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9、沙吟入住李府中 ...
-
从李夫人的房间离开,沙吟走去李府为她安排的院子,一路上她的脑子都是乱的。她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了这种地步?然而她却是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因为现在这个事情的情况比她所预料的显然更加棘手。
首先,朝庭告知李夫人李广自杀的理由就让沙吟没有想到,她以为这件事情朝庭多少会在调查之后再予以一个定论,然而现在朝庭似乎已经定下了李广的罪责,如此一来,李府尤其是李敢在今后就要面对巨大的压力,这让沙吟无法做到坐视不理。其次,正是因为朝庭的这种态度,让沙吟担心的事情很可能会发生,极有可能会造成李敢与卫青甚至是与霍去病的敌对,让后续的事情变得不可把控。所以沙吟才想留下来为化解这些矛盾做些努力,同时若是有任何事发生也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就这样沙吟强迫自己在李府中住下了,尽管感觉上十分尴尬,也与她最初的设想相悖,但她认为目前这样的安排才是最合适的。不过为了尽量不引人注意,她的行动十分低调,除了每天去探望李夫人外并不与其他人过多接触,当然这样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是为了方便能在暗地里做些调查。
然而在经过几日的暗中摸查之后,沙吟却在府里的门客处发现了一些十分危险的传言,那就是关于李广的自杀,他们认为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为人所害。具体分析推测如下:首先,这些门客认为李广的这次迷路十分奇怪,因为李广征战经验丰富,以前从未犯过这样低级的错误,而这一次出征却无缘无故的迷了路,这让他们十分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其次,门客们也十分疑惑李广为何非要自杀?即便他真的迷了路因此贻误了战机,但按大汉的律例完全可以交纳赎金来免除罪刑,并非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为什么非死不可?再来就是,李广死前的举动也让人觉得怀疑,因为常理下人死前总会应该留下些遗言,要么阐明求死的原因,要么交待一下后事,可李广却什么都没说,只道了一句‘不牵累于旁人’便自杀了,这让人觉得十分蹊跷。最后一点,门客们则认为和李广同路出战的将领们的反应十分奇怪,像贻误战机这种罪名通常牵连很广,按道理这些将领们都应人人自危,可现在的情况却是李广自杀了,而他们却是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依然安然自处,这很难让人相信。
所以通过以上种种,这些门客们确定李广的死绝不寻常,他们认定了其中另有隐情,而这隐情就是李广应该是被人所害,所以才会在死前毫无辩解,这件事情也才会有这么多疑点。
沙吟听到这些门客们的言论后心中十分震惊,也十分害怕。先不论他们的这些分析是不是正确有理,单就是他们有了这种怀疑和猜测就已经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这种言论肯定会在李敢回来后第一时间内就传到他的耳中,那之后的事沙吟几乎不敢想。
再来,他们这些猜测中最为可怕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这最有可能加害李广的人便是卫青,因为李广在此战前曾向卫青要求过要正面击敌,并立下誓言,‘如不胜,愿先死。’而卫青却始终没有同意,依然命他走了左路,这才有了李广后来的迷路和身死。所以这些门客认定加害李广的就是卫青,还很有可能是早就定好的计划。
而这种定论让沙吟在担心李敢和卫青之间关系之上,还在担忧着另一种危险的出现,那就是政治上的倾轧。她在跟在霍去病身边的这些年,多多少少也听说过一些官场上的事情,明白这朝中的武将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李广为代表的老贵族,他们身份显赫资格高贵,但现在却受到压制并不得汉武帝的重用。而另一派则是以卫青和霍去病为代表的新贵,家势背景虽不如前者,但却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发展势头却如日中天。这两派一直有着争斗,沙吟很怕李广的这件事情会被人利用,引伸到那个方面去,如果那样此事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李敢包括许多人最后都会沦为政治斗争的棋子。
而这也是沙吟会注意这些门客的原因,因为这些人是这府中脑子最活络的一群人,与外界的接触也更广阔,他们的言谈举止有时更能代表或是传递外界的反应。而现在看来果不其然,一种危险的言论已经正在悄悄散播,沙吟不知道这是不是有心人的利用,但显然情况很是不妙。
因此沙吟变得十分心焦,左思右想后又和葛医长通了一次长信,把自己发现的情况告诉了葛医长,以便让他能提醒卫青和霍去病提前做些准备。除此之外,她还再次询问了李广自杀前后的详细状况,希望能够找出一些证据来化解谣言。然而最终除了两个新的细节外,葛医长没能再提供给她任何她想要的东西。而这两个细节则分别是:不许李广正面迎敌这个决定并不是卫青所定,是汉武帝在此次出战前就给予卫青的吩咐,说是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所以不宜让他正面迎战。另,李广在死前说过的话除了“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不牵累旁人。”之外,还有一句,就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不过在知道了这两个细节后,沙吟虽是仍无法解决任何心中所虑,但对李广的死却忽然有了一种微妙的感觉,李广之所以会自杀应该并不存在什么阴谋诡计,那应该是,是一种绝望后的自我放弃。数十年的期待、追求、执着,最终换来的却是皇帝的轻视,是一句‘年老又命数不好’,这让骄傲又自大的李广绝无法接受。眼见着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影,再不会有什么光耀门楣,也再无法等到封候赐爵的那一天,所以他的心中已不是失望,而是充满了绝望。他甚至不敢想像史书可能留下皇帝对自己的那一句评价,所以轻生,所以放弃。
沙吟觉得自己这样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在她的印象里,像李广这样的人其实任何暗害诡计都很难打倒他,只有绝望,只有被折断了高傲和梦想才会让他倒下。然而这种推测她拿不出证据,也就只能是一种揣测,面对所有的问题她依旧是一筹莫展。
就这样时间飞快的滑过去,又半个多月后,朝庭下令卫青还朝的旨意终于下发了出去。然后到了十一月底,西北路大军在卫青的带领下携着无数的战利品和俘虏凯旋而归了。
他们归来时整个长安都轰动了,上至朝庭下至百姓几乎到处都在欢庆,为卫青这次所取得的辉煌战果而载歌载舞。因为这次卫青不仅一举击败了伊稚邪,斩获敌兵一万九千余人,更火烧了赵信城。最重要的是这一战他使匈奴的政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伊稚邪下落不明,右谷蠡王取代伊稚邪自封了大单于,这种变化意味着匈奴政权的衰落,从此之后再难成为大汉的敌手。
然而无论外面有多么的高兴,对于李府来说,此时才迎来了真正的哀痛。在卫青归来的当天,李广的尸体也被送归李府,由一名宫中常侍带着数名羽林卫送归,既没有任何的仪仗,也没有任何宫文,只有一辆大车载着李广的尸首孤零零的驶来。
到了李府之后,李广的尸体被送进灵堂,宫中常侍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在他告辞之后,沙吟觉得有些心寒,因为宫中常侍的这种表现已反应出了汉武帝对待李广的态度,虽未明面斥责,可不满之意却呼之欲出。这让沙吟多少为李广不平,不管怎样李广这一生确实为大汉付出了许多,也曾勇猛杀敌,也曾保家卫国,可汉武帝的缄默和无视确显凉薄了些!
李夫人痛哭着谢了皇恩。然后在初冬的冷风中命家人撑起了白幡,披上了麻衣,自此李府中到处都是一片白色的哀伤。而李广的丧仪也从这一刻开始操办。
第一步是停灵吊唁。李广已逝的消息很快的被发出去,然后便是等着人前来吊唁。本来沙吟以为有了皇上的冷待上门前来的人不会太多,可是没想到却是来了不少,多是李广的旧部门生,还有就是朝中老将。这让沙吟之前的怀疑仿佛有了些印证。
不过最出人意料的却是几日之后卫青竟也前来致了哀,送上了厚厚的丧仪,还亲自为李广上了香行了礼。对于他的前来,李家人很是吃惊,可吃惊之后便显冷淡,沙吟不知他们是不是听到了门客的那些言论,总之抵触情绪十分明显。这个信号相当不妙,可沙吟无能为力,只有在与卫青的目光对视上时相□□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在卫青来过李府之后,前来李府吊唁的人变的更多。可能之前一直观望的官员在看卫青来后也都安了心,多少尽尽同僚间的面子,因此李广的这场吊唁到也显得十分隆重。
然而到了七七停灵已满之后,接下来的仪程却出现了问题,因为按道理这时李广应该下葬了,可李府此时却除了李广的两个小孙子之外并无成年男丁,因此扶灵下葬则会显得不够庄严。李夫人为此犹豫了,又想等着李敢归来,可又怕会等的时日太长。而就在这为难之际卫青派人送来了消息,说:霍去病所领的东北路大军已战至了瀚海,一路大胜,匈奴东北部各族非灭即逃,因此朝庭应该不日就会下令返兵。
接到了这个消息,李夫人终于决定下葬之事等李敢回来后再进行,但同时也抱着竹简痛哭失声。因为在这送来的消息中卫青还提到:李敢在此次征战中表现十分突出,汉武帝为此大加赞赏,因此李敢有望在归来后得到朝庭的厚封。
而这个消息对于李夫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她既高兴于李敢的争气,可更心酸于李广再无法看到听到这个他盼了一辈子的荣耀,李家终于等到了可以封候赐爵的这一天,而最想见到的那个人却已经走了。她的这种伤心在场的人都能够理解,沙吟甚至想着,如果,如果这个封赏能够来的早一些,又或者李广能够不那么绝决,那么现在的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可是世界上永远没有这种如果!在哭过,伤心过之后,李夫人也只有擦干了眼泪大声的说道:“我,我要等李敢回来,让他在他父亲的灵前亲口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的父亲,然后风风光光的送他的父亲入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