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乐游原上》 第13章
第1章:一
第2章:二
第3章:三
第4章:四
第5章:五
第6章:六
第7章:七
第8章:八
第9章:九
第10章:十
第11章:十一
第12章:十二
第13章:番外·临镜台(完结)
第14章:十三
第15章:十四
第16章:十五
第17章:十六
第18章:番外·月光白,秋露圆(完结)
第19章:番外·清秋节
第20章:番外·千里之外
正序
哎!更新啊
……(全显)
 
[回复]
[投诉]
每个人都那么让人心疼啊,俺碎了一地的blx啊~~~
……(全显)
 
[回复]
[投诉]
二,感动人心的细节描写
小伊的文字,在醉墨是最细腻柔美的,特别擅长铺陈那些看似不经意、其实深具匠心、也特别能打动人的细节和兴奋点。
这篇文里第一个真正虐到我的,是那篇《隰桑》故事。用后来人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某凤两口子的感情,这种文章也见别人写过,但大多失之于急躁浅白,刚进入情节不久,就巴不得让小两口“山无棱、天地合”地站在世界中心高喊,到处秀恩爱……然后一篇篇轰顶五雷就这么出来了。
作为一篇使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描写对象是上层贵族的言情文章呢,那种直抒胸臆、当面示爱的手法不是不能用,大家看《临镜台》里这一节,小伊就让皇后直接写出了“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样应该说是很直白的示爱语句了。但是为什么读者不觉得雷,反而感动得哗哗的?
因为高潮是需要铺垫的,要有前面很充足的客观性叙述描写来一点点调动情绪,层层堆叠上去,让看文的读者和作者一样,心中渐渐积涌感动情潮,等到确定读者的情绪已经积攒到了临界点,再直抒胸臆“哗——”地爆发,这样作者读者感同身受,皆大欢喜。
俺们来看《隰桑》故事的情绪起伏过程。
首先是某凤错认LP
引用:
她轻轻挪近几步,微俯下身。枝形烛台的簇簇光焰将她的影子曳入纸上。
“观……”皇帝猛地抬头,投向她的目光竟是不曾想见过的急切。
有一些迷茫,一些软弱,一些……祈盼。一瞬间徐惠真的不能确定,素日熟稔的眼神,此刻是不是真的落在自己脸上。
这一幕——因为不常在立政殿和其他女人XXOO,所以看到自己面前出现女人影子,一瞬间误认为自己老婆,流露出“软弱”——是这篇文里第一个打动了很多MM(特别是长孙粉)的地方。但是其实俺觉得这种“误认”的设计,算是比较平常的,只能说让读者心理上稍微荡漾一下,所以,这只是开头。
下面的文章,还是很静水流深的慢慢叙述,包括让某凤以话家常的口气跟宠妃说起已经死去的LP大人——
引用:
皇帝凝目注视着那一行行整齐如墨尺衡裁的小楷,语声柔和下来。
“她幼时练的本是卫夫人体,是见我耽爱逸少书法,才陪着揣习一二。日子长久,写得惯了,自己闲来提笔,这痕迹却也除不去了。我起初却并不知道……”
这里根本没有出现诸如“我好想她啊好爱她啊我们原本天天在一起啊”这样的字词,但是象“幼时”、“陪着揣习”、“日子长久”、“闲来提笔”几个词一组合,读者眼前几乎立刻就能自动浮起一副副画面——青梅竹马的小两口子在一起练字,凤伏在书案上挥毫,皇后跪坐在旁边凝眸注定,偶尔帮着铺纸磨墨、指点评论几句,或许窗外阳光还会把缓缓移动的竹帘细影映在案上,旁边地上香炉兽口里吐着袅袅青烟……很安详、很平静、又再温馨幸福不过的夫妻日常生活场景。——这“温馨幸福”是让读者自己从想象中油然而生、自己体会出来的,可不是作者在文中(或借人物之口)大喊“他们很幸福很恩爱”,强加给读者的。
而那一句“我起初却并不知道”,默,实在也是很符合凤身份的一种说法。凤呢,无论他对LP的感情有多深,本质上,他并不是一个会在“男女感情”方面非常上心的男人——其实这也是那种社会里男人的通病,只有女人不在了,才会花心思去怀念、思索、分析一下对方。而分析的结果就是——我以前忽略了她很多,我原本可以对她更好一点——于是生出些许歉疚,也更加深了对亡妻的怀念,于是中国文人唯一会写给妻子的诗文就出现了——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悼亡”
好的,行文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凤对亡妻的怀念和眷恋,鹿的情绪呢,是夹杂着一点酸涩的惆怅感。但是发酵到这种程度,火候还是不够的,于是坏小伊进一步狗血——是加深描写啊哈哈——很巧妙地运用“移情”,把大家对于凤感情的注意和理解,又从“夫妻”引到了“儿女”上面,让长乐MM小丽质出场。
同样是用非常平淡从容的文字来叙述,然而这一次手法稍有不同,开始就提到了“陛下爱如掌珠的宝贝女儿”,这样的描写人物关系,其实是有给读者强加之嫌的(当然,写同人的话,问题也不太,因为‘原著’已经对这种关系有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写证)。嗯……抛开同不同人来说,如果对于凤与女儿的感情,小伊只有这一句提到,那么也是很苍白的,并不能打动人心。
所以下面,小伊就用集中的笔墨,大段地具体描述什么叫“爱如掌珠”。如果比拟成议论文,可以说是在用论据来证明观点了,笑。
这个论证过程,虽然篇幅很短,然而它自成一个小体系,同样含有引入、提升、高潮、结局的完整结构。
进宫拜见等一大段,情绪比较平实,基本上是不含主观思想地纯粹描摹场景——读者容易接受这样的引入点。
然后开始用上一点主观形容描绘的语句:
引用:
长挑身材的公主偎在父亲身畔,轻罗长裙款款生姿,偶尔回头向着徐惠粲然一笑,鬓边翠钿金簪映得容光可鉴。
这样优美的文字,同样不直说丽质“心情好、很幸福”,而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来她在父亲身边的快乐感——再下一步就是顺理成章地导论“父亲很疼爱她,这个女儿才会成天粘着父亲”。这是一种情绪上的提升。
再下面进入小高潮,岔开一笔,去写心情:
引用:
身外的天地,有时正飘着长安冬日温柔的细雪,有时洒落龙首原山麓林木葱茏的绿阴,有时翩然泛起海池澄碧的涟漪,有时弥漫出九成宫迟迟春阳下清甜的辛夷花香。
很老套然而很有效的手法,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温柔”“清甜”这种主观性的形容词来描写客观景色,其实是很狡猾隐蔽地向读者灌输着作者的主观感受,读者一般还会欣然接受。小伊非常擅长用这种手法,这一篇文里尤其多,hiahia。
高潮之余,曳然而止的结局——
引用:
谁能料到,这竟会是永远也不可复见的场景。
嗯,老实说,如果作为原创,这一笔份量还是很不够的,恐怕很多读者会觉得莫明其妙。但这是同人,而看文的大都知道——贞观十七年,丽质已经死掉了。
于是情绪从悬崖上跌落,心情振荡。
但是,但是,这个结局只是丽质这片段的结局,在这一大节里,它甚至还没到高潮,还在往坡上爬呢,它只起到了一个烘托读者情绪的作用——方才被某凤夫妻情“有点感动”的读者,现在又被某凤的父女情“更加感动”,这里小伊相当狡猾地把二者揉在了一起,嗯嗯,反正都是要表现某凤作为丈夫、父亲、一家之长、充满亲情的男人这个侧面,所以母女俩一起拉来乱炖……汗。
在把读者可怜的小心肝揉搓成一团以后,小伊的无敌霹雳夺命弹终于放出来了。即是《隰桑》本篇,外加更加平淡从容细致的场景描写——
引用: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她想,她似乎全都明白了。
她完全可以想见撰著这十卷书册的女子,当初写下这段文字时的神情,眼底满蕴笑意,笔至中途忽然抬头凝思、晕生双颊的神情——
回忆起贞观六年某一日的那个人,暴跳如雷的样子,叨叨诉苦的样子,无可奈何终于还是要做明君的样子……
同样是作者不会明言“皇后爱凤凤”,只是生动细微地为读者描摹着外表可见的东西——“眼底满蕴笑意”、“抬头凝思、晕生双颊”——这纯然是一个沉浸在爱恋中的女子了,再加上这一句点破心情的“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前面费尽笔力积攒的情绪,至此找到了渲泄口,于是大家一起爆发
有的文只是积攒,到最后也不爆发,让人心底很堵,是为“闷骚”,也是很多人偏好的类型哈。不过大多数loli小白写手,还是因为自己先为某人某事感动了,带着情绪开始写,一入笔就已经很激动,还没等读者明白是咋回事,就开始要死要活爱你一万年的爆发高潮,把读者寒得鸡皮疙瘩掉一地,是为“雷”。
凤夫妻父女的情感戏呢,只是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而且是比较单纯的部分。后面涉及凤与承乾的父子情感,也同样震撼人心,而且更加复杂阴沉一些,也就更让人遗憾心痛。限于篇幅(明明是鹿蹄子懒。。。。)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只说两点(谁说俺蹄子懒喵哈哈),俺认为小伊文字中最好、大家应该努力偷师的地方。
第一点呢,小伊的“家常话”非常有爱。她总是能提炼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让读者联系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触发情感共鸣的小小生活细节,又闲话家常式的叙述出来,不强调,不张扬,完全凭文字的内容去打动人。上文引过的某凤回忆夫妻写字是这样,凤回忆承乾写字也是这样——
引用:
“他小时候启蒙习书学逸少,是他母亲手把手教的。那年秋天我在并州迎击突厥,收到家书,里面竟捎着他录的薛玄卿《人日绝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那么点大的孩子,那一笔嫩生生的行楷,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你都想不到……”
父亲在外面“出差”,母亲写家书时,把刚学会写字的儿子练的书法一同寄去,书法内容还是关于“思念”的诗句,这个生活场景太常见了,也实在太温暖了。放在贞观十七年那天地碎裂的背景下,就越发的让人欲哭无泪撕心裂肺——人家一家三口以前也有那么美好的日子55555
第二点,小伊对场景的描画很见功力,有时候文字失之于细碎,但是整体看下来,印象是细腻、流畅、清丽、明艳(跟她的人很象,嗯嗯)。而且她特别擅长把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客观描写里去,把人物个性溶进背景、布局、衣饰、风景……等等。以下一段是俺很喜欢的:
引用:
彼时他独自立在一株盛开的木芙蓉旁,微仰着头。阳光温煦,他的剪影被四周花叶浓荫中的光斑映得淡淡发亮。在廊檐转角的蔽暗处停住脚步的徐惠,可以清晰地看见他细致端挺的鼻梁与唇线,微扬入鬓的细长眼梢,含着难以捉摸的透明笑意。
那天的阳光可真晴好。蜜色光线在他略带苍白的脸洒开一层涟漪。这一瞬间,他实在很像他那个光彩华瞻如神祗的父亲。
第三,缺陷
目前看过的小伊几篇文章呢,要说她文风的整体缺陷,其实也是很多女写手共同的毛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主要精力放在抠细节和人物上,对于整个故事的结构、情节、节奏关注不够,所以容易给人累赘拖沓的感觉。
看这类文章,如果不能在前几章之内建立起对人物的爱,恐怕就不会再追下去了。所以写这类文和看这类文的,以同人女居多——同人女对人物是天然有爱的。
具体到《临镜台》这文,因为是比较短的一个番外,倒是不必太关注它的情节和节奏问题。关于结构,这文主要也是散文化的结构,基本上跟随着线索人物徐MM的情绪在走,中心的串连线是某凤作为一个居家男人的感情心路——对LP的、对女儿的、对儿子的。
所以虽然文章的整体结构略显凌乱,LP、丽质、LP、承乾、晋阳、承乾、徐惠这样的跳来跳去,但是读者也可以跟得上,能理解到作者的思路,我觉得不能算“缺陷”。
我要说的缺陷,是徐MM自己那个“临镜台”故事,和全文整体的脱节问题。
徐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其作用是带着读者的眼睛去看,带着读者的耳朵去听,再替读者去思考,她本人(以及本人经历),在这文里基本上对情节不产生推动作用。在一片浓浓的夫妻父子亲情故事里,她的地位应该说是比较疏离且超然的。简单的说——这片文讲的是一个家庭故事,而讲述者本身,并不在这个家庭里。
当然,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实际情况徐MM是凤的宠妃,而且也是因此才能听到那些话、看到那些事、想到那些复杂纠结的东西、产生那些感染读者心灵的情绪。但是从行文上说,从这个故事的架构上来讲,很明显的,凤夫妻和嫡出子女“自成体系”,别人都是“外人”。
所以凤爱老婆也好,疼儿女也好,这些情节的基调,是和他“居家好男人”的形象一致的,也可以共同组成一个整体。而徐MM自己的临镜台故事插在这里面,感觉就比较的生硬尴尬——这条材料的本质就比较尴尬,而小伊处理得也过于生硬了些。
其实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看到小伊的苦心,她还是在经常性地强调徐MM的“独立人格”,而不单纯把她当作一具摄像机来用。包括开头凤对她碎念老婆时,徐MM的心理活动“而这个,似乎,也并不是需要自己来肯定的事。”“眼角好像落进一片雪花,转瞬融成了水雾”——因为自己也爱慕着凤,所以心里有点酸吧——以及把自己和死小孩承乾的类比——“像自己。竟然是像自己。”——强调徐MM的骄傲和矜恃等等。
而且小伊还把临镜台的故事拆成了两截,先引入上半截,意图制造一些悬念,最后再揭晓谜底讲述下半截故事,也是为了尽力让这个故事融入全文整体吧?但是很不幸的——因为感情基调还是差得太远了,全文篇幅又有限,怎么看,也觉得“凤爱老婆儿女”和“凤欣赏才女徐MM”这两条线没有接在一起。
看文字也能体会到。前面对凤的家庭情感描摹得那么充分细腻,但是涉及到凤对徐MM的态度,唯一一次说凤很宠徐的文字,只有相当简单苍白的——
引用:
他摸着唇髭,突然大笑起来,笑得那么爽朗照人,像是千束阳光迸射,倏地驱散一天灰霾。
“如此才情,纵是万金相换,又有何难?”
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种方案。第一,当然是干脆舍弃掉徐的自我部分,完全把她当摄像机使用,不过这文的标题也就不能再叫“临镜台”了……第二,是再加重一些徐的自我观感,以及她对凤的观感,让她不但成为全文故事的讲述者,也成为情感的参与者,这样临镜台故事加进来会更自然。
比如,在讲完夫妻儿女之后,加一些凤自己长夜抑郁、徐去安慰的情节,加大徐HC凤爱慕凤的描写力度(近似于单恋的那种),然后临镜台那一瞬的被欣赏,其实张扬起了徐MM被肯定、被接纳的渴望,情绪上是一个上升。——但是十七年太子事发,徐看到凤的种种表现,惊觉自己还是一个“外人”,少女的玻璃心……才女的骄傲矜恃……最终还是决定去走单恋之路……种种狗血,嗯。虽然这么弄格调也不算高,但是至少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割裂感了。
呼……眼睛痛死了……还要干楼下活……俺素苦命滴鹿……到此为止了。
……(全显)
 
[回复]
[投诉]
既然是给鹿的生日贺礼,不认真评一评,好象太没心肝了。所以俺也来象模象样的从三个方面讲讲这个文,嗯,纯粹个人观感,大家一起来讨论哈。
预定三个方面是:一,结构问题 二,感动人心的文笔 三,缺陷
一,这个让人心心心心虚的结构问题
摸着鹿的良心说,正常情况下,这文的结构没没没没啥问题。
是很典型的“剖面式”短文写法,整体架构在某一幕场景上,然后由线索人物(徐惠)的思想东拉西扯出背景、前景、左景、右景、东景、西景……等等一堆相关不相关的东西,来丰富文章的厚度,充实文章的内容。
这种写法呢,很适合写同人,因为此类结构通常有利于抒发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而不太容易写出吸引人的情节来(背景一多,节奏会比较慢,情节推进迟缓)。刚好,“同 人”这种东西是依附在“原著”之上的,所以情节也好,架构也好,甚至人物的基本形象,同 人读者都已经心里有数,不用同人作者再费笔墨去重新建立一番。
也就是说,同 人 女们本来也不怎么着急看故事,她们是因为对人物有爱,才来同。所以看文过程中,判断一篇同人的好坏,大多是看作者对人物(以及CPJQ)挖掘得够不够深,符合不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像,然后就是文笔合不合心意了。
我们来看《临镜台》,这个文的切入点,是贞观十七年废太子事件过后一个月的某天晚上,线索人物徐惠,主要情节为徐MM被凤召入立政殿(俺想说侍 寝,但是。。。。显然小伊CJ得过分= =),两人说了一些话,然后凤睡去,徐守夜,外面传报来承乾死于流放地的消息——完。
单纯看这个情节,实在是太过简单了。即使作为一个番外短篇,即使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浓墨重彩描述一番,份量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这个事件为骨架,小伊用徐MM的思想作为针线,先后窜连起了:
某凤写列女传屏风;
立政殿的背景;
徐凤初会;
关于《女则》的出台背景和内容;
长乐公主诸事;
凤夫妻感情;
承乾的书法和父子感情;
晋阳公主;
承乾琐事;
徐自己的临镜赋诗故事。
这种“剖面切入、思想串连”的写法,基本上就是散文化的小说风格了。在这种结构下,要把文章写得丰富庞杂,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好的同 人写手,对于原著必定研究很深,掌握了一大批有关联的资料,以供随时拉来使用)。但是目前看来,这种结构最容易犯的致命毛病,是形神俱散——缺乏一根强劲有力、时刻浮现在天边统御全局、能让读者借以理清脉络的主线。咳咳,反面教材就是龟那篇现在被好多人口诛笔伐的老房子……
小伊这篇临镜台,总的来说不算很脱线,只是在最后快结尾时略显零乱。这个和当时的一些客观情况有关系,嗯嗯,后面我再细说。
回到第一句的说法,这种结构呢,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只是它是凤同人,发在醉墨,而醉墨的凤同人,绝大部分都是用的这种结构——俺那篇《隔云乱》也是乱飘一气的典型,MS流毒不浅,擦汗——看到现在呢,恐怕包括无良鹿在内的JMS,很多都已经看饱了。
所以现在俺是比较期待故事情节强一点的、新鲜一点的结构,比如脱水的《夜台》那种——话说龟你能不能再挤些水份捏?
……(全显)
 
[回复]
[投诉]
润物细无声——简评小伊《临镜台》
既然是给鹿的生日贺礼,不认真评一评,好象太没心肝了。所以俺也来象模象样的从三个方面讲讲这个文,嗯,纯粹个人观感,大家一起来讨论哈。
预定三个方面是:一,结构问题 二,感动人心的文笔 三,缺陷
一,这个让人心心心心虚的结构问题
摸着鹿的良心说,正常情况下,这文的结构没没没没啥问题。
是很典型的“剖面式”短文写法,整体架构在某一幕场景上,然后由线索人物(徐惠)的思想东拉西扯出背景、前景、左景、右景、东景、西景……等等一堆相关不相关的东西,来丰富文章的厚度,充实文章的内容。
这种写法呢,很适合写同人,因为此类结构通常有利于抒发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而不太容易写出吸引人的情节来(背景一多,节奏会比较慢,情节推进迟缓)。刚好,“同 人”这种东西是依附在“原著”之上的,所以情节也好,架构也好,甚至人物的基本形象,同 人读者都已经心里有数,不用同人作者再费笔墨去重新建立一番。
也就是说,同 人 女们本来也不怎么着急看故事,她们是因为对人物有爱,才来同。所以看文过程中,判断一篇同人的好坏,大多是看作者对人物(以及CPJQ)挖掘得够不够深,符合不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像,然后就是文笔合不合心意了。
我们来看《临镜台》,这个文的切入点,是贞观十七年废太子事件过后一个月的某天晚上,线索人物徐惠,主要情节为徐MM被凤召入立政殿(俺想说侍 寝,但是。。。。显然小伊CJ得过分= =),两人说了一些话,然后凤睡去,徐守夜,外面传报来承乾死于流放地的消息——完。
单纯看这个情节,实在是太过简单了。即使作为一个番外短篇,即使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浓墨重彩描述一番,份量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这个事件为骨架,小伊用徐MM的思想作为针线,先后窜连起了:
某凤写列女传屏风;
立政殿的背景;
徐凤初会;
关于《女则》的出台背景和内容;
长乐公主诸事;
凤夫妻感情;
承乾的书法和父子感情;
晋阳公主;
承乾琐事;
徐自己的临镜赋诗故事。
这种“剖面切入、思想串连”的写法,基本上就是散文化的小说风格了。在这种结构下,要把文章写得丰富庞杂,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好的同 人写手,对于原著必定研究很深,掌握了一大批有关联的资料,以供随时拉来使用)。但是目前看来,这种结构最容易犯的致命毛病,是形神俱散——缺乏一根强劲有力、时刻浮现在天边统御全局、能让读者借以理清脉络的主线。咳咳,反面教材就是龟那篇现在被好多人口诛笔伐的老房子……
小伊这篇临镜台,总的来说不算很脱线,只是在最后快结尾时略显零乱。这个和当时的一些客观情况有关系,嗯嗯,后面我再细说。
回到第一句的说法,这种结构呢,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只是它是凤同人,发在醉墨,而醉墨的凤同人,绝大部分都是用的这种结构——俺那篇《隔云乱》也是乱飘一气的典型,MS流毒不浅,擦汗——看到现在呢,恐怕包括无良鹿在内的JMS,很多都已经看饱了。
所以现在俺是比较期待故事情节强一点的、新鲜一点的结构,比如脱水的《夜台》那种——话说龟你能不能再挤些水份捏?
……(全显)
 
[回复]
[投诉]
润物细无声——简评小伊《临镜台》
既然是给鹿的生日贺礼,不认真评一评,好象太没心肝了。所以俺也来象模象样的从三个方面讲讲这个文,嗯,纯粹个人观感,大家一起来讨论哈。
预定三个方面是:一,结构问题 二,感动人心的文笔 三,缺陷
一,这个让人心心心心虚的结构问题
摸着鹿的良心说,正常情况下,这文的结构没没没没啥问题。
是很典型的“剖面式”短文写法,整体架构在某一幕场景上,然后由线索人物(徐惠)的思想东拉西扯出背景、前景、左景、右景、东景、西景……等等一堆相关不相关的东西,来丰富文章的厚度,充实文章的内容。
这种写法呢,很适合写同人,因为此类结构通常有利于抒发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而不太容易写出吸引人的情节来(背景一多,节奏会比较慢,情节推进迟缓)。刚好,“同 人”这种东西是依附在“原著”之上的,所以情节也好,架构也好,甚至人物的基本形象,同 人读者都已经心里有数,不用同人作者再费笔墨去重新建立一番。
也就是说,同 人 女们本来也不怎么着急看故事,她们是因为对人物有爱,才来同。所以看文过程中,判断一篇同人的好坏,大多是看作者对人物(以及CPJQ)挖掘得够不够深,符合不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形像,然后就是文笔合不合心意了。
我们来看《临镜台》,这个文的切入点,是贞观十七年废太子事件过后一个月的某天晚上,线索人物徐惠,主要情节为徐MM被凤召入立政殿(俺想说侍 寝,但是。。。。显然小伊CJ得过分= =),两人说了一些话,然后凤睡去,徐守夜,外面传报来承乾死于流放地的消息——完。
单纯看这个情节,实在是太过简单了。即使作为一个番外短篇,即使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浓墨重彩描述一番,份量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以这个事件为骨架,小伊用徐MM的思想作为针线,先后窜连起了:
某凤写列女传屏风;
立政殿的背景;
徐凤初会;
关于《女则》的出台背景和内容;
长乐公主诸事;
凤夫妻感情;
承乾的书法和父子感情;
晋阳公主;
承乾琐事;
徐自己的临镜赋诗故事。
这种“剖面切入、思想串连”的写法,基本上就是散文化的小说风格了。在这种结构下,要把文章写得丰富庞杂,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好的同 人写手,对于原著必定研究很深,掌握了一大批有关联的资料,以供随时拉来使用)。但是目前看来,这种结构最容易犯的致命毛病,是形神俱散——缺乏一根强劲有力、时刻浮现在天边统御全局、能让读者借以理清脉络的主线。咳咳,反面教材就是龟那篇现在被好多人口诛笔伐的老房子……
小伊这篇临镜台,总的来说不算很脱线,只是在最后快结尾时略显零乱。这个和当时的一些客观情况有关系,嗯嗯,后面我再细说。
回到第一句的说法,这种结构呢,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只是它是凤同人,发在醉墨,而醉墨的凤同人,绝大部分都是用的这种结构——俺那篇《隔云乱》也是乱飘一气的典型,MS流毒不浅,擦汗——看到现在呢,恐怕包括无良鹿在内的JMS,很多都已经看饱了。
所以现在俺是比较期待故事情节强一点的、新鲜一点的结构,比如脱水的《夜台》那种——话说龟你能不能再挤些水份捏?
……(全显)
 
[回复]
[投诉]
二,感动人心的细节描写
小伊的文字,在醉墨是最细腻柔美的,特别擅长铺陈那些看似不经意、其实深具匠心、也特别能打动人的细节和兴奋点。
这篇文里第一个真正虐到我的,是那篇《隰桑》故事。用后来人旁观者的角度,叙述某凤两口子的感情,这种文章也见别人写过,但大多失之于急躁浅白,刚进入情节不久,就巴不得让小两口“山无棱、天地合”地站在世界中心高喊,到处秀恩爱……然后一篇篇轰顶五雷就这么出来了。
作为一篇使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描写对象是上层贵族的言情文章呢,那种直抒胸臆、当面示爱的手法不是不能用,大家看《临镜台》里这一节,小伊就让皇后直接写出了“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样应该说是很直白的示爱语句了。但是为什么读者不觉得雷,反而感动得哗哗的?
因为高潮是需要铺垫的,要有前面很充足的客观性叙述描写来一点点调动情绪,层层堆叠上去,让看文的读者和作者一样,心中渐渐积涌感动情潮,等到确定读者的情绪已经积攒到了临界点,再直抒胸臆“哗——”地爆发,这样作者读者感同身受,皆大欢喜。
俺们来看《隰桑》故事的情绪起伏过程。
首先是某凤错认LP
引用:
她轻轻挪近几步,微俯下身。枝形烛台的簇簇光焰将她的影子曳入纸上。
“观……”皇帝猛地抬头,投向她的目光竟是不曾想见过的急切。
有一些迷茫,一些软弱,一些……祈盼。一瞬间徐惠真的不能确定,素日熟稔的眼神,此刻是不是真的落在自己脸上。
这一幕——因为不常在立政殿和其他女人XXOO,所以看到自己面前出现女人影子,一瞬间误认为自己老婆,流露出“软弱”——是这篇文里第一个打动了很多MM(特别是长孙粉)的地方。但是其实俺觉得这种“误认”的设计,算是比较平常的,只能说让读者心理上稍微荡漾一下,所以,这只是开头。
下面的文章,还是很静水流深的慢慢叙述,包括让某凤以话家常的口气跟宠妃说起已经死去的LP大人——
引用:
皇帝凝目注视着那一行行整齐如墨尺衡裁的小楷,语声柔和下来。
“她幼时练的本是卫夫人体,是见我耽爱逸少书法,才陪着揣习一二。日子长久,写得惯了,自己闲来提笔,这痕迹却也除不去了。我起初却并不知道……”
这里根本没有出现诸如“我好想她啊好爱她啊我们原本天天在一起啊”这样的字词,但是象“幼时”、“陪着揣习”、“日子长久”、“闲来提笔”几个词一组合,读者眼前几乎立刻就能自动浮起一副副画面——青梅竹马的小两口子在一起练字,凤伏在书案上挥毫,皇后跪坐在旁边凝眸注定,偶尔帮着铺纸磨墨、指点评论几句,或许窗外阳光还会把缓缓移动的竹帘细影映在案上,旁边地上香炉兽口里吐着袅袅青烟……很安详、很平静、又再温馨幸福不过的夫妻日常生活场景。——这“温馨幸福”是让读者自己从想象中油然而生、自己体会出来的,可不是作者在文中(或借人物之口)大喊“他们很幸福很恩爱”,强加给读者的。
而那一句“我起初却并不知道”,默,实在也是很符合凤身份的一种说法。凤呢,无论他对LP的感情有多深,本质上,他并不是一个会在“男女感情”方面非常上心的男人——其实这也是那种社会里男人的通病,只有女人不在了,才会花心思去怀念、思索、分析一下对方。而分析的结果就是——我以前忽略了她很多,我原本可以对她更好一点——于是生出些许歉疚,也更加深了对亡妻的怀念,于是中国文人唯一会写给妻子的诗文就出现了——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悼亡”
好的,行文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凤对亡妻的怀念和眷恋,鹿的情绪呢,是夹杂着一点酸涩的惆怅感。但是发酵到这种程度,火候还是不够的,于是坏小伊进一步狗血——是加深描写啊哈哈——很巧妙地运用“移情”,把大家对于凤感情的注意和理解,又从“夫妻”引到了“儿女”上面,让长乐MM小丽质出场。
同样是用非常平淡从容的文字来叙述,然而这一次手法稍有不同,开始就提到了“陛下爱如掌珠的宝贝女儿”,这样的描写人物关系,其实是有给读者强加之嫌的(当然,写同人的话,问题也不太,因为‘原著’已经对这种关系有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写证)。嗯……抛开同不同人来说,如果对于凤与女儿的感情,小伊只有这一句提到,那么也是很苍白的,并不能打动人心。
所以下面,小伊就用集中的笔墨,大段地具体描述什么叫“爱如掌珠”。如果比拟成议论文,可以说是在用论据来证明观点了,笑。
这个论证过程,虽然篇幅很短,然而它自成一个小体系,同样含有引入、提升、高潮、结局的完整结构。
进宫拜见等一大段,情绪比较平实,基本上是不含主观思想地纯粹描摹场景——读者容易接受这样的引入点。
然后开始用上一点主观形容描绘的语句:
引用:
长挑身材的公主偎在父亲身畔,轻罗长裙款款生姿,偶尔回头向着徐惠粲然一笑,鬓边翠钿金簪映得容光可鉴。
这样优美的文字,同样不直说丽质“心情好、很幸福”,而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来她在父亲身边的快乐感——再下一步就是顺理成章地导论“父亲很疼爱她,这个女儿才会成天粘着父亲”。这是一种情绪上的提升。
再下面进入小高潮,岔开一笔,去写心情:
引用:
身外的天地,有时正飘着长安冬日温柔的细雪,有时洒落龙首原山麓林木葱茏的绿阴,有时翩然泛起海池澄碧的涟漪,有时弥漫出九成宫迟迟春阳下清甜的辛夷花香。
很老套然而很有效的手法,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温柔”“清甜”这种主观性的形容词来描写客观景色,其实是很狡猾隐蔽地向读者灌输着作者的主观感受,读者一般还会欣然接受。小伊非常擅长用这种手法,这一篇文里尤其多,hiahia。
高潮之余,曳然而止的结局——
引用:
谁能料到,这竟会是永远也不可复见的场景。
嗯,老实说,如果作为原创,这一笔份量还是很不够的,恐怕很多读者会觉得莫明其妙。但这是同人,而看文的大都知道——贞观十七年,丽质已经死掉了。
于是情绪从悬崖上跌落,心情振荡。
但是,但是,这个结局只是丽质这片段的结局,在这一大节里,它甚至还没到高潮,还在往坡上爬呢,它只起到了一个烘托读者情绪的作用——方才被某凤夫妻情“有点感动”的读者,现在又被某凤的父女情“更加感动”,这里小伊相当狡猾地把二者揉在了一起,嗯嗯,反正都是要表现某凤作为丈夫、父亲、一家之长、充满亲情的男人这个侧面,所以母女俩一起拉来乱炖……汗。
在把读者可怜的小心肝揉搓成一团以后,小伊的无敌霹雳夺命弹终于放出来了。即是《隰桑》本篇,外加更加平淡从容细致的场景描写——
引用: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她想,她似乎全都明白了。
她完全可以想见撰著这十卷书册的女子,当初写下这段文字时的神情,眼底满蕴笑意,笔至中途忽然抬头凝思、晕生双颊的神情——
回忆起贞观六年某一日的那个人,暴跳如雷的样子,叨叨诉苦的样子,无可奈何终于还是要做明君的样子……
同样是作者不会明言“皇后爱凤凤”,只是生动细微地为读者描摹着外表可见的东西——“眼底满蕴笑意”、“抬头凝思、晕生双颊”——这纯然是一个沉浸在爱恋中的女子了,再加上这一句点破心情的“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前面费尽笔力积攒的情绪,至此找到了渲泄口,于是大家一起爆发
有的文只是积攒,到最后也不爆发,让人心底很堵,是为“闷骚”,也是很多人偏好的类型哈。不过大多数loli小白写手,还是因为自己先为某人某事感动了,带着情绪开始写,一入笔就已经很激动,还没等读者明白是咋回事,就开始要死要活爱你一万年的爆发高潮,把读者寒得鸡皮疙瘩掉一地,是为“雷”。
凤夫妻父女的情感戏呢,只是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而且是比较单纯的部分。后面涉及凤与承乾的父子情感,也同样震撼人心,而且更加复杂阴沉一些,也就更让人遗憾心痛。限于篇幅(明明是鹿蹄子懒。。。。)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只说两点(谁说俺蹄子懒喵哈哈),俺认为小伊文字中最好、大家应该努力偷师的地方。
第一点呢,小伊的“家常话”非常有爱。她总是能提炼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让读者联系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从而触发情感共鸣的小小生活细节,又闲话家常式的叙述出来,不强调,不张扬,完全凭文字的内容去打动人。上文引过的某凤回忆夫妻写字是这样,凤回忆承乾写字也是这样——
引用:
“他小时候启蒙习书学逸少,是他母亲手把手教的。那年秋天我在并州迎击突厥,收到家书,里面竟捎着他录的薛玄卿《人日绝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那么点大的孩子,那一笔嫩生生的行楷,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你都想不到……”
父亲在外面“出差”,母亲写家书时,把刚学会写字的儿子练的书法一同寄去,书法内容还是关于“思念”的诗句,这个生活场景太常见了,也实在太温暖了。放在贞观十七年那天地碎裂的背景下,就越发的让人欲哭无泪撕心裂肺——人家一家三口以前也有那么美好的日子55555
第二点,小伊对场景的描画很见功力,有时候文字失之于细碎,但是整体看下来,印象是细腻、流畅、清丽、明艳(跟她的人很象,嗯嗯)。而且她特别擅长把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客观描写里去,把人物个性溶进背景、布局、衣饰、风景……等等。以下一段是俺很喜欢的:
引用:
彼时他独自立在一株盛开的木芙蓉旁,微仰着头。阳光温煦,他的剪影被四周花叶浓荫中的光斑映得淡淡发亮。在廊檐转角的蔽暗处停住脚步的徐惠,可以清晰地看见他细致端挺的鼻梁与唇线,微扬入鬓的细长眼梢,含着难以捉摸的透明笑意。
那天的阳光可真晴好。蜜色光线在他略带苍白的脸洒开一层涟漪。这一瞬间,他实在很像他那个光彩华瞻如神祗的父亲。
第三,缺陷
目前看过的小伊几篇文章呢,要说她文风的整体缺陷,其实也是很多女写手共同的毛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主要精力放在抠细节和人物上,对于整个故事的结构、情节、节奏关注不够,所以容易给人累赘拖沓的感觉。
看这类文章,如果不能在前几章之内建立起对人物的爱,恐怕就不会再追下去了。所以写这类文和看这类文的,以同人女居多——同人女对人物是天然有爱的。
具体到《临镜台》这文,因为是比较短的一个番外,倒是不必太关注它的情节和节奏问题。关于结构,这文主要也是散文化的结构,基本上跟随着线索人物徐MM的情绪在走,中心的串连线是某凤作为一个居家男人的感情心路——对LP的、对女儿的、对儿子的。
所以虽然文章的整体结构略显凌乱,LP、丽质、LP、承乾、晋阳、承乾、徐惠这样的跳来跳去,但是读者也可以跟得上,能理解到作者的思路,我觉得不能算“缺陷”。
我要说的缺陷,是徐MM自己那个“临镜台”故事,和全文整体的脱节问题。
徐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其作用是带着读者的眼睛去看,带着读者的耳朵去听,再替读者去思考,她本人(以及本人经历),在这文里基本上对情节不产生推动作用。在一片浓浓的夫妻父子亲情故事里,她的地位应该说是比较疏离且超然的。简单的说——这片文讲的是一个家庭故事,而讲述者本身,并不在这个家庭里。
当然,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实际情况徐MM是凤的宠妃,而且也是因此才能听到那些话、看到那些事、想到那些复杂纠结的东西、产生那些感染读者心灵的情绪。但是从行文上说,从这个故事的架构上来讲,很明显的,凤夫妻和嫡出子女“自成体系”,别人都是“外人”。
所以凤爱老婆也好,疼儿女也好,这些情节的基调,是和他“居家好男人”的形象一致的,也可以共同组成一个整体。而徐MM自己的临镜台故事插在这里面,感觉就比较的生硬尴尬——这条材料的本质就比较尴尬,而小伊处理得也过于生硬了些。
其实字里行间,我们还是能看到小伊的苦心,她还是在经常性地强调徐MM的“独立人格”,而不单纯把她当作一具摄像机来用。包括开头凤对她碎念老婆时,徐MM的心理活动“而这个,似乎,也并不是需要自己来肯定的事。”“眼角好像落进一片雪花,转瞬融成了水雾”——因为自己也爱慕着凤,所以心里有点酸吧——以及把自己和死小孩承乾的类比——“像自己。竟然是像自己。”——强调徐MM的骄傲和矜恃等等。
而且小伊还把临镜台的故事拆成了两截,先引入上半截,意图制造一些悬念,最后再揭晓谜底讲述下半截故事,也是为了尽力让这个故事融入全文整体吧?但是很不幸的——因为感情基调还是差得太远了,全文篇幅又有限,怎么看,也觉得“凤爱老婆儿女”和“凤欣赏才女徐MM”这两条线没有接在一起。
看文字也能体会到。前面对凤的家庭情感描摹得那么充分细腻,但是涉及到凤对徐MM的态度,唯一一次说凤很宠徐的文字,只有相当简单苍白的——
引用:
他摸着唇髭,突然大笑起来,笑得那么爽朗照人,像是千束阳光迸射,倏地驱散一天灰霾。
“如此才情,纵是万金相换,又有何难?”
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种方案。第一,当然是干脆舍弃掉徐的自我部分,完全把她当摄像机使用,不过这文的标题也就不能再叫“临镜台”了……第二,是再加重一些徐的自我观感,以及她对凤的观感,让她不但成为全文故事的讲述者,也成为情感的参与者,这样临镜台故事加进来会更自然。
比如,在讲完夫妻儿女之后,加一些凤自己长夜抑郁、徐去安慰的情节,加大徐HC凤爱慕凤的描写力度(近似于单恋的那种),然后临镜台那一瞬的被欣赏,其实张扬起了徐MM被肯定、被接纳的渴望,情绪上是一个上升。——但是十七年太子事发,徐看到凤的种种表现,惊觉自己还是一个“外人”,少女的玻璃心……才女的骄傲矜恃……最终还是决定去走单恋之路……种种狗血,嗯。虽然这么弄格调也不算高,但是至少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割裂感了。
呼……眼睛痛死了……还要干楼下活……俺素苦命滴鹿……到此为止了。
……(全显)
 
[回复]
[投诉]
"未免锋芒太露,恐有峣峣者易折之虞"
……(全显)
 
[回复]
[投诉]
临《兰亭集序》为那十七个‘永’字
----------------------------
是"之"字吧!
……(全显)
 
[回复]
[投诉]
昭容久违——————————是充容吧
……(全显)
 
[回复]
[投诉]
1
2
3
4
...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4-12-03 00:49:13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