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李缃绮 打分:0 [2021-09-21 13:57:28]
头上长角这个意象,让我想到女巫,再想到最近想看的一本书,阁楼上的疯女人。不知道星大有没有看过?看过的话,推不推荐呢?
[1楼] 作者回复 [2021-09-21 17:35:15]
我没看过,但大致知道是什么书。对于这种久负盛名的作品我觉得多看看没什么坏处。我看过的书还很有限,属于想看的很多,而时间总是太少。能成为名著的书,说明它经受住了时间和世界范围内最庞大读者群的筛选,为你节省了大量书海淘金的力气,这等好事,我觉得哪怕就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也是稳赚不亏的。就算存在一时宥于阅历看不懂不理解的地方,看过的也总比没看过的有印象。如果有意识地用费曼读书法来读,那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也更容易感受到它的魅力。我们阅读过的文字经历过的人事都会成为脑子的土壤,用名著垒砌起来的土壤不是明摆着会比用别的更肥沃么?
[投诉]
[2楼] 作者回复 [2021-09-21 17:40:19]
当然还是要说一句废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书在写作的时候除了作者本人的立场,也受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影响,甚至同一个作者前后期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思想也会有巨大差异,所以这时候就体现出多看书的好处了。当阅读的数量足够庞大,各种体系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参照、印证,才不容易因为一本书或一个人而迷惑,才能生成基于自己的世界观的,对于书的好坏、取舍的标准。所以还是那句话:多读书,总没坏处。
[3楼] 网友:李缃绮 [2021-09-24 17:44:15]
其实,我上大学以后就不太爱读那些,我怎么读都读不懂的书了。高中的时候恰好相反,我以啃各种各样难读的书为乐,虽然以当时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很少有真正看懂的。纳博科夫的《菲雅尔塔的春天》(不知道星大有没有看过这一本,我当时是在图书馆借的,于晓丹译本),我看了好几遍,仍然没有明白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结尾,尼娜死了,带着所有的过往回忆,也许还有,本文叙述者“我”的一部分。但是仅仅就是这样吗?“我”又是个怎样的人,“我”真的爱尼娜吗?我现在仍然能记得里面的一些句子——菲雅尔塔的春天多云而且晦暗,一切都很沉闷,悬铃木的花斑树干、杜松灌木、栅栏、砾石,远远望去,房槽参差不齐的淡蓝色房屋,从山脊摇摇晃晃地爬铺上斜坡;我喜欢它因为我在那些青紫色的音节溪谷里感觉到了大多数小花朵的褶纹甜蜜又暗淡的潮湿,还因为一座美丽的克里米亚半岛城镇像高音似的名字被它的中提琴重复着……它们非常美,我很喜欢,就像喜欢这个故事,但是阅读带来的挫败感,可能一直都深埋在我心底。
[4楼] 网友:李缃绮 [2021-09-24 18:16:48]
再加上后来有了手机,我开始喜欢一些不费力气,更轻松、无障碍的“阅读”,比如网文。之前也读,但还是读来调剂居多。其实还是有点后悔,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该读一些更有意义、能够帮助我成长的作品,希望现在看不要太晚。我很爱陀,他告诉我们要去爱生活,爱人,爱我们自己。而且这并不是空话,他是能用文字来说服我们的,我还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看《白痴》,哭了,很感动。同样看村上,也看哭了,后来我发誓不碰日本文学,太致郁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不多说了,谢谢星大的鼓励,我以后会努力多读书的~
[5楼] 作者回复 [2021-09-30 18:58:58]
可能你没意识到,在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名家名篇,很多学生学的时候多数是学了但其实没看懂的。是什么时候真正看懂了《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与妻书》、《林冲风雪山神庙》、《我的叔叔于勒》……的呢?再读、再再读的时候。文字从接收到理解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其他很多辅料的支撑:阅历、知识面、从不断自省中获得的感悟等等。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读书不一定要求甚解。第一遍看不懂,没关系,看就是了。你先接收它,再用时间慢慢消化它。二十岁看不懂的书,说不定四十岁就能轻而易举看懂了。看一次不懂的书,就看两次,三次。只要你想去理解它,一时的看不懂,就不会是一辈子的看不懂。加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经典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语言,你要想看懂任何一本,都应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哪怕是最粗浅的。你如果不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中间参加革命党被沙皇逮住甚至送上了刑场,眼看着所有人死在身旁只有他一个人最后获赦苟活了下来,后半生几乎就是在被持续监视和自我监视的惶惶不可终日中郁郁而终,你就难以明白他的作品前后何以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别。这就是读经典的意义。它经得起细看精看反复看。而从阅读经典中,你至少可以感受到两个维度的美学标准:一是文字之美,一是思想之美。不一定所有书两者兼备,但只要能感受到其一,就已经是感受到了它的魅力。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全然正面、积极、无瑕的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呈现让人感到不美好的剧情、人性、世界,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它一定也包括了让你觉得美的东西。通过《巴黎圣母院》你能深刻理解表象的美丑和真实的美丑存在差距,但是你也能看到,美丑、善恶相互依存,缺了一方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所以你开始能理解祥子为什么偷了骆驼但他算不上坏人,虎妞骗了他但你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要同情她;为什么《白痴》会让你哭泣;而你有一天看到“军阀”两个字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浪漫的乱世绝爱而是满腔激愤。你开始能读懂文字背后的隐喻,能看清作者没说的那些才是他真正的表达。你开始明白为什么以一个变态为主角的《呼啸山庄》成了经典,而另一个更可恶的变态为主角的《洛丽塔》也成了经典。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经典文学圈堕落如斯?还是你知道的太少想得太浅却永远凭借大无畏的勇气去急于下一个结论?有一天你还是会拿起村上春树,就像你无法放下的《菲雅尔塔的春天》。经典是呈现,而呈现是为了让你看见。阅读当然是需要门槛的,但不要因为它有门槛而轻易放弃。读简单轻松的快消小说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现在大家都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在应该休闲的时候费劲?(这或许也是中国网络小说在世界一枝独秀的原因)但是在读腻了快消读经典,看累了经典就换换快消,也未尝不可。也不用去刻意追求一些生僻的书目,总有书读才是一大乐事。
[6楼] 网友:李缃绮 [2021-10-01 19:20:26]
贴贴星大,我把你讲的梳理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关于“我们可以先读,而不必急于了解”这个论断,我印象最深的还要属诗。我背的第一首诗,是七岁女的《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想想也知道当时五岁的我,不可能懂这首诗,更别提被女童的真挚感情给打动,但现在回想起来,《送兄》仍然字句清晰,仿佛烙在我脑海中一般。我幼时背的诗多,许是不了解的缘故,忘的更多,但我仍然觉得背诵和记忆,是有意义的。怎么到了读书上,反而开始质疑了呢?我很久以前,看过毕淑敏写她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段,三次读海的女儿,得出的领悟也是不一样的。我第一次读世说新语,只觉得魏晋的世态人情有趣,第二次读,就体会到何谓伤心人别有怀抱了,这一段历史,也绝非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就可以轻飘飘一笔带过的。两次阅读之间,并没有相隔很久,我的心情却是截然不同的。后来我又读到杂志上一篇文章,将安徒生童话,比作一记加糖的中成药,说它良苦、温婉、伤感、平和,不鼓吹对立,挑动极端。我意识到我一直不喜欢海的女儿,比作为女戒女训式的格林童话(典型代表是小红帽),还要不喜欢,是有原因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反对的是这个童话所讴歌的,自我牺牲式的爱情。
[7楼] 网友:李缃绮 [2021-10-01 19:29:42]
是的,我最近打算重读纳博科夫了。他的短篇小说言辞太优美了,单单是读那些句子都是一次享受!村上的话,主要还是我那时候状态不大好,完全浸入式的阅读对我是有伤害的,像《我是猫》、《细雪》,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比挪威的森林要更合适。
[8楼] 作者回复 [2021-10-24 13:00:58]
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观感,所以不用因为一时的观感而拒绝一些书,应该相信时间与大众筛选的能力。我初中的路上有新华书店,天天都支出一个长摊卖库存打折书,三五七折都有。我天天路过都会花时间在那里捡便宜,几毛钱一本,贵的也就一块多,因此看了很多杂书。到现在也一样,我不怎么挑书,碰到什么看什么,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与大众筛选出来的经典作品,再怎样我都觉得是有能花时间去读的价值的。而距离我花七毛五买下它的十多年后,《挪威的森林》不知为什么火了起来,我想起那不就是初一看过的便宜书吗?当时不觉得怎样,再看人讨论,一样不觉得怎样。但我看过了,我就觉得:还行,我知道你们在讲什么。读书嘛,看就是了。喜欢不喜欢,至少看过了。存在脑子里,随着时间或许我就品出它的好来——总比把时间花在打麻将上强。(没有抨击打麻将的意思。打麻将是一项非常锻炼脑力和社交能力的高质量群众娱乐活动)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李缃绮
打分:0 [2021-09-21 13:57:28]
[1楼] 作者回复 [2021-09-21 17:35:15]
我没看过,但大致知道是什么书。对于这种久负盛名的作品我觉得多看看没什么坏处。我看过的书还很有限,属于想看的很多,而时间总是太少。
能成为名著的书,说明它经受住了时间和世界范围内最庞大读者群的筛选,为你节省了大量书海淘金的力气,这等好事,我觉得哪怕就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也是稳赚不亏的。就算存在一时宥于阅历看不懂不理解的地方,看过的也总比没看过的有印象。如果有意识地用费曼读书法来读,那不仅能学到很多东西,也更容易感受到它的魅力。
我们阅读过的文字经历过的人事都会成为脑子的土壤,用名著垒砌起来的土壤不是明摆着会比用别的更肥沃么?
[投诉]
[2楼] 作者回复 [2021-09-21 17:40:19]
当然还是要说一句废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很多书在写作的时候除了作者本人的立场,也受时代和政治环境的影响,甚至同一个作者前后期的作品呈现出来的思想也会有巨大差异,所以这时候就体现出多看书的好处了。当阅读的数量足够庞大,各种体系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参照、印证,才不容易因为一本书或一个人而迷惑,才能生成基于自己的世界观的,对于书的好坏、取舍的标准。
所以还是那句话:多读书,总没坏处。
[投诉]
[3楼] 网友:李缃绮 [2021-09-24 17:44:15]
其实,我上大学以后就不太爱读那些,我怎么读都读不懂的书了。高中的时候恰好相反,我以啃各种各样难读的书为乐,虽然以当时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很少有真正看懂的。纳博科夫的《菲雅尔塔的春天》(不知道星大有没有看过这一本,我当时是在图书馆借的,于晓丹译本),我看了好几遍,仍然没有明白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结尾,尼娜死了,带着所有的过往回忆,也许还有,本文叙述者“我”的一部分。但是仅仅就是这样吗?“我”又是个怎样的人,“我”真的爱尼娜吗?
我现在仍然能记得里面的一些句子——菲雅尔塔的春天多云而且晦暗,一切都很沉闷,悬铃木的花斑树干、杜松灌木、栅栏、砾石,远远望去,房槽参差不齐的淡蓝色房屋,从山脊摇摇晃晃地爬铺上斜坡;我喜欢它因为我在那些青紫色的音节溪谷里感觉到了大多数小花朵的褶纹甜蜜又暗淡的潮湿,还因为一座美丽的克里米亚半岛城镇像高音似的名字被它的中提琴重复着……它们非常美,我很喜欢,就像喜欢这个故事,但是阅读带来的挫败感,可能一直都深埋在我心底。
[投诉]
[4楼] 网友:李缃绮 [2021-09-24 18:16:48]
再加上后来有了手机,我开始喜欢一些不费力气,更轻松、无障碍的“阅读”,比如网文。之前也读,但还是读来调剂居多。其实还是有点后悔,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该读一些更有意义、能够帮助我成长的作品,希望现在看不要太晚。
我很爱陀,他告诉我们要去爱生活,爱人,爱我们自己。而且这并不是空话,他是能用文字来说服我们的,我还记得我高中的时候看《白痴》,哭了,很感动。同样看村上,也看哭了,后来我发誓不碰日本文学,太致郁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不多说了,谢谢星大的鼓励,我以后会努力多读书的~
[投诉]
[5楼] 作者回复 [2021-09-30 18:58:58]
可能你没意识到,在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名家名篇,很多学生学的时候多数是学了但其实没看懂的。是什么时候真正看懂了《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与妻书》、《林冲风雪山神庙》、《我的叔叔于勒》……的呢?
再读、再再读的时候。文字从接收到理解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其他很多辅料的支撑:阅历、知识面、从不断自省中获得的感悟等等。
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读书不一定要求甚解。第一遍看不懂,没关系,看就是了。你先接收它,再用时间慢慢消化它。二十岁看不懂的书,说不定四十岁就能轻而易举看懂了。看一次不懂的书,就看两次,三次。只要你想去理解它,一时的看不懂,就不会是一辈子的看不懂。
加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经典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语言,你要想看懂任何一本,都应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哪怕是最粗浅的。你如果不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中间参加革命党被沙皇逮住甚至送上了刑场,眼看着所有人死在身旁只有他一个人最后获赦苟活了下来,后半生几乎就是在被持续监视和自我监视的惶惶不可终日中郁郁而终,你就难以明白他的作品前后何以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别。
这就是读经典的意义。它经得起细看精看反复看。而从阅读经典中,你至少可以感受到两个维度的美学标准:一是文字之美,一是思想之美。不一定所有书两者兼备,但只要能感受到其一,就已经是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全然正面、积极、无瑕的美。文学作品中经常呈现让人感到不美好的剧情、人性、世界,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它一定也包括了让你觉得美的东西。通过《巴黎圣母院》你能深刻理解表象的美丑和真实的美丑存在差距,但是你也能看到,美丑、善恶相互依存,缺了一方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所以你开始能理解祥子为什么偷了骆驼但他算不上坏人,虎妞骗了他但你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要同情她;为什么《白痴》会让你哭泣;而你有一天看到“军阀”两个字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浪漫的乱世绝爱而是满腔激愤。
你开始能读懂文字背后的隐喻,能看清作者没说的那些才是他真正的表达。你开始明白为什么以一个变态为主角的《呼啸山庄》成了经典,而另一个更可恶的变态为主角的《洛丽塔》也成了经典。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经典文学圈堕落如斯?还是你知道的太少想得太浅却永远凭借大无畏的勇气去急于下一个结论?
有一天你还是会拿起村上春树,就像你无法放下的《菲雅尔塔的春天》。
经典是呈现,而呈现是为了让你看见。
阅读当然是需要门槛的,但不要因为它有门槛而轻易放弃。
读简单轻松的快消小说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现在大家都这么累,为什么还要在应该休闲的时候费劲?(这或许也是中国网络小说在世界一枝独秀的原因)但是在读腻了快消读经典,看累了经典就换换快消,也未尝不可。
也不用去刻意追求一些生僻的书目,总有书读才是一大乐事。
[投诉]
[6楼] 网友:李缃绮 [2021-10-01 19:20:26]
贴贴星大,我把你讲的梳理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
关于“我们可以先读,而不必急于了解”这个论断,我印象最深的还要属诗。我背的第一首诗,是七岁女的《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想想也知道当时五岁的我,不可能懂这首诗,更别提被女童的真挚感情给打动,但现在回想起来,《送兄》仍然字句清晰,仿佛烙在我脑海中一般。我幼时背的诗多,许是不了解的缘故,忘的更多,但我仍然觉得背诵和记忆,是有意义的。怎么到了读书上,反而开始质疑了呢?
我很久以前,看过毕淑敏写她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段,三次读海的女儿,得出的领悟也是不一样的。我第一次读世说新语,只觉得魏晋的世态人情有趣,第二次读,就体会到何谓伤心人别有怀抱了,这一段历史,也绝非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就可以轻飘飘一笔带过的。两次阅读之间,并没有相隔很久,我的心情却是截然不同的。
后来我又读到杂志上一篇文章,将安徒生童话,比作一记加糖的中成药,说它良苦、温婉、伤感、平和,不鼓吹对立,挑动极端。我意识到我一直不喜欢海的女儿,比作为女戒女训式的格林童话(典型代表是小红帽),还要不喜欢,是有原因的——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反对的是这个童话所讴歌的,自我牺牲式的爱情。
[投诉]
[7楼] 网友:李缃绮 [2021-10-01 19:29:42]
是的,我最近打算重读纳博科夫了。他的短篇小说言辞太优美了,单单是读那些句子都是一次享受!村上的话,主要还是我那时候状态不大好,完全浸入式的阅读对我是有伤害的,像《我是猫》、《细雪》,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比挪威的森林要更合适。
[投诉]
[8楼] 作者回复 [2021-10-24 13:00:58]
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观感,所以不用因为一时的观感而拒绝一些书,应该相信时间与大众筛选的能力。
我初中的路上有新华书店,天天都支出一个长摊卖库存打折书,三五七折都有。我天天路过都会花时间在那里捡便宜,几毛钱一本,贵的也就一块多,因此看了很多杂书。到现在也一样,我不怎么挑书,碰到什么看什么,尤其是那些经过时间与大众筛选出来的经典作品,再怎样我都觉得是有能花时间去读的价值的。
而距离我花七毛五买下它的十多年后,《挪威的森林》不知为什么火了起来,我想起那不就是初一看过的便宜书吗?当时不觉得怎样,再看人讨论,一样不觉得怎样。但我看过了,我就觉得:还行,我知道你们在讲什么。
读书嘛,看就是了。喜欢不喜欢,至少看过了。存在脑子里,随着时间或许我就品出它的好来——总比把时间花在打麻将上强。(没有抨击打麻将的意思。打麻将是一项非常锻炼脑力和社交能力的高质量群众娱乐活动)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