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十章 番外(老宅) ...
-
番外:老宅
*
平江城平昌区,从清朝开埠建镇就是平江城里有名的文化区,名流与豪绅聚集之地。宋时远非常有眼光,在房价还很便宜的时候,筹钱购下了一套小宅院。一进的小院加宅子,共有半亩多地。宅院前门临街,一排门面房朝阳。三间带阁楼的铺面临街,很容易就能租赁出去。
宅子前门的门洞很深,前后两扇厚厚的木门,涂着防火漆,分外牢靠。临街的大门平日里并不打开,门上开了一扇小门,宽度仅供一人进出。
进了宅门,转过翠竹细细的迎门墙,就入了宅院。
宅院呈四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的正房三间,大出厦,拾级而上五层台阶,两旁有木质围栏倚凳可倚坐晒阳。东厢两间,西厢两间。
院子里青砖曼地。院子东边有一棵古榆树,树下有一石桌和石凳。西边有一葡萄架,架下摆着两把竹椅和竹几。
正房的两旁,各有一间耳房。从西边绕过耳房,就进了后院。小小的一片地,栽了几哇韭菜。
后院院墙很高。墙外间隔几公分是邻家高高的防火墙。后院靠着东面耳房的一侧,不显眼的藤架下,开有一扇暗门。出门转过邻家的山墙,有一条两人宽的小胡同。小胡同转几个弯,就能拐到大街上。
宋时远当年购置了宅院后,委托人对室内进行了修整。三间正房,粉刷一新,。中间是客厅,东边做了卧室,西边做书房。客厅做了双门,朝外的雕花木门重新刷了油漆。里面加了一道烤漆防盗门。保暖又安全。
宋时远考虑到平江城的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湿冷。把西边耳房隔成两小间,挖了下水道,墙面贴上瓷片,吊了顶,装了浴霸排气扇做盥洗室。在外间安装了水暖灶,接通了水暖管道,每间屋子都装了暖气片。
三间正房,吊了平顶,地面打了龙骨,铺了木地板。老房地基打得很高,本身就防潮。光脚走在木地板上,一点不觉得凉。
老房顶高墙壁很厚实,冬暖夏凉。宋时远还是给每间正屋,安装了空调。
当街铺面租赁,宋时远委托了可靠的中人,租给了一家做文墨裱画的文化产业公司。下面是商铺门面,阁楼上可以办公喝茶。干净又简单。公司专项经营,靠传统手艺吃饭,没那么多事。也没那么引人注目。
小阁楼后墙壁未开窗,只在左右两侧各开了两扇卧窗。靠南的朝阳面,倒是整扇的半落地大窗户,明窗净几,很适合休憩。当初老宅设计者已充分考虑到后面宅院的隐秘和安全。
整套宅院,都记在了宋晓可的名下。对外的说法是宋晓可继承了早逝父母的财产。
这种宅院,在平江市未搞城市大开发前,在平昌区里并不显眼。自古以来平昌区聚集了平江城里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三进五进的大宅子分布在上街区的大街小巷里。旧时的小康之家,拥有这种小宅院并不稀奇。九十年代城市搞大开发后,这样的小院平房被拆除了很多。而宋晓可的宅院,处于文化古宅保护区,周围五里长街的古韵环境意外的保护下来。
宅院周围住的,大部分是这座城市的中上阶层。平日里整个上街区静悄悄的。邻居之间,往来甚少。清早,出门买新鲜肉菜的仆从们,在下街区的菜市街里,碰上了,偶然也会闲聊上几句。
城市大开发之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里,又逐渐兴起了文化遗产回归风潮。古韵文化产业开始吃香起来,这种宅院变得奇货可居,稀罕起来。
从居住和人文的角度,静谧古朴的四合院,的确是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的。
可见,当年宋时远眼光精准,多么富有远见。
大隐,隐于市,说得就是这种隐秘淡泊的生活吧。
宅院前门的三间门面,并不算多。但每年的租金足以维持宋晓可的生活。即使日后宋晓可什么都不做,单靠着租金维持温饱一点问题都没有。
何况,在宋晓可的户头下,宋时远还留有一大笔钱,委托了银行信托基金管理。宋晓可年满十八周岁后,即可动用每年的分红。银行保险箱里,还存放了几张存折和硬通货、两匣子黄金、几件古玩和一枚玉牌。这些都是宋时远早年打拼下来的积蓄,以及宋家祖传下来的一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