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番外 ...


  •   李广老将军守卫边疆的功劳是有,但是军事才能无法比卫霍比。

      首先,李广一生的战斗,大概可以以马邑为一个分界。前期,参加过七国之乱,然后当各地郡守守卫边疆。后期,独立或者在卫青节制下对匈奴作战。

      前期:文景帝的时候,由于和亲政策,尤其是景帝的委曲求全,(连连续续嫁出去五六个公主,并大量财帛),匈奴边患有,但是以小股队伍骚扰汉边境为主。李广作为郡守,和这些匈奴作战,有地利、人和两大优势,汉军的作战武器也优于匈奴,只要是一个有能力的将军,都不至于象韩安国那般狼狈地被匈奴人围困起来。李广的七十余战,大多数是这些小型战争,出战也只是百人千人,不会超过五千人。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李广年轻时社会环境趋于和平,因此,作为将军,基本上没有什么发挥作用的时候,七国之乱又有周亚夫那样一个主帅,这场内乱也评定得很快。

      后期:武帝时代,李广出战五次,两次独立作战。两次在卫青节制下,一次和张骞协调作战。

      汉武对匈奴第一战:元光二年,马邑之战,兵马三十万,韩安国、公孙贺设伏马邑、王恢、李广、李息代郡主攻匈奴辎重。

      这一战是预先计划好的伏击战。出场的基本上都是参与了平定七国之乱的老将军,王恢是第一个提出战争的并且熟悉匈奴事务,公孙贺算是新人,他是武帝的太子舍人,卫青的姐夫,祖先也是匈奴人。这一战的结果是,伏击的秘密被匈奴人知道了,匈奴才到雁门就撤了。军队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就回来了。王恢等人听说了,觉得出击匈奴辎重划不来,所以也就无功而返。回朝后,王恢判了死罪,罪名为怯战。王恢辨白说他是想保存军队实力,并贿赂武帝的舅舅田分说情,结果适得其反。

      马邑无功,不能算李广的责任,毕竟当时没有一个人有那种勇气,敢跑出长城去追击匈奴人,就连很熟悉匈奴的主战派将领王恢也没有。此战,李广带兵一万到三万。

      这个时候,卫青在长安,替武帝建立期门军,到三年后,他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卫青已经在期门军中带了约有十年。

      汉匈第二战:元光五年或者六年(史记记载有矛盾),四将军出塞,公孙贺、李广、公孙敖、卫青,各一万兵

      这一战是武帝的试探,除了李广和公孙贺以外,卫青和公孙敖都是年轻人。公孙敖还是卫青的朋友兼救命恩人,曾经很讲义气地从太长公主和陈皇后手里把卫青给救出来。战争的结果是,李广遇到强敌(太使公笼统说了一句匈奴兵多),全军覆没,被俘,却很机智地逃了回来;公孙敖只剩了三千人回来;公孙贺没遇上敌人;卫青打到匈奴人祭祀天地的圣地龙城,斩获700余人回来。

      这一战是卫青第一次真正带兵(以前期门军也就一千人),打到龙城,目的就是为了打出一个士气。有人说卫青遇到的可能是弱敌,但是,卫青从上谷出去,一路上正是匈奴单于和左贤王部的地盘,也是匈奴比较活跃的地带,卫青胜后一年,匈奴对这一带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尤其是渔阳,几次边患,武帝就派马邑的总指挥韩安国去守渔阳,结果韩安国被匈奴人围困,武帝一气之下把他赶到右北平。

      右北平位于渔阳和辽西之间,离渔阳大概二百里左右,离辽西不到三百里,渔阳和辽西都曾经被匈奴洗劫,尤其是渔阳。但是,右北平边患似乎不大重。这一次洗劫了渔阳后,匈奴又犯雁门,卫青率三万骑出雁门追击。

      汉匈第三战:元朔元年,可能三万,卫青

      卫青没辜负武帝的期望,找到了匈奴,斩杀了数千。

      韩安国不就去世,李广调任右北平太守。汉武是个没什么耐心的人。他对李广寄予了重望,经过这两次,已经有些淡了。

      第二年,匈奴再次进犯渔阳上谷。汉武经过两次试探,对卫青已经有了信心。于是,卫青再次出战。

      汉匈第四战:河南之战,元朔二年,卫青,三万,李息(不确)

      这一战,卫青出高阙,迂回穿插,绕着黄河打了一大圈,收复河套。杀敌、俘虏约五千,外加百万头牛羊。这一战,跟着卫青的校尉苏建(苏武的老爹)和张次公都立功封候。战后,汉设立朔方郡,将前线推出去。

      这一战,上次参加过马邑伏击的老将李息从代郡出发,配合卫青阻击匈奴。卫可能收获不大,总之,暂时没有够上封候。

      右北平没有战事,不过,在自己的地盘上,有这么一个勇猛善射的将军守着,的确比马邑的总指挥韩安国强,对匈奴人的震慑作用也很大。从这点看,老将军为帝国立了功。但是匈奴人不犯右北平,李广便没有杀敌的功劳。

      河套地区是右贤王的地方,水草丰饶,是个富裕的地方,离长安也近,右贤王当然不甘心,几次侵略代郡等地。所以,汉朝有了漠南之战。

      汉匈第五战:漠南之战,元朔五年,卫青出高阙,三万;苏建,公孙贺,李沮(老将),李蔡(老将,李广弟)登出朔方,十来万;李息和张次公从右北平出发,牵制敌人。

      这一战打得非常漂亮,卫青长途奔袭加夜袭。出塞后急行军六七百里,乘夜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没有把卫青放在眼里,以为汉兵不可能深入漠南草原,还在醉饮帐中。汉军袭来,他大惊失色,也顾不得部属了,带着爱妾连同数百名护卫,乘夜奔逃到北方。汉军抓获右贤王属下小王裨将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牲畜数千百万,战国之辉煌,是对匈奴作战的第一次。卫青引兵凯旋。这一次大战,也是汉军第一次深入塞外作战。从此以后,汉军深入草原沙漠,战火离中原越来越远。汉武帝得到消息,连等卫青回来都等不了,就在塞上给卫青送去了大将军印。卫青也因为这一战被封为列候(有继承权的侯爵),三子也封侯。

      这个时候,卫青做了一件后来可能引起帝王猜忌的一件事情,他向武帝请求(而且态度非常坚决)把儿子的封赏让给部下,认为一切都是部下的功劳。汉武帝这时候很高兴,而他高兴起来的时候,也很慷慨的,听了卫青的请求后,一口气封上了十几个侯,差不多,一千左右的捕获就一个。基本上就是卫青第一次杀敌的标准来的。后来小霍杀敌两千,封一个冠军侯,实在不为过。河西匈奴投降的时候,更是赐爵厚赏。说武帝对卫霍搞特殊,说不过去。

      这一战,不但卫青的三个校尉封侯,李蔡、公孙贺、韩说等等也都封侯,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李息。他从右北平出发牵制敌人,似乎没有什么收获,但是武帝依旧因为他策应有功,而给他封了侯。

      这一战,李广很遗憾地没有参加,他回到了长安作郎中令,否则,以武帝的高兴,这一战他必然能够封侯。弟弟李蔡的封侯必然刺激了他。所以,元朔六年,他跟随卫青两出定襄。

      汉匈第六、七战:十万人马,卫青,李菹,苏建,公孙贺,公孙敖,赵信,李广。

      这两战,大军杀俘一万九千,成绩本来不俗。此战之后,匈奴甚至把王庭北迁到沙漠翰海。可惜,苏建和赵信打了败仗。作为统帅的卫青因此承担了他们败绩的后果,没有再次增封。但是部属中有多人杀了够多的敌人,立功封侯,唯独李广没有能够立功。

      这一仗,光荣的是小霍,小霍带着800精锐脱离大队,独立跑出很远,杀敌两千余。在外辗转十三年才回到长安的张骞也因为知水草地理得以封候。(我很佩服张骞,以后再说他)。

      此战以后,小霍走上了前台,卫青被汉武压制。原因复杂也简单,汉武要防卫青。所以他提拔小霍,希望在培养出一个新的将星。

      汉匈第八战:元狩二年,小霍出陇西,一万人。

      汉武对小霍的试探,结果非常满意。一千里转战,小霍虽然有一半的伤亡,却杀敌八千,回军的时候一场激战干掉了两个匈奴王,收缴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兴奋的武帝这年夏天,又叫小霍走了一趟河西。

      汉匈第九战: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小霍,公孙敖出北地,李广张骞出右北平。

      幸运之神再次与李广开了一个玩笑,小霍孤军(公孙敖没赶到)在河西走廊险恶的地理条件下穿梭的时候,李广因张骞没有及时赶到而全军覆没。

      这一年秋天,小霍还干了一场漂亮的事情。河西的浑邪王屡次摆在小霍手下,被单于问罪,浑邪王就和休屠王联合起来投降。武帝派小霍去迎接。(我有点纳闷,为什么不派相对柔和的卫青,反而派刚刚在河西大杀狠杀干掉了三万多人的小霍呢?)。不管怎么样,小霍军队到了以后,匈奴人看见汉军兵强马壮,心中恐惧,就像反悔。千钧一发时,小霍一个人打马渡河来到浑邪王营中,让浑邪王杀了八千企图造反的匈奴人。(浑邪王,胆子好像真的被小霍给打碎了)。

      小霍的风光,从此大大地超过了大将军卫青。不久,就到了漠北决战。

      汉匈第十战:漠北之战。小霍、李敢从代郡出发;卫青、李广、赵食期、公孙贺、曹襄从定襄出发

      李广再次请战。武帝起初不答应,经不住老将军再三请求,怜悯老将军,把他安排到卫青手下。没办法,小霍绝对不会接受,他在军中要的就是一人独大,不过,李广的儿子到在小霍军中,而且,战前被小霍提拔成副将。应该说,小霍对李敢是颇为欣赏的。要知道,这意味着,万一小霍战死,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李敢。

      这一战,比较让卫青难过的大概不是武帝把力战敢死的精兵全调给了小霍,也不是汉武非要让小霍去打匈奴主力,而把两军的路线调来调去,他最难过的是武帝偷偷吩咐不让李广打头阵。

      不知道是天可怜见卫青,卫青这一路阴差阳错地遇上了单于的大军。单于已经严阵以待,辎重都搬到漠海深处去,以精兵以逸待劳地等待着卫青这支部队。幸亏卫青的指挥艺术,这一场惨胜。单于见势不妙,偷偷地逃了,匈奴人十几天找不到单于,以为他死了,又另立了一位,很是尴尬了一场。

      这一战,李广没有败,却迷了路。卫青让他和赵食其部从东路迂回策应。这是很经典的战略部署,卫青本心没有什么恶意,一来,顺了武帝的意思,二来,东路迂回,也需要一个有经验的老将带领;三来,等老将军到了战场,主力已经打了一阵子,东路军过来,正好以生力军投入战斗。但是,卫青没有想到的是:李广迷路了。有人说这是卫青不给李广配备向导,说不过去。首先。李赵两军是和并在一起的,这一部分兵力也不少。分兵之后,卫青大约有三四万人,单于则差不多有七万人左右。卫青不可能因为个人恩怨(即是有的话)而将自己和大军置于险地。其次,汉代,部将的功过都要算在主帅头上。上一次卫青收获那么大,却没有能够增封的直接原因就是苏建和赵信的失败。所以,卫青不可能故意让李广迷路,更何况,赵部原本就是要走东路的,没有不配备向导的道理。此外,史迁说卫青想让公孙敖立功才派李广去东路,理由也不很充分。首先这是史迁的猜测,其次,公孙敖原本就是卫青军中的校尉,没有分兵的资格。就算是中将军,也还是跟着要紧跟着主帅的。

      但是,卫青的难过,李广是看不见。他自杀前,心情可以说即委屈又愤怒。在他认为,武帝答应了她当前将军,可是卫青为了给自己的朋友立功的机会,硬把自己换成偏军,不甘心。卫青送来羊酒犒劳的好心,对他来说,恐怕觉得是一个阴谋者得逞的示威或者假好心。此外,也觉得再没有希望在草原上驰骋了(漠北决战之后,汉匈十余年不再交战),所以,作为一个军人,他选择尊严地去死。

      可是,他的怨恨却给唯一还活着的儿子带来了杀身之祸。大将军回朝,整个军团没有封赏,而小霍集团却荣耀万分。这有可能令李敢产生了一种错觉,为了给父亲报仇,他击伤了卫青。卫青出于对李家的怜惜,将这件事藏了起来。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小伙正如日中天,总有人会来打小报告。一个是亦师亦父的舅舅,一个是战场上的袍泽。小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舅舅。两年后,射杀李敢。两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谁也不知)。总之,李敢冤枉又不完全冤枉地死了。如果,小霍当时和李敢之间没有交情,或者,汉武对卫青没有冷落,也许,李敢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对卫青不客气,就不可能招来小霍这一箭。李敢其实有点欺负卫青失势的,和李广杀霸陵尉没有很大区别,都是恃强凌弱。当时,卫青正处于失势的时候,李敢却是因为在霍军团立了功,有些得意,正处于上升阶段。

      对于李敢的死,卫青心中肯定不是滋味。他补偿的方式,我猜是后来的家族联姻。卫太子娶了李敢的女儿,和李敢的儿子关系也不错。卫太子和卫青这个舅舅性格类似,关系从史料上看,卫太子对卫青依赖性很重。后期,卫太子见不到父亲,竟需要卫青在父子之间传话。这门亲事即使不是卫青的意思,卫青也不曾对李敢记恨,否则不会让卫太子亲近李敢的儿女。

      李敢之冒犯卫青、小霍之射杀李敢,想过另外一个原因,不过,仔细想想,又觉得可能性很小。小霍死时,卫太子不过十一二岁,李敢不大可能是因为和汉武儿女亲家的关系而壮胆对大将军无礼,小霍自然也不可能为家族固宠因素射杀李敢。

      当时,应该有很多人错误估计了小霍和卫青的感情。大家眼里看到的是:卫青府中的门客前门出来,转头就投向小霍,小霍也来者不拒。

      更纳罕的是:李敢的侄子李陵和小霍的弟弟霍光是好朋友。可以说,当真是化干戈为玉帛。

      总结:卫霍刚出头的时候,李广风头也很健;卫霍出头以后,李广作为一名老将,依旧是被汉武看重,所以,他出战五次,其他将军李息、李沮,李蔡,郝贤。。。等等都没有赶上他。李广的问题仅仅说是运气不好说不过去的。

      李广犯了一个兵家大忌:杀降。孙子说,为将者:智信仁勇严,杀降无信;而李广军基本上不讲军纪,纯粹靠个人魅力来维系,这种管理方式不适应大军团;杀灞陵尉,这个仁字上又欠缺了一点。五德中独剩智勇,当一个将军可以,但是长久下去,无法成功。

      所以,我认为,李广守土有功,但是军事才能比不上卫霍。其实,李广已经算是幸运。与他同期的程不识,也是一代名将,没有赶上汉匈大战,连和别人合传的机会都没有。我们不知道他与匈奴作战过多少次,仅能在别人的传记中,知道有这么一个名字。比他早的周亚夫,我们也仅仅知道他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但是他守卫边疆的事迹,我们只知道一个霸上阅军。从文帝到景帝,几十年,守卫边疆的将军,又有多少?在史记中,留下名字的又有几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