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笑**尘》  第82章

网友:永远的行者 打分:2 [2008-04-23 21:43:27]

周瑜啊周瑜,我要替这个帅哥抱不平一下哈~~
冤哉枉也话周瑜
2006年08月04日 来源:人民文学
易中天
  前些时我在一座省会图书馆演讲,有听众问我周瑜是怎么死的。我回答是病死的。他问,不是气死的吗?我说不是。这位听众很不以为然地说,“三气周瑜”嘛,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这真是冤枉。不但对周瑜是冤枉的,也冤枉了诸葛亮。
  没错,《三国演义》里是有个“三气周瑜”的故事,还有“既生瑜,何生亮”等等说法,可谓耳熟能详。但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也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当受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个帅哥。《江表传》说“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也是个才貌双全的漂亮人物。此公是九江人,周瑜则是庐江人。当时九江和庐江同属扬州,所以两人算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曹操便派蒋干去做说客。蒋干到了周营,马上发现周瑜是说不动的,便很识趣地一言不发(《江表传》的记载是“但笑,终无所言”),回来后便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宽宏大量,品格高尚,不是花言巧语可以离间的)。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和蒋干。
  实际上周瑜这个人是很优秀的,也是很英雄的。在我看来,此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帅哥、良友、名将、忠臣。周瑜的“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有姿貌”,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吴中皆呼为周郎”(孙策则被呼为“孙郎”)。郎,就是青年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我甚至怀疑他指挥军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那时候,曹操的军队列阵于长江,战舰相连,军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闲戴纶巾,轻摇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所以苏东坡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雅,那么风流倜傥,更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这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
  事实上周瑜确实是漂亮的。人长得漂亮,事情做得也漂亮。这样的漂亮人物,其人际关系一般也就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家都嫉妒他,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他。现在看来,周瑜的情况是第二种。《三国志》的说法是“大率为得人”,也就是颇得他人好感,唯一不太友好的也就一个程普。这大约因为程普是老资格,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说起来程普也是江东第一老将。他曾经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追随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战果辉煌。这样一位老将军,倚老卖老也是难免的,《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但周瑜总是宁肯委屈自己,也不和程普计较。于是程普的态度大变,由不以为然变成了敬仰、佩服、亲近、尊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陶醉了。这就是周瑜的人格魅力。
由此可见,周瑜不但是帅哥,而且是良友。周瑜对朋友是很真诚的。鲁肃投奔孙权,就是他的劝说和推荐。提起鲁肃,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那是一个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的人。其实不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书》,对鲁肃有十二个字的描述,谓之“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历史上的鲁肃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他们家大约是比较富有的,鲁肃却不趁机发国难财(不治家事),而是“大散财货”,接济穷人,资助英雄。周瑜当居巢(今安徽省巢县)县长的时候,曾经向鲁肃借军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囷(音群,圆形谷仓)米,各三千石,鲁肃就随便指一囷送给周瑜。这就是著名的“指囷相赠”的故事。从此周瑜和鲁肃成为好朋友。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鲁肃投奔孙权,和张昭、周瑜一起,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
  据《三国志•鲁肃传》,建安五年(公元二○○年),也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七年前,投奔江东的鲁肃和孙权有过一次“合榻对饮”(同桌喝酒)的密谈,为孙权规划了一个宏伟蓝图,那就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就向西进军,灭黄祖,伐刘表,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实在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而且,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也是主张先三分后一统。只不过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诸葛亮的三分,是刘备、孙权、曹操。后来,在孙权和刘备这两个集团中,鲁肃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鲁肃去世时,诸葛亮“亦为发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观点相同,主张一致,惺惺相惜。
  周瑜的观点,开始时和鲁肃是比较一致的。赤壁之战前,江东集团内部为要不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而争论不休,周瑜和鲁肃都是主战派,也可以说是联刘派。但在赤壁之战后,鲁肃和周瑜的政见就发生了分歧。鲁肃是亲刘派,周瑜是疏刘派。鲁肃主张继续联合刘备,周瑜则主张吞刘自大。但周瑜临终前仍然推荐鲁肃替代自己。这对孙权,是出以公心;对鲁肃,是不废私谊。这种高风亮节,真是令人神往。
  周瑜和孙氏家族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孙策的说法是“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这是事实。周瑜和孙策是同龄人,从小就是好朋友,孙策住的房子都是周瑜让给他的,两人关系达到“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的程度。孙策去世后,周瑜带兵奔丧,从此留在吴地,和张昭一起尽心尽力辅佐孙权。当时孙权还不是皇帝,只是将军。他和周瑜、张昭他们的关系,也只是上下级,不是君臣。所以其他人对待孙权的礼仪都比较简约,不太讲究,唯独周瑜带头执臣子礼,把孙权看作实际上的君主。这份忠诚,是忠臣之忠,也是良友之忠。
  正因为周瑜是这样的人,和孙权又是那样的关系,所以曹操和刘备这两大巨头,都对他心存忌惮。据《江表传》,建安十四年(公元二○九年),刘备到京(今江苏省镇江市)迎娶孙权之妹,告别时曾经对孙权说,周公瑾文韬武略,实在是“万人之英”。不过我看他“器量广大”,只怕不肯“久为人臣”。曹操则在赤壁之战后写信给孙权,说这一回是老夫自己烧的船,自己撤退的,横使周瑜浪得虚名。这一个“枭雄”一个“奸雄”,都在诋毁周瑜,挑拨离间,可见周瑜的分量。
  这也并不奇怪。《江表传》说得很清楚:“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敌人那边的人,越是人才,就越是危险,也就越是要除掉。曹操和刘备想除掉周瑜,周瑜难道就不想干掉诸葛亮?周瑜要干掉诸葛亮,诸葛亮难道就该束手就擒?所以,“三气周瑜”也并非没有道理。用现在的话说,那叫“正当防卫”,也叫“斗智斗勇”。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周瑜才智和气量都在诸葛亮之下,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没干掉诸葛亮,反倒被诸葛亮气死了。
  这就是“三气周瑜”的逻辑,可惜这逻辑缺乏前提。所谓“缺乏前提”,倒不完全是周瑜气量并不小。更重要的是,周瑜根本就没有暗算诸葛亮的念头。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周瑜压根儿就没有把诸葛亮当作头号敌人。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年方二十七岁。初出茅庐,寸功未立,只不过充当了刘备的使节。尽管这次出使江东非常成功,诸葛亮也表现了他的外交才能,但还不足以让周瑜他们视为劲敌,视为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小说中诸葛亮屡屡识破周瑜心思的那些情节,史书上是没有的。小说中诸葛亮出的那些奇计,立的那些战功,比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设计火攻”,以及“借东风”等等,也都于史无据,只是小说家言。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这时尚未充分表现出来,周瑜怎么会忌惮他?
  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刘备到京(镇江)迎娶权妹时,周瑜曾上疏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因此他主张将刘备软禁起来,“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让他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再把关羽和张飞分别派到别的地方,各个击破,则“大事可定也”。看来刘备在孙权的耳边吹风,挑拨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也是事出有因,也可以算作“正当防卫”的。
  不过孙权既没听周瑜的,也没听刘备的。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其实很有主见。《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很清楚,嫁妹妹是孙权自己的决定,并不关周瑜的事,也并非想要绑架刘备。孙权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这时刘备的势力大长,已攻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并被刘琦旧部推为荆州牧。孙权感到刘备不可小看,这才“进妹固好”,也就是希望通过联姻而加强联盟。刘备到京(镇江)以后,双方的关系也很融洽,《三国志》的说法是“绸缪恩纪”。所以,周瑜的“美人计”,诸葛亮的“将计就计”,便都是无的放矢。至于“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云云,就更不知从何说起了。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01-09 16:16:23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