宅女子毫无瓜葛吗?
依照初唐史实,将科举贯彻到底,让寒门庶族翻身的恰是一个女人——女皇武则天。陈寅恪就认为武则天的上台“实为政治上社会上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决胜负之一的关键”。武则天在山东集团的支持下夺取了统治权。梁淼泰认为:“武则天在进入最高统治集团的斗争中曾经利用过山东世族……但她‘地实寒微’,在山东世族的心目中是低贱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她必然趋向庶族地主而疏离世族。”所以“武周政权是由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在搏斗中建立起来的。”
这是一个由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型的时代。后世所谓政治中心的“贵族”,其实都不是贵族,而只是官僚罢了。宋明之后,家族贵不贵,往往掌握在皇帝手里,皇帝要你贵你就贵,让你从云端落下地,也很容易。到了清朝,皇帝都爱养家奴,大臣争抢当家奴,当不到奴才估计还要捶胸顿足。这样的富贵太容易是镜中月水中花了,《红楼梦》的悲剧根源在这里。
剧透言尽于此,说实话,我不太相信我真有笔力能写到女皇登基那个点,更加难以达到让众男人联合起来逼迫女皇退位这种神境界,更不用说步步为营捧出一个玄宗一般毁誉参半的人物了。“神龙元年的政变”某种程度上很难复制啊。毕竟不是小言里的宫斗,我坚信历史上绝大多数政变兵变的胜利者,并不单单只是掌握了军事,而是切实代表了一批新兴势力的根本利益,所以才能获得成功。(我的一点浅薄历史观,相信社会推进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的力量。)
嘛,不管能不能写出个女皇来,这毕竟不是主要任务,只是一点私人恶趣味。但思路通顺了,就懂这个文会往哪个方向走。看了看大纲章节卷标等等,本文应该已经过半了,下面的主要任务是安排掉一女主二女配,大家都是结过婚有男人的人了,要对老公负责,要对家庭负责。
爱情不能少,千万不能少,再少你丫就是个废柴!——我不断对自己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