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075 ...
-
赵明成自然不知道赵明轩此时的想法,否则肯定要和他好好理论一番。
他只是按照赵明轩的指导,认认真真画了张表格,然后把他平时随手记着的小账上的那些数字,都誊写了上去。
因为表格清晰明了,只要数字不出错,结果也很清楚明白。
哪些赚得多,哪些赚得少,简直是一目了然。
“小宝,我想着,东西还是全收着,但是运往县城来的,就挑挣钱的,你觉得怎么样?”赵明成看了一会儿列表,询问赵明轩。
“这个思路不错。不过全运到县城来也没事,县城又不是只有一个铺子,也可以去其他铺子试试。”
“这倒也是。”赵明成点了点头,又道,“小宝,这次本钱花了三千钱,你知道一共赚了多少钱吗?”
“一千钱有吗?”
“差不多,我算了下,一共一千一百多钱。”
这账越算,赵明成心头越热。
他摇着船去十里八乡卖杂货,辛辛苦苦一年多,也就赚了五千多钱,他已经觉得很多了,而现在才几天功夫,就赚了一千多钱。
若是走远一些,多跑一些地方,多收一些,是不是还能赚得更多?
“很不错了,积少成多。”赵明轩自己挣大钱,花也是花大钱,但是他不会小看赵明成他们挣的小钱。
又不是人人都和他一样,有着系统,可以走捷径,寻常人先挣小钱,再挣大钱,才是正常的发家致富模式。
有了钱,赵明轩肯定要去买买买了。
五百两纹银,大概重三十多斤吧,随身携带,行是行,但是没必要这么招摇,所以他们是分批出门逛的。
点心布料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赵明轩还花了二十两银子,给自己买了块玉佩,又花了十多两银子,给赵明岚买了个玉簪子,家里的其他人,自然也有礼物。
他这里买一点,那里买一点,这么散漫花钱,短时间内,就花出去了近五十两银子。
赵明成说不过他,李小三不会说他,自然都随着他花,这次他花钱花得非常快乐。
所以来的时候,船上有一堆货物,回去的时候,船上也有一堆东西,都是他带给家里人的礼物。
这日,他们回到了东乡镇,一阵忙乱自不必说。
到了第二日,三人又回到了上溪里。
这天晚食是在赵大伯家用的,用完晚食,赵家三个房头的人,聚在了一起,商议起了大事。
“东乡镇这里,本土本乡,是我们赵家的立足点,大伯,还有小叔,我借给你们各三十两银子,你们也把家搬去东乡镇吧。”大家闲话了一阵,赵明轩首先提出了他的建议。
人多才能势众,既然这是此地的风俗,他当然要入乡随俗了。
而且人太少了,需要的时候,人手明显不够。
对于赵明轩来说,当然要把自家大伯和小叔家,先拢到身边来。
“家里的田怎么办?”赵大伯听了他的话,却有些忧愁。
去镇上好是好,但是家里这么多人,没田种吃什么?
“能卖出去,换些镇上近处的田吗?”赵明轩问道。
“咱们上溪里的田不值钱,镇上近处的田,可就不是这个价了。”赵小叔苦笑着说道,“这里面的差价,可不是一亩两亩的事。”
赵家三个房头,大房的田最多,有二十五亩,二房有十五亩,三房二十亩。
本来二房也有二十亩,当日姐弟俩的父母生病,急用钱,卖了五亩地给大房。
当时大房一亩地作价一千五百钱,不过卖旁人的话,人家肯给一千钱就差不多了。
但是到东乡镇旁买地的话,二千钱一亩地是至少的,也就是说,赵家三个房头的田地,至少要缩水一半。
赵明轩听明白了这里面的讲究,想了片刻,又道:“那这边的田不要卖了,租给人种吧,我们再去那边置些田地。”
有钱了,自然要置业置地。
赵明轩决定拿出二百两银子,在东乡镇旁买上一百亩地,这些地,就当作是三个房头共有的。
“小宝,这可使不得,大伯可不能占你这个便宜。”赵大伯连连摇手,不肯同意。
“大伯,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何况都是骨肉至亲,分这么清做什么?”
“小宝,话不能这么说,亲兄弟还要明算账,更何况叔侄之间,小叔也不能占你这个便宜。”赵小叔也不同意。
“大伯,小叔,大牛哥,这百亩地,平时肯定要你们帮忙照看,我和阿姐都没空管,要不,我每家分二成收益吧。”赵明轩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小宝,使不得。”赵大牛也不肯接受。
“小宝,要不给一成吧。”赵老太太虽然故土难离,但是小宝和二丫独自住在东乡镇上,总是让她牵肠挂肚。
如果大儿子和小儿子一起搬到东乡镇上,她自然也要跟着去,所有人又都在她眼皮子底下了,于她,倒是好事。
但是,生计问题的确不得不考虑。
“那就一成吧,大伯,小叔,这其实只是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你们不用太放在心上,过上几年,你们自然也能自己置地了。”
小宝这么说,赵老太太也发话了,众人也就没话可说了。
而且,如小宝所说,等他们有了钱,就可以把这些钱还给小宝。赵大伯和赵小叔这么一想,也就没有继续坚持下去。
“第二件事,是县城的那个铺子,这个铺子需要人去收拾一下,然后支个门面,做些小生意,我和二丫姐肯定没空去,就是不知道家里谁想去?”
众人听了小宝的话,有些面面相觑。
东乡镇,他们许多人都去过,虽然说不上熟悉,但是也算不上陌生,不过县城,于他们太遥远了,也就赵小叔,赵明轩和赵明成三人去过,其他人都没去过,而且去县城做生意,想想就让人悬着心。
去了县城,该怎么生活?
要是生意做砸了,本钱赔光了,该怎么办?
要是有人来找麻烦,导致生意做不下去,该怎么办?
贸然跑去县城做生意,可能有许许多多困难发生,这些事,他们都不得不考虑。
“小宝想做什么生意?”赵小叔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
“过段时间,冬小麦就要收割了,若有人家想卖小麦,我会尽量买下来。家里人都吃过这些小麦磨出来的白面,知道这些白面和外面粮铺里面买来的,吃起来味道不一样吧。这是咱上溪里特有的小麦,用这些小麦做些吃食,销路肯定不错。”
赵明轩从系统里面兑换出来的麦种,全部是改良品种,品质自然不同,与此地的小麦相比,口感差异很明显。
这些麦种目前还在上溪里流传,没有流到外面去,赵明轩觉得,他们完全可以用这些小麦做原料,做些吃食生意,顺便给他们的小麦打一下口碑。
虽然肯定做不到把麦种永远留在上溪里,迟早会流传出去,但是一开始,他们完全可以混淆视听,宣传是因为上溪里好山好水好风光,所以出产的小麦品质特别好。
各个地方的土特产,大多数是由于水土不同,才会产生品质上的差异,很少有人会马上想到麦种有什么不同,毕竟此地的麦种,都差不多,等到有心人想到这方面的时候,这头口汤他们早就喝到了。
当然,这只是他粗略的想法,具体怎么操作,还要看情形了。
“小宝,你觉得小叔我行吗?”赵小叔和他媳妇低声商量了一会儿,问道。
“小叔想去,当然最好了。”
赵小叔是赵明轩信得过的人,他愿意去,当然最好了。
这件大事商量定了,其他的都是小事,众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很快就散了。
过了几日,赵家的几个人,户籍全部迁到了东乡镇,并且每个人都取了大名,赵大牛的大名是赵明德,赵二牛是赵明成,赵三丫是赵明秀,赵柱子是赵文斌。
赵明轩支了银钱给他们,他们就靠着田掌柜那边,也买了宅地,准备起房子了。
外加赵明轩有钱了,准备在街南起几间铺子,在街北的空地上起两个仓库,高家泥瓦班又忙了起来。
而赵小叔则带着高远,被赵明成送去了县城,收拾那边的铺子去了。
众人都有活要忙碌,赵明轩也很忙,因为他要准备棉花的育种了。
棉花育种前,要将棉籽铺在芦苇席上,晒上几个太阳,这是为了催熟棉籽以及灭菌。
育种的时候,还要准备苗床。
赵明轩手里大概有八十斤棉籽,听起来仿佛很多,实际上也就四万多粒棉籽,一亩地种二千株棉花的话,也就能种二十亩地。
既然棉籽有限,为了保证出芽率,他当然要精心准备苗床了。
为了制备苗床,他先让铁匠打了两个打钵器。
这种打钵器是铁制的,下面是一个空心小圆筒,圆筒上方有一块活动的铁片,铁片上面有一个相连的推杆,对着泥土压下去,小圆筒里就装满了泥,再把打钵器放到苗床上,用脚踩一下上面的推杆,一个圆筒状的营养钵就被铁片推了出来,铺到了苗床上。
以此类推,用打钵器做好了苗床,把棉籽一粒粒按到营养钵上,再撒一层薄薄的土,时刻注意保温保湿,就能提高棉籽的出芽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