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第 38 章 ...

  •   时间到了1976年7月6日,这天的新闻联播节目播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76年7月6日15时1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7月9日和10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朱德同志举行吊唁仪式。7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5000多人参加了追悼大会。
      那个时候我们这里的人们对朱德的生平事迹了解的很一般,只是知道他曾经当过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队的总司令,建国后授予元帅军衔。此外,他还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0一1950,)曾经写过一本有关朱德的传记《伟大的道路》。她1937年到过延安,访问中共领导人,抗战爆发后动员组织外国医生到抗日根据地工作。1938年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身份,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各地,写了许多著名的战地通讯,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据说,《伟大的道路》(The Great Road),副标题是The Life and Times of Chu Teh (“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这本书是史沫特莱于1950年在病榻上完成了。随后不久,史沫特莱因病逝世,下葬北京八宝山。朱德亲笔题写墓碑:“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之墓。”

      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累积,我开始热衷阅读传记文学,对一些人物的生平发生兴趣,想探索一下他们的成败密码。在这之前,我常常着迷那些小说中的文学人物。我们知道文学人物是虚构的,他们来自于现实,但是他们又高于现实,说白了他们不是现实中的人物。这些理想人物再通过电影艺术经过明星们的演绎,很符合我那个时候对未来的幻想。人物传记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平业绩,对我如何面对生活有更直接的意义。所以,我越来越爱看这类书籍了。
      陶老师那里有一本梅林写的《马克思传》。这个时候虽然对马克思主义和其中的一些概念,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有了一些一知半解的了解,但是对马克思本人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所以我早有一探马克思生平究竟的愿意,所以借到这本传记一饱眼福,正中我的下怀。
      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生平的著作,本书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排列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本传记文笔优美流畅,人物描写不但栩栩如生,而且还包含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炽热的感情,因此读起来并不感觉到枯燥。书中描述的燕尼·马克思更是令人难忘。她帮助她的丈夫卡尔抄写手稿,纠正其中的错误并润色。在与卡尔·马克思的婚姻生活中她一共生育了7个孩子,但是只有3个女儿埃莉诺、珍妮和劳拉活了下来。三个女儿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她们分担了马克思的部分工作或者参与到工人运动中。马克思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有如此美丽端庄、温柔多情的伴侣相随,也真是不枉此生!
      在聂老师那里,我借到了一本音乐家小传集。这本书的封面已经遗失,书页已经深度发黑,几乎字迹难辨。在这些音乐家传记中,勃拉姆斯临终时的悲伤哭泣,瓦格纳性情古怪的举止,以及肖邦的歇斯底里钢琴诗人气质,让我印象深刻、浮想联翩。那个时候听不到他们的作品真曲,我只能根据书中的描写想象那些旋律的悲怆、浑厚、辉煌和凄婉。
      法国文学作品虽然没有俄罗斯文学那样充满深沉和苦难,但是也很有特色,它们大多放荡不羁、激情浪漫,让人爱不释手。除了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几部小说,我也非常欣赏莫泊桑的小说。《羊球脂》不愧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它精致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情感的刻画,都堪称一流。《俊友》是莫泊桑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杜洛瓦尽管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低层退役军官,但是凭着一张漂亮的面孔和取悦女人的手段,成功敲开了上流社会贵妇的大门,并以此为跳板走上了飞黄腾达的道路。这是一个退伍草根成功逆袭的传奇,虽然对他利用色相向上爬从道德上说有瑕疵,但是他的风流倜谠还是有些让人羡慕。
      罗曼·罗兰的作品风格有点像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风格。据说他很崇拜托尔斯泰,并与他通过信。《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并在1915年凭借这本书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虽然读起来觉得故事情节叙述有些千头万绪,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是罗曼罗兰的文笔的确不错,有思想深度。他借助主人公探索来自于宇宙间普遍存在的那种神秘的自由生命,并展示这股强大的生命力如何推动、激发个人去无畏的奋斗,不屈服于坎坷的命运。自由生命这个概念很打动我的心弦,引起我的强烈共鸣。

      新疆的夏日,中午可以烈日炎炎,但是晚上日落西山后,却是凉爽宜人。每当这个时候,也是和陶老师谈古论今的好时刻。陶老师很崇拜科学家居里夫人 ,对她献身科学的精神十分钦佩。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她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因而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再生障碍性恶性贫血逝世。
      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的灵魂人物克拉拉·蔡特金也是陶老师的楷模之一,她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领袖之一和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1年9月克拉拉·蔡特金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会上通过了保加利亚女共产党人把每年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的决议。由于克拉拉·蔡特金把实现人类和妇女的全部解放视为其毕生心愿并为之奋斗,被誉为“国际妇女运动之母”。蔡特金在1902年与列宁相识,曾多次与列宁就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交谈。1933年蔡特金在莫斯科病逝后,被安葬在俄罗斯的红场。她的墓碑上没有照片,也没有墓志铭。
      陶老师还谈到了法国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乔治·桑。据说1832年她第一次以“乔治·桑”这一男性笔名发表两部小说,分别是《安蒂亚娜》和《瓦朗蒂娜》。乔治·桑可称得上是女性解放的先驱,她倡导女性的主导地位,认为女人不应该成为男人情欲的发泄对象,女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她蔑视传统、崇尚自由的新生活。她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一身男性打扮。她的爱情生活丰富多彩,她与大文学家缪塞的艳事,以及与音乐大师肖邦十余年的同居生活,成为法兰西19世纪最著名的风流韵事之一。肖邦在与乔治·桑分手后,回想起和她在一起的这些年的经历,曾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优美的旋律中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话女》也是陶老师非常喜欢的作品。这部法式言情小说讲述的是一位风尘女子的爱恨情仇的悲剧故事,它哀婉动人,不禁令人想起宋代严蕊的那首著名的《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1976年7月28日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新华社的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在7月28日3时42分发生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较强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为 7.8级强烈地震,震中烈度达11度。《人民日报》也在7月29日头版报道了唐山地震的消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十几万解放军指战员、两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数万名各方面的支援人员,火速组成抢险队、医疗队、建筑队等,从四面八方昼夜兼程赶赴灾区。
      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是心情沉重,知道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大灾难,一定会有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因为在几年前我曾看过一部讲述地震的科教片,知道强烈地震的可怕后果。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好几天都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开始思考如果地球毁灭,我们人类是否还有生存的问题,以及在这样的灾难情况下人类灭绝的恐怖、痛苦的过程。
      唐山大地震使我开始关心新疆的地震情况。新疆有五大地震带,是我国多震省区之一。虽然地震频度高、震级大、范围广,但多数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因此,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和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危害和影响要小许多。

      聂老师多才多艺,而且精力旺盛。音乐方面,他是多面手,能演奏乐器、作曲、编舞,以及舞台布置和灯光等。他除了搞音乐,他还热爱摄影艺术。过了一段时间,他也开始教我学习摄影。照相机在那个时候既是个贵重设备,也是个稀罕物品,一般人难以企及。聂老师自己有一台海鸥120相机和一台135照相机,这两种相机是当时最常见的、最流行的照相机。另外他还交了一些摄影爱好者朋友,这样大家可以互通有无,扩大了可使用的照相机和镜头的种类。
      120照相机于1928年由德国福朗柯?海德柯公司研制,它使用120胶卷,这种胶卷又称布朗尼式胶卷,或B2—8型胶卷。135照相机使用135胶卷,又称35毫米胶卷,是一种高度为35mm的两边打孔的卷状感光胶片,又叫莱卡(Leica)型胶卷。
      聂老师那里有本摄影入门手册,讲述的都是摄影基本知识。通过读这本书,加上聂老师的指点,我慢慢搞清楚了摄影的基本技巧。技术方面就是要掌握光圈、速度、胶卷感光度与曝光的微妙关系,创作方面就是设计好构图。掌握曝光规律不是那么容易,因为那时候光圈、速度是靠手动设置的,只有具备相当的摄影经验才行。胶卷不是便宜的东西,因此我没有什么机会练习摄影。我们用一个曝光对照表来确定如何设置光圈和速度,这种曝光对照表上列明太阳在不同时间时和天气条件下,对应的参考光圈和速度应该是多少。摄影的艺术性主要反映在构图和光色影的配合上,我以前喜欢绘画,这对摄影构图倒是有些帮助。另外,我们拍照用的主要是黑白胶卷,没用过彩色胶卷,因为它太贵了玩不起。
      一个仲夏的周末晚上,聂老师邀请我观摩学习如何冲洗照片,我求之不得、欣然前往。聂老师的宿舍在一个两层宿舍砖楼的一层,房间不大但是布置的井井有条,空间利用率极高。除了一些乐器,就是各种摄影器具。我到了之后,聂老师就开始将宿舍精心布置成暗房,他做事总是一丝不苟。胶卷这东西一旦见光,就会立刻全部报废,所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我们首先把门窗锁住,然后用一大块厚重的遮布把门窗严严实实的遮住,不能有丝毫漏光。这块遮布由一块红布和一块黑布叠在一起缝合制成的。然后,房间里挂上几盏昏暗的红灯泡,有点鬼影重重的感觉。据说,红颜色的灯光不会让胶卷意外曝光。冲洗照片有两个过程,首先是冲洗胶卷成底片,然后是把底片冲洗成照片,它们全都是化学工程。冲洗胶卷也有两个步骤:显影和定影。聂老师搞了一些坛坛罐罐,用于冲调药水。我们上化学课时从来没有做过一个化学实验,这次冲洗胶卷才使我有机会真正作了一次化学实验。配好药水后,就见聂老师把胶卷放进冲洗罐中进行显影操作。显影步骤完成后,换上定影药水进行定影操作。这一步完成后用清水冲洗胶卷并晾干,这样胶卷底片就大功告成。这个过程大约要花2~3小时。此时已是夜深人静,月渐西沉。接着,我们开始冲洗照片。首先把底片与相纸药膜相对叠合放在印相箱上曝光,然后,经过显影、定影、晾干程序,胶卷底片上的图像就魔术般的变成了相纸上的照片。照片洗出来之后,聂老师从中挑选了几张得意之作,一鼓作气地将其放大。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就看见聂老师早已经把放大机安置桌子上,它看上去很帅气。这个放大机果然名不虚传,一张135底片,很快就被放大成2-3倍大的照片,它看上去有模有样,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当我们完成一切冲洗作业之后,已经是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时分。离开聂老师的宿舍,迎着一缕晨曦,我兴高采烈,毫无睡意,迈着大步把家还。
      摄影是一个写实的艺术,镜头里产生的画面不同于绘画,它是通过光学、化学等技术手段和过程直接再现现实中的景物和人物。我真的很喜欢照相机,但是以当时的条件,那是可望不可及的。摄影是个烧钱的爱好,没有实力只能望洋兴叹。但是通过接触照相机,倒是使我对摄影作品的欣赏水平大有提高。从此以后,对于报刊杂志上的照片或者摄影作品,我越来越喜欢观赏、揣摩了。
      聂老师有几个摄影方面的朋友,他有时也带我去和他们交流一下。其中有个人是北辰的职工,此人生的高大魁梧,皮肤白净,有点女气,一张大号国字脸上两个铜铃大眼闪烁不定,犹如三国大将吕布在世。此人也好玩弄照机,听说他父亲在照相馆工作,因此他有办法搞些紧俏的摄影器材,聂老师有时侯与他互通有无。这个人说话口气很大,喜欢夸夸其谈,自视甚高。后来听说他被公安局逮捕了,因为他拍摄、贩卖下流照片。天下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夏日炎炎,万物躁动,男同学的荷尔蒙也不甘落后,生物好斗的本性开始跃跃欲试。于是,一股习武练拳热在同学们中间悄然兴起,我也加入其中。听说厂子里有个人会点拳脚,我们大家就趋之若鹜,央求他让我们拜师学艺。此人中等身材,身体素质不错,他特别喜欢长跑锻炼。据说在老家学过祖传的一套长短拳法,十分了的。对我们的要求,他满口答应,但是他提出一个要求:我们必须闻鸡而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他还推荐了一本练武术的书让我们学习。从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这位师傅的指导下,我们各个披星戴月,马步倒立俯卧撑,踢腿挥拳打沙袋,练的是天昏地暗、东倒西歪。在学校的课间时间,我们也分秒必争。一时间在教室的山墙外,处处可见同学们拿大顶的身姿,各个练的是脸红脖子粗,跟孙猴子似的。只可惜我拿大顶,总是不得要领,从来没有成功过。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