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第五十章 ...
-
景帝治丧的事重要,新皇登基的事更重要,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在景帝去世后的第三天,薛阁老、赵瑜等人上奏请太子登基,主持朝政。
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对于朝臣的提议,点头答应。
薛阁老拿出景帝遗诏,满朝文武高呼万岁跪地接旨。
景帝的遗诏有两个内容:太子继位,郭皇后殉葬。
对于太子登基,众望所归,没什么疑问;郭皇后一事,大家还是吃了一惊,不过左右看看前排的重臣的表情,便明白,这是早就商量好的事情,再想想郭皇后的所作所为,景帝让她殉葬也不出意外了。
太子大吃一惊!没想到父皇留下这么一道旨意,母后和自己继位的旨意还在一道圣旨上!虽然郭皇后对自己没有对兄长那么期许,但是也是照顾有加,亲生母亲,怎么能殉葬呢!太子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更不可能答应!
薛无尘等着太子接旨,手都举软了,也没动静,无奈轻声提醒:“太子?”
太子“嚯”地站起来,大声训斥:“不可能!谁都不能让母后殉葬!”
不到一个时辰,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景帝让郭太后殉葬!太子没有接旨继位!
永和宫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先前郭皇后为景帝的去世伤心不已,如今却恨得咬牙切齿!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却被赐死殉葬!郭皇后不甘心!非常的不甘心!
哭着哭着,郭皇后恨恨地骂道:“一定是敬惠那个贱人!你父皇才下的旨意!”
太子知道母后与姑母一直不和,不过,这种生死相关的事情,决定权不会在姑母手里,于是安慰母亲:“这是父皇的旨意,儿臣不接旨,谁也拿咱们没办法!”
母子俩打定主意,想拖着让大臣们妥协,怎奈,以薛无尘为代表的内阁大臣丝毫没有退让的迹象。
这是原则问题!内阁重臣们一致认为,太子登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先帝遗诏!你不能只尊一半,对于你不乐意的事情,就忽略,这太不严肃,也太不诚信,更不是在朝堂上应该干的事情,这涉及两代帝王的传承和信誉,是非常慎重的大事!
面对重臣们的强硬,太子没招了,去找大长公主,想让她帮忙求情,可见到半昏迷中的姑母,太子没法张嘴,悻悻而归。
郭皇后可不管那么多,除了哭就是骂敬惠,一定是她捣的鬼,否则怎么不站出来说句话呢?
自己与敬惠不和,景帝一定是担心妹妹将来受欺负,所以赐死自己!一定是这样的!你们想我死,我就偏偏不死!有了这个认知,郭皇后的病反而一天天好起来,连希望郭皇后自然病逝的温和派都失望不已。
以薛阁老为代表的一派是极力主张执行景帝遗嘱的,赵瑜也鼎力支持,郭皇后在宫里骂妻子,赵大人是清楚的。
齐王、福王、鲁郡王、襄郡王等皇亲国戚是要维护景帝尊严的,别以为人死了,遗诏就这么算了!郭氏必须死!否则想入李家皇室祖坟,门都没有!
看热闹的是安定侯宋灿、吏部尚书高国忠等人,太子还没登基呢就不尊遗诏,在大义上不占理,即便登基,也被世人诟病,倘若再多干几件蠢事,失信于天下,睿王、端王就有希望了。
欧阳晨光、孙洪斌、方尚书等人是希望太子赶紧登基,所有事情步入正轨,如今两边僵持,朝中其他事务压下来堆积如山,真是愁人得很!
承恩公是知道女儿要被赐死的,权衡利弊,没有泄露风声。郭皇后真的被赐死后,新帝愧对郭家,就会补偿郭家,郭氏子孙将来不会吃亏。所以郭家保持沉默,只打苦情牌,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这样拖下去也不是一个事,欧阳晨光几个人开始两边做工作,希望能妥善解决。
太子也有支持者:吴世豪、林峰、郭桦以及薛琪。这些年轻人跟太子交好,无论太子怎么做都是支持的,何况此事上,几个人觉得既然都要当皇帝了,怎么能赐死亲生母亲呢?
迟瑞给太子出主意,各个击破,于是几个年轻人分头回去做家长的工作。
薛琪准备充分,引经据典,总之儿子出息了,不能不管母亲,更不能为了登基让母亲去死。说的入情入理,连薛阁老都差点被他带偏。
其他几个子弟回家就一句话:现在得罪了太子,没几天就登基了,新皇帝秋后算账的话,吃亏的肯定是自家!不如给太子一个面子,大家今后都方便。
对于郭皇后的水平和破坏力,朝臣们心知肚明,不过人家儿子即将登基,你要是真的跟她过不去,未来新皇帝一定会记着你的!几天过后,太子的压力小了,朝中大部分人以观望为主,并不真的要执行景帝遗诏,毕竟景帝已经去世。真正坚持的是薛阁老、赵瑜和皇室宗亲。
薛阁老自诩太子之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教导太子守信、尊法。先帝有遗诏,就是法,就得遵守!这是太子上位后应该办的第一件事情。否则失信与天下,本来名正言顺的继位,到时候反生祸端。
于公于私,赵瑜都鼎力支持薛阁老。作为当朝两位丞相之一,主持正义是必须的!
皇室宗亲中的李氏族长、亲王、郡王,本来就非常反感郭氏,如今景帝有遗诏,凭什么不执行?你太子真要不执行的话,换一个人当太子也是可以的,毕竟,景帝的儿子多,优秀的有、成年的也有。
景帝祭奠将满一月,郭氏一事还没有定论。随着大长公主身体逐渐好转,两方人马都希望她能出来讲一句话。
太子赶在众人前面,拜见了姑母。对他的来意,大长公主心知肚明,虽然身体欠佳,赵瑜可没少给她报道朝中新闻。
“殿下,你认为你父皇是明君吗?”大长公主只问了太子一句。
“是。”即使不是,太子也不敢、不会说自己父皇的不是。
大长公主心说,既然是明君,那他留下的遗诏,你咋不执行呢?不过,如今时过境迁,皇兄过世,太子与自己的感情和信任程度可比不上皇兄当年,有些话还是不要讲了。
太子见姑母精神不济,告辞而出。大长公主的意思很明白,太子懂,可是不愿意懂。能不明说,已经给自己面子了,不能再要求更多。
郭氏听了儿子的转述,破口大骂景帝兄妹!同时又哭诉自己命苦,大儿子命苦!倘若大儿子在,这些都不是事!长子不会看到自己受欺负的!
太子好生安慰母亲,再三保证自己会妥善解决。
朝中受大长公主恩惠的人颇多,见大长公主表态了,一些观望的,风向转了过来,希望太子能赶快接旨,执行景帝旨意。也有个别受打压的,此时蹦了出来,上表弹劾大长公主干政!并且提出让郭皇后殉葬是陷太子不孝不义!此人虽然被内阁训斥,却甚讨太子欢心。
因为郭皇后不喜的缘故,嘉福郡主在安排完各项事宜之后,能不进宫尽量不进宫,对于未来的婚事,嘉福郡主表示不看好。可是跟帝王有婚姻,天下没人敢站出来迎娶郡主。
“给睿王、端王传个话,尽早就藩。”大长公主心中忧虑,见太子如此行事,担心出现其他状况。
敬亲王妃提了一个建议:请郭皇后前往感恩寺暂住一段时间,为景帝诵经祈福。
作为大儿媳,敬亲王妃这个方案给了婆婆一个体面的台阶下,朝中大臣也不好驳敬亲王妃的面子,毕竟她曾经是太子妃!而且,太子殿下的态度在那里摆着呢!薛阁老都不说话了,其他人也就闭嘴了。
薛阁老过府去探望外甥女,和大长公主谈心中的忧虑。以前没发现太子如此执拗,在原则问题上没有政治敏感性。
大长公主只听不语,薛阁老是太子的老师,从内心来说,是偏向太子的,不会像自己,都是侄儿,一视同仁。
皇室宗亲对未来帝王不看好,这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将来肯定会随性而为。暗中有各种想法的人不少,只是静待时机而已。
睿王、端王带着各自的母亲和家眷在景帝葬礼之后,立即离京就藩,大长公主长长松了一口。至于其他几个小的,要不就是太小,要不就是和新帝关系密切,做姑姑的不担心。
“让鹤卫山庄的人一路暗中保护。”大长公主和赵瑜商量后吩咐下去:“务必安全抵达,通知晋阳楼的人,尽快和睿王、端王的人接上头,以后相互照应。”
对于妻子的做法,赵瑜很明白,这是不信任新帝的意思了。
新帝登基仪式很简单,一是在景帝的丧期,二是这次听从了薛阁老的劝说,一切从简。
内阁商议了几个称谓,李涌选了一个“献”字,献帝,改年号长庆。至此,景帝彻底成为过去时,新皇献帝李涌正式走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