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的满嘴跑火车—)
心理刻画实在不是洒家力所能及的事……
其实这两人之间应该有很深的羁绊,孙策十岁已经作为孙氏的掌门人,在弟弟妹妹面前担当起父亲的角色了——周瑜也差不多。他们的童年,本来就没有多少可供撒娇的空间。于是在孤立无援的世界上,有那样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一样的骄傲、一样的倔强,耀眼于众人之前,是何心情?
你所独自经历的——那些不愿告人的啜泣之时,是怎样的感受,是我所深知。
不需要言语交谈,只看着彼此如何生存,便知道。
舒城双璧,这一段君臣故事让多少人艳羡,也许也包括孙权:这个故事全然与他无关,虽然那些年他也在舒城——也许就在孙策的身后,遥遥望着。
而当他们双双成年,也便带着这份深知,不立一诺,却以终生相报。
周瑜的去留孙策从不过问,但每次忽然的重逢,都将最重要的任务交托给他。孙策早死,事情的来龙去脉晦暗不明,周瑜知道的是,江东很多人出走,于是他领兵入吴。周瑜这一行动究竟是勤王,还是另有所忧?历史上并没有说出他将军队驻扎何处。不过,他远在巴丘,又素知策权人物两派,难道没有怀疑过是孙权纵刺客杀兄?
然而今日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张昭转述了一句:“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于是周瑜将终生许给孙权,以臣子之姿为其驱驰。
其实周瑜并非孙策的臣僚,亦非战略盟友。当江东行将大乱之际,他领兵震慑吴下,对孙权称臣,持着的,应是对孙策的信诺——而不是那个自舒城以来,他从未有亲近之心的孙权。
当年历阳孙策借兵创业,粮草未足而欲将六千死士渡江、横击刘繇数万人马的豪迈,是否与他心中的英雄梦铿锵共鸣?或是因为更早,在一个史所失载的午后,你们谈过的未来——总之这二人就这样一路并肩,开创出他们的历史和人生。
江东六郡、锦绣流年,他们纵马飞驰过,以告慰青春年少中,灼烈的江湖梦。至于天下、以及君君臣臣,原非你我所眷顾之事。
所以后来,周瑜顶着吴下日渐滋长的自保之风,不要命地四处征战,攻江夏、战赤壁、围南郡,终于殚精竭虑,早殇三纪。
周瑜捍卫的真的是东吴的疆土,或是孙权的名节?如果是,他不应该轻易进军,以一万兵敌曹军二十三万,倾一国之未来,赌一时之雌雄。
只是于山河变色之时,一意烈马狂奔,为着一腔霸王之志,轻生忘死,无顾后果,这多像孙策的做法!
“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建安十三年,迎对隔岸旌旗无数,周瑜从容对蒋干说,雅量高致。
然而孙权何尝是他的知己,如果是,断然不会让他以一万人轻进赤壁。
然而周瑜仍是这样说了,说说而已,一笑淡然。
周瑜以一生来报的是孙策——是舒城里那个与他结为金兰的少年,是他们取江东时的天不怕地不怕。也许在他看来,唯有此情与戾天之心一生不弃,又何必在乎陌生人如何相待。
于是当生隔千里,你于稠人广众,轻蹙剑眉;于是当死别十年,你见风帆轻摇,霎时惊动。
——自因心魔而生。
结果这些瓜瓜葛葛我完全写不出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果然是没有那根筋啊无论谈情说爱还是兄弟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