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风语谁人听,仰天长啸与风同。不知道还有多远,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甚至就连脚下这条写作的道路,也不知道是否真的适合?
“行者无疆,君子自强不息。”我不住地念叨着:“向前走,不停足,莫回头,只要脚下的方向是对的,目标终会到达……这人生的荒漠呀,我一定要走出你的怀抱!”
茫茫荒漠,渺小如沙的行者,身后留下一串漫长孤单的脚印……
原版西游记是神话传奇小说中的极品之作,后人无可超越,可是我在欣赏它的时候,还是有些许遗憾:孙悟空大闹天宫何等厉害!十万天兵都被他打的大败,为什么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怪,他都对付不了?而且这些妖怪多是那些不敢招惹孙大圣的仙人们的坐骑、仆童等。面对这些妖怪,当年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经常会无可奈何,甚至被这些妖魔打的大败。更有甚者,竟连红孩儿这样的后生晚辈,孙大圣也被其打的大败,于是,不得已就得四处请人助拳。或者遇到强敌时,干脆使出和孙大圣平时自负性情极不相称的法子来,靠钻到妖怪的肚子里取胜。而且一部《西游记》他竟然钻了几次,甚至连红孩儿他妈,孙大圣的结拜大哥牛魔王的老婆,这样一个女流之辈他也靠使出这样不光彩的法子来取胜。虽然前些年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大意是说“行事只需要重视结果,不需要关注如何成功的方法”,但我总觉得此话有“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行为用在个性鲜明、自负自大的神话英雄孙悟空的身上极不合适。在我的印象中,神话传说中的妖魔鬼怪无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张嘴一吸,一口吞下十个八个人似乎不成问题,而且好像都是生吞肉,活喝血。唯独《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抓到唐僧后,又是要洗,又是要蒸;不是想煎着吃,就是想炒着吃;要不然就寻思请长辈、朋友来一起来品尝。(想不到面对稀世珍品——唐僧肉,妖怪一个个都变得斯文起来,竟比人还孝顺。人有时为了财产、利益还会自相残杀)总之,能拖延时间就拖延时间,好像这些魔妖里面有孙大圣提前安插的内应,在魔窟中帮助孙大圣争取营救师父的时间。想想孙大圣也真不容易,万一有哪个妖怪吃东西不讲究,抓到唐僧后立即一口生吞了,孙大圣岂不是白忙活了。想到这些,觉得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功成,主要还得感谢妖怪们“狗窝里放得住剩馍”,无意间成就了唐僧师徒。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天兵天神们都被他打得大败,但在取经路上遇到很多妖怪时,他都对付不了,而且不少妖怪还是那些不敢招惹孙大圣的仙人们的坐骑、仆童等。更有甚者,竟连“红孩儿”这样的后生晚辈,孙大圣也败下阵来。孙悟空在很多时候都不得已四处请人助拳,甚至还使出一些“下三烂”的手段,靠钻到妖怪的肚子里取胜,就连对付自己结拜大哥牛魔王的老婆“铁扇公主”这样的女流之辈,大圣也不得不靠钻嫂子的肚子取胜。由于对孙悟空这个神话形象比较喜爱,每当看到这样的情节,心里就觉得不舒服,觉得有损孙悟空在自己心中“打不垮,压不倒”的光辉形象,“觉得孙悟空反而有点像猪八戒一样无能,如果不是当年大闹天宫时在天廷积累的广泛的神脉资源,遇到困难时总能请到神仙相助,恐怕一百个唐僧也到不了西天。”因为太过于喜爱孙悟空,便有了对《西游记》些许遗憾:被压五行山前的孙悟空和取经中的孙悟空反差太大——无论是神通或者是性格。打不过取经路上的妖怪,是孙大圣的神通法术在缩水;钻在妖怪肚子里,虽能获胜,却不是孙大圣取经前天不怕,地不怕,目空一切,桀骜不驯的性格。
此书在保留了原著语言风趣幽默,内容辛辣讽刺的基础上,又有了大不同。此书引经据典,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巧妙而又很自然的柔和进去,如:开天辟地,龙的传人,传统节日,经典故事等。通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励志故事,表达了一个道理:不管目标和理想多么遥远,追求的过程多么艰难,只要永不停下追求的脚步,向着目标前进,理想终会实现。书中内容寓教于乐,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读后发人深思,令人拍案叫绝,忍俊不禁。并弥补了原著中的遗憾之处,使之合情合理。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和原著有很大的区别,和原著对照,大有“原来如此”的感觉。书中的某些部分更似乎是原作内容的一个注脚,使人读了本书,便少了对原作某些情节的遗憾。。。。。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