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爱做梦的妄想家 打分:2 [2021-09-15 18:48:37]
我认为文学可以出现违反现实社会道德的东西,以揭发批判真实的人性,其结果必须合于道德。如《洛丽塔》中亨伯特最后为洛丽塔杀了侮辱她的恶人,也面临死刑的惩罚。不过个人在民族感情上不能人可拿我们本国某段历史进行“文学加工”的行为。比如《波斯语课》中nc和ytr的所谓友谊,它可能存在,但是承认可能性也不能抹杀nc不人道的残忍行径,他的结局也是被捕等待审判。感情是模糊的,道德是变动的,但是善恶正义的某些准则是分明的。《痛苦》的模式就可以被接受。以上仅个人观点,勿骂。友善讨论。谢谢。
4
[1楼] 作者回复 [2021-10-03 16:23:41]
喜欢你的回答!!码住!!
[投诉]
[2楼] 作者回复 [2022-06-11 21:52:13]
因为你的安利,俺今天闲下来的时候看了《波斯语课》,如果说得不对俺先滑跪(Dbq 俺觉得那个中队长和犹太人并没有什么友谊,中队长可能对主角有点特殊对待,但是那是因为他觉得主角是波斯人,不同于ytr ,所以在他心里主角比ytr 高等一点,但没把他和自己的种族那样平等看待,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养熟了的有点情分的宠物而已,但是他一得知主角可能骗他那是拳打脚踢,一点不留情,主角更是对他没有友谊,我感觉全片主角都活在一种紧张痛苦的情绪里面,后面更是说自己厌倦了,这两人并没有什么双向友谊,也没让我看出什么暧昧的情感。我看了只是觉得好紧张好痛苦,这个中队长好阴阳无常好折磨人,就把主角当一个战败后跑路的美好的桥梁,感觉没有友谊,就是纯粹的,这个人很残忍,那个人一天提心吊胆受折磨,老是代入主角,看得人很想拿把枪冲进去这些nc 突突了。跟《痛苦》模式很像,主角并没有患上斯德哥尔摩,感觉还是恨nc 的,没有那种跨越界限,比较悖离大众道德民族情感的东西。 真的谢谢你的安利,其实我觉得我以前的困惑主要是认知观念被打破了,我以前就是觉得坏人就该和所有的坏的标签挂钩,但是文学作品,电影里总会展现一些坏人也有好的点,对某个人特殊啊温柔啊,救下某个个体啊,我就无法接受了,我以前只能接受一个坏人无心无情,天下最坏,杀人如麻,一旦他有血有肉的被描绘,我心里就跨不过那个坎,不知道怎么看待了,《波斯语课》对我的意义就是让我接受一个现实:坏人也有可能有血有肉,不可能全是理想化的教科书式的面面俱坏…… 谢谢你安利这部电影!!!因为俺以前那个想法就是很固执,很转不过弯,有点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这部电影好康的!改变了我很多认知!
[3楼] 网友:妄想家 [2022-08-02 21:27:47] 来自浙江
《波斯语课》夹杂了平庸之恶和群体犯罪的探讨,中队长如果没有战争,他也许会和朋友一起在异国开餐厅,然而他成了一个杀人犯。你说的我是认可的,所以我用的也是“所谓友谊”,没有友人是可以如此突破底线的侵犯。我一直都觉得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让恶人拥有血肉,复杂没有问题,人性模糊,文学为何不能讨论这种复杂?如《波斯语课》《朗读者》中恶人也许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他们在和平时代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违抗特殊时代,他们作恶了。孔子也没说非礼勿想,问题在于“行”。如果做了,就有罚,因为有罪。文学要说明他们有罪,最后中队长被抓回。警示个人面对大环境时保有自己的判断和良心,尽管艰难,也不要抛弃。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爱做梦的妄想家 打分:2 [2021-09-15 18:48:37]
我认为文学可以出现违反现实社会道德的东西,以揭发批判真实的人性,其结果必须合于道德。如《洛丽塔》中亨伯特最后为洛丽塔杀了侮辱她的恶人,也面临死刑的惩罚。不过个人在民族感情上不能人可拿我们本国某段历史进行“文学加工”的行为。比如《波斯语课》中nc和ytr的所谓友谊,它可能存在,但是承认可能性也不能抹杀nc不人道的残忍行径,他的结局也是被捕等待审判。感情是模糊的,道德是变动的,但是善恶正义的某些准则是分明的。《痛苦》的模式就可以被接受。以上仅个人观点,勿骂。友善讨论。谢谢。
4
[1楼] 作者回复 [2021-10-03 16:23:41]
喜欢你的回答!!码住!!
[投诉]
[2楼] 作者回复 [2022-06-11 21:52:13]
因为你的安利,俺今天闲下来的时候看了《波斯语课》,如果说得不对俺先滑跪(Dbq
俺觉得那个中队长和犹太人并没有什么友谊,中队长可能对主角有点特殊对待,但是那是因为他觉得主角是波斯人,不同于ytr ,所以在他心里主角比ytr 高等一点,但没把他和自己的种族那样平等看待,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养熟了的有点情分的宠物而已,但是他一得知主角可能骗他那是拳打脚踢,一点不留情,主角更是对他没有友谊,我感觉全片主角都活在一种紧张痛苦的情绪里面,后面更是说自己厌倦了,这两人并没有什么双向友谊,也没让我看出什么暧昧的情感。我看了只是觉得好紧张好痛苦,这个中队长好阴阳无常好折磨人,就把主角当一个战败后跑路的美好的桥梁,感觉没有友谊,就是纯粹的,这个人很残忍,那个人一天提心吊胆受折磨,老是代入主角,看得人很想拿把枪冲进去这些nc 突突了。跟《痛苦》模式很像,主角并没有患上斯德哥尔摩,感觉还是恨nc 的,没有那种跨越界限,比较悖离大众道德民族情感的东西。
真的谢谢你的安利,其实我觉得我以前的困惑主要是认知观念被打破了,我以前就是觉得坏人就该和所有的坏的标签挂钩,但是文学作品,电影里总会展现一些坏人也有好的点,对某个人特殊啊温柔啊,救下某个个体啊,我就无法接受了,我以前只能接受一个坏人无心无情,天下最坏,杀人如麻,一旦他有血有肉的被描绘,我心里就跨不过那个坎,不知道怎么看待了,《波斯语课》对我的意义就是让我接受一个现实:坏人也有可能有血有肉,不可能全是理想化的教科书式的面面俱坏……
谢谢你安利这部电影!!!因为俺以前那个想法就是很固执,很转不过弯,有点非黑即白二元对立,这部电影好康的!改变了我很多认知!
[投诉]
[3楼] 网友:妄想家 [2022-08-02 21:27:47] 来自浙江
《波斯语课》夹杂了平庸之恶和群体犯罪的探讨,中队长如果没有战争,他也许会和朋友一起在异国开餐厅,然而他成了一个杀人犯。你说的我是认可的,所以我用的也是“所谓友谊”,没有友人是可以如此突破底线的侵犯。我一直都觉得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让恶人拥有血肉,复杂没有问题,人性模糊,文学为何不能讨论这种复杂?如《波斯语课》《朗读者》中恶人也许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他们在和平时代都是普通人,他们没有违抗特殊时代,他们作恶了。孔子也没说非礼勿想,问题在于“行”。如果做了,就有罚,因为有罪。文学要说明他们有罪,最后中队长被抓回。警示个人面对大环境时保有自己的判断和良心,尽管艰难,也不要抛弃。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