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黄雀在后 ...

  •   初春的晨风尚有几分凛冽,宫门一开,一股寒风便蜂拥着挤了进来,扑向刚下早朝的众臣。
      李景尔背上的冷汗还未干透,冷风再一吹,直叫他哆哆嗦嗦。
      令他感到寒冷的不只有天气,还有方才早朝时父亲锐利的眼神。
      ……五娘说的没错,父亲果然因着薛逢的事恼了他!早朝时论及春闱之事,父亲问了李景益,问了李景斯,甚至还问了李散!偏偏略过了他!
      幸好他早有准备,立马奏请父亲封赏薛逢,父亲虽没有答应下来,但脸色总归是稍有好转。
      想到这里,李景尔又抬袖拭了拭额间的细汗。
      唉,还是要赶紧知会阿娘一声,最近千万不可轻举妄动,尤其是春闱科考——他那几个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表兄弟还是能不帮就别帮了,就非要在进士科这条路上考出个名堂来吗?靠门荫安安稳稳入仕不好吗?
      虽然现如今朝中是有些看不起荫封官,但至少有个官做啊……
      或者等这阵子风波过去,他亲自为他们请封也不是不行哪,何必急于一时呢?

      然而,有些人还是不这么想。
      当今也还算是个好时候,入朝为官的途经不少,尤其是对于门阀士族而言。
      若是投胎投的好,祖宗争气爹努力,什么本事都没有、就算天天往家一坐,也能靠“恩荫”拿到朝廷下发的正规编制;
      若是再努力一点,多和长辈出去社交,寻几位良师、忘年交,靠“内部推优”也能有个官做;
      若是再再努力一点,在文章上多下功夫,夸夸盛世夸夸圣上,说不定叫皇帝看了心中一喜,立马就能免试入职;
      若是还不知足,想令人青眼相待,那就闯一闯春闱,门阀士族出来的子弟到了年龄就能入学名师荟萃的国子监,三五年精英教育下来,若是还考不过那群寒窗苦读了十年的平民,老师都没脸见人。
      不过,官员之间也是有鄙视链的——京官瞧不起地方官,流内官瞧不起流外官,科举入仕的瞧不起举荐入仕的,举荐入仕的瞧不起恩荫入仕的……
      就单科举一条路,都有自己的鄙视链——进士科瞧不起明经科,明经科瞧不起明法、明书、明算科……
      所以,尽管世家子弟入仕途经这么多,但大多有志气的世家子还是愿意在进士科上拼一拼,就算拼不上“进士及第”也得至少拼个“明经及第”吧?俗话说得好,“不蒸馒头争口气”嘛。
      但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每年春闱进士科千八百个考生中,能及第的也不过二三十人,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如果没有绝对的实力,到头来还是得拼背景。
      “礼部恳请圣上下旨,要今年春闱采取‘糊名’批阅的方式,”李景益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地扫过下座每一位官员,“诸位怎么看?”
      “谁提出来的?”郑炎眉头一耸。
      “糊名”即是要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密封起来,不叫主考官看见从而影响判断——如此最受打击的便是七姓十家为首的大小世家们。
      “礼部侍郎张清与知贡举裴诚二人一拍即合,联名上奏的。”
      “小子轻狂!”郑炎一掌拍在案上,“又是裴家,他河东裴氏真是了不得了!”
      门阀士族皆知,维持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确保自家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流入朝堂,提升话语权、参与决策。
      而对于皇嗣而言,手下的官员势力越盛,自身的羽翼就越丰满。
      因此每年春闱的实际控制权都是诸王必争之物。
      “郑公莫忧,依在下看,还是应当从礼部贡院下手,打通了关系一切自然好说。”有人立马说道。
      “本王何尝没有试过!早就备好厚礼了,昨日一早就送去了张清府上,结果人家连门都不开!”李景益想到这里就来气。
      有人闻言安慰道:“至少此人未被齐王拉拢了去……我听说,齐王前天亲自登门,都吃了他张清的闭门羹,偏偏齐王也不气馁,隔几个时辰就去一趟,只可惜呀——去了几次就吃了几回闭门羹,还想搞‘三顾茅庐’那一套呢,哈哈哈徒增笑尔!”
      有人冷静分析:“礼部侍郎张清出身寒微,考了七年才进士及第,寒门入仕有多难他心里最是清楚,如今他当了主考官,怎么可能任由世家内定及第人选?”
      “那为何不试一试拉拢裴诚?”有人提议道,“不说要他内定人选,哪怕透露几道题也是好的……”
      李景益与郑炎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
      除夜宫宴刚下毒害过人家亲弟弟,虽说他们找了替死鬼、撇清了自身,明面上来看,这起毒酒案就是一出“护主宫女为了报仇雪恨、让李知节母债女偿,不幸误伤驸马”的戏码,但人家裴氏又不是傻的,动动脑子都知道下毒的是谁、真正要杀的是谁。
      所以别提拉拢了,人家不针对荥阳郑氏就不错了。
      “我倒有个主意,”有人思忖片刻,“不是还有‘纳省卷’吗?”
      李景益眼睛霎时一亮,一拍大腿。
      “对呀,我怎么忘了这个!”
      进士科考试内容毕竟有限,举子们的真实水平难以发挥出来,所以依照惯例,应试举子会在进士科考试之前,将自己平日里撰写的诗赋杂文挑选出最为精粹的部分编成一集,呈递给礼部贡院,作为考官判卷的依据之一。
      “劳烦诸位去民间为本王搜集些穷酸墨客,”李景益放松下来,靠在椅背上,慢条斯理地说道,“也好为咱们名单上的举子们作几首好诗来。”

      崔变没精力为族中即将科考的子侄们费力劳心了。
      不过也没必要,毕竟博陵崔氏“广出贤才”的美名在外,谁人不知他们博陵崔氏的子弟最是省心。
      他正在因另一件事焦头烂额。
      “殿下有所不知,在下与殿下其实也沾些亲,”崔变挺直了腰,摸着下巴说道,“在下祖母正是圣上的亲姑姑晋康公主。”
      李知节悄悄在案下掰了掰手指头……晋康公主是他的祖母,是皇帝老爹的姑姑,那么就是她的姑奶奶,所以……
      “崔表兄?”她不确定地唤道。
      “不敢不敢。”崔变连忙摆摆手。
      李知节扬眉笑道:“所以,崔卿今日是来找本宫认亲的?”
      “……那倒也不是,”他略显不安地搓了搓手背,“上次与殿下在齐王府匆忙一见,未能有机会详叙一二,今日特来拜访……”
      “崔卿不如直说吧。”她手中拈着块糕点,轻笑出声。
      “那在下就直言不讳了,”崔变深吸一口气,“上次殿下在齐王府所说,搭救您与懿和顺圣皇后的潼关守军,自称是在下当年麾下的澄城军,究竟是何意?”
      “崔卿是个聪明人,怎么会猜不出呢?”
      “……我们澄城军绝无可能遇见殿下与懿和顺圣皇后,”他犹豫了一瞬,还是委婉地讲道,“新安二年,我率澄城军赶到潼关时,突厥军已然全力攻了过来,而且,我们澄城军其实并未靠近潼关,只是驻扎在潼关北部百里之外。”
      “当年究竟如何又没有人知道。”李知节耸耸肩,头也不抬地说。
      “那好,殿下细想,”崔变以拳砸掌,似乎是破罐子破摔了,“潼关守军有禁军——北衙六军,兵力将近十万,潼关又易守难攻,因此别说突厥西路军了,就算突厥东路军也来,都不一定攻的下潼关,我们澄城军跑到前线凑什么热闹呢?”
      “抢一个‘收复长安’的首功也未尝不可啊。”
      “可这样一来,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擅权行事、不安其位,未得军令便私领澄城军前往潼关?”崔变的双手在空中胡乱比划着,他着急道,“在下得不偿失啊!”
      “那崔卿为何要领军驻扎在潼关附近呢?”
      “……”他沉默了。
      “好吧,换个问题,”李知节哼哼笑了两声,“圣驾抵达洛阳后,崔卿为何如此着急,撇下尚在鏖战的潼关,直奔洛阳?”
      崔变更不愿意说话了。
      “崔卿既然不答,那本宫只能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了,”李知节搁下手中的点心,轻轻拍掉掌中的碎屑,“本宫姑且相信崔卿一回,就当新安二年澄城军真的并未靠近潼关,赶来时突厥大军也真的已经开始攻打潼关了——那么,本宫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崔卿在观望局势呢?”
      见他仍不说话,李知节接着说道:“为什么要观望局势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本宫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崔卿想成为‘长安之乱’的‘渔翁’呢?这得来的‘利’自然是潼关,那么崔卿想要拿下潼关做什么呢?”
      “本宫记得,那日在齐王府,崔卿自己也说,‘潼关乃关中咽喉,若守不住,关中必失’,”李知节惊呼一声,抬手掩住嘴道,“难不成,崔卿是想独吞关中,自封一个‘关中王’?”
      “……依殿下推断,在下的最上策应该是远远观望,待守军与突厥军两败俱伤,再一举攻下潼关才是,”崔变反驳道,“那么在下后来舍弃潼关、直奔洛阳不是很蠢吗?”
      “你说的的确有道理,那不妨让我猜猜,崔卿为什么后来改变策略了?”李知节笑吟吟地看着他,“是因为崔卿发现——”
      “观望的人不止你一个,对吗?”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6章 黄雀在后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