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真正的姜小白 ...

  •   齐桓公,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然而他的政权不是自然承袭在风和日丽之下,而是谋划争夺于刀 光剑影之中。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
      襄公有庄僖称霸的野心,却无庄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助庄僖余威,大动干戈。征纪、伐郑、灭部、平郚。连绵战争既造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公荒淫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夫人)私通,并谋杀鲁桓公,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
      由上可知,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 稳定秩序了:襄公“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当时可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为避难于鲁的公子纠,一为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自然成为纠的强大外援,又有管仲、召忽的辅佐,因而纠具有争夺君位的优势条件。小白自小与高俣友善,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国氏自然成为小白的得力内应,加上鲍叔的帮助,因而足以与纠抗衡。结果是:高、国阴召小白,捷足先登,立为桓公。鲁国兵送子纠,迟到一步,酿成败局。鲁兵临境,齐国相拒。同年秋,齐鲁战于干时,鲁师败绩。后子纠被杀,召忽殉死,管仲请囚,桓公保住君位,齐国由此开始复兴。 
      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霸业的取得与桓公的开明和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史书中王子城父和宾胥无的记载十分有限,因而除了从管仲的分析评价中对他们的性格特点窥得一斑外,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而隰朋与宁戚则于史有载,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出身于贵族世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周到细致,尤为擅长待人接物。管仲正是根据隰朋的这一特长,建议桓公任命他为“大行”,即外交大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职。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就必须担当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并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
      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管子•戒》)。隰朋在齐国的外交方面还作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贡献巨大,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他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倍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与作用,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对隰朋最了解,因而对他的评价也最全面公允的莫过于管仲。据《管子•戒》篇记载,管仲病重,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替相职的最佳人选。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事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
      “宁戚饭牛”的典故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的范例。宁戚本是卫国人,他聪慧好学、抱负远大。但当时卫国内乱外患连绵不断,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空有满腹才华却苦于无处施展的他听说齐桓公好贤纳士,便决定前去相投。他扮成行商,赶着牛车来到齐国,夜宿于齐都郭门之外。恰逢桓公外出途经郭门,正在车下喂牛的宁戚击牛角而歌。桓公十分惊奇,以为他是个人才,遂起用宁戚。后来根据管仲的建议,令宁戚掌管农业生产,当时,在“地泻卤”的齐国,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又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还总结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思想。宁戚可谓年轻有为、事业有成者。在一次宴会上,鲍叔牙特意为宁戚祝酒道:“使宁戚勿忘饭牛车下也。”提醒他要谦逊,不能居功自傲。宁戚时时以此自警,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和廉明的作风,深受人民拥戴。
      对于东郭牙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吕氏春秋•重言》中做东郭邮为东郭牙,就是那个能根据别人说话的口型手势并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而猜测出所言何事的人,他受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但也有认为《吕氏春秋》有误,东郭牙应就是鲍叔牙。分析其性格特征,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到齐国,捷足先登,继承了君位。后来,他又调兵遣将,周密部署,打败了护送纠回国的鲁国军队。并迫使鲁国杀了公子纠而将管仲囚送回齐国。可以说,鲍叔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在齐桓公夺得君位的政治斗争中立下了赫赫首功。但鲍叔牙却拥功不恃,当桓公欲拜他为相时,他固辞不受,而极力推荐管仲,言:“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为管夷吾乎。”(《管子•小匡》)并从五个方面比较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劝桓公任管仲为相,以图大业。由此可见鲍叔牙的大公无私和有知人之明。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而鲍叔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性情耿直,敢于犯言直谏。他能“识君臣之有善(与不善)者”,对桓公之治多所匡正。桓公在霸业有成后常露骄矜之色,觉得自己可比尧舜。一次,他对鲍叔牙说,想派人铸大钟,用以铭记自己的功德。鲍叔牙不赞同,他备言桓公之过,令桓公惭愧不已,说:“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我迟早要犯大错误。”
      还有一次,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同饮。致酒酣之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呢?”鲍叔牙捧杯而起,道:“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不忘您的话,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
      两百多年后,孔子与学生讨论臣之最贤者时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并进一步评价道:“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可见孔子对鲍叔牙评价之高。
      正是因为桓管之时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并知人善任,注意用其所长,使其各司其职,使一大批出色的人才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和发挥才华的岗位。终使齐国出现了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兴盛局面,为开创赫赫首霸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桓公虽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并不容人乐观。襄公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国语•齐语》中这样写道:“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维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裂,戎士待陈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真可谓齐桓公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了使齐国走出荆山棘海,桓公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任管仲为相。
      任用管仲,在当时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为横亘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碍。其一,管仲虽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他本人不过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贾。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时代,管仲低贱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这是制度障碍。其二,桓公姜姓,管仲姬姓。从大处看,姬姜固属姻亲关系,然具体到桓管个体而言却无任何亲戚瓜葛。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任用异姓的管仲诚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传统心理障碍。其三,管仲作为纠的辅佐,是为桓公的政敌;又曾一箭射中桓公的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是为桓公的仇敌。对身兼政敌加仇敌的管仲,非碎尸万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谈得上任为宰相呢?这是桓公恩仇障碍。
      然而管仲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大才。当时鲁国的大谋士施伯这样评价管仲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州、匡》)。其二,齐桓公欲作中兴之主,称霸诸侯,非用管仲其才不可。对此,施伯看得很清楚:“管仲天下之大圣也,……”返齐、天下皆乡之”(《大匡》)。鲍叔说得更明白: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齐世家》)。其三,鲍叔牙的力荐。鲍叔牙既是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从中斡旋,事情往往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其四,桓公其人,性急,且有远虑。这种性格对改变管仲的命运也是有利因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变了桓公诛杀管仲的初衷,坚定了他委之以重任的决心。于是囚管仲于鲁,释管仲于堂阜,斋祓三浴,桓公亲迎之郊,厚礼相待,任为宰相。旋即又赋三权,即贵为大夫,富有三归,亲如仲父。齐桓公在任用管仲一事上所表现出来的豁达大度与知人善任。
      无独有偶,堪与桓公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媲美的另一件事是,拔宁戚于喂牛之中。宁戚,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但不为卫国所用。他听说齐桓公有宏图大略,招贤纳士,重用人才,便决定到齐国一展雄才。宁戚便以商人车夫的身份来到齐国,夜宿齐城东门外。恰值桓公夜出会客,宁戚一只手给牛拌草,一只手拍打着牛角唱道:“南山粲,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短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康浪之水何时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单衣裁至骭,清早饭牛薄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粗布衣兮组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将与尔适齐国。”桓公奇之,载与俱归,任为大司田。管仲死后,宁戚当了相国。
      桓公还任用了鲍叔牙、隰朋、王子城父、高傒、陈敬仲等人,从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这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保证。

      齐桓公在以管仲为基干的集团辅佐下,厉行改革,富国强兵。高张“尊王攘夷”的大旗,完成了称霸大业。
      “尊王”在当时是一个很有用的政治口号。其短期目标是统二于周室,周王无力,霸主受王命代行。而远程目标则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因而这个口号既具有稳定当前局势的重要 现实意义,又具有启示社会前进的长远意义。尊王室一方面表现在利用盟会的形式,使诸侯间不得无故侵扰与自相残杀。如葵丘之盟,誓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二方面表现为当周天子遇到外患时,桓公集合诸侯军,拱卫王室。如:首止之会、洮之会与咸之会,左传称曰“谋宁周”(僖公五年),“谋王室”(僖公八年、十三年)。并且还亲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48年,襄王弟带勾结戎、翟合谋伐周,齐桓公派管仲率兵平定了这次骚乱,从而巩固子周室政权。三方面表现为桓公的征伐总是在周王的旗帜下进行的。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侵蔡伐楚,当楚成王问及被伐原因时,管仲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返,是以来问吖《齐太公世家》)。管仲的一席话恰好说明桓公修复太公之政,以夹辅周室,推尊周天子的抱负。双方虽未兵戎相见,然而楚国却认了错,并答应入贡于周,承认周天子名义,此可谓尊王。关于齐桓公称霸与尊王间的关系,《战国策•韩策》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诸侯之尊桓公也,犹共尊襄王也。”
      攘夷是华夏(后来称汉、再后来称中华)族内部凝聚加强的初步表现。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亲也” (《左闵元年》)。华夷之辨乃当时华夏族的一种心态。那时,生活在四周地区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王室,进犯中原。桓公除大力维护王室外,对遭到戎狄侵略的其他诸侯,亦以继亡存绝的仁爱精神,鼎力救援。如: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救之。燕庄公送齐桓公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齐地与燕。并要求燕庄公修复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后来狄人伐邢灭卫,桓公皆救之,并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 (《霸形》),致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左闵二年》)。这种内诸夏外夷狄的态度,继绝存亡的仁爱精神以及躬身履行的伟大实践,保卫了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增强了华夏族的凝聚力,其意义是很大的。
      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与实践过程中,桓公一次次地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各诸侯国,假主命以号令中原。这是桓公霸业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榖粱传》载,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庄公二十七年》)。所谓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和平盟会。兵车之会是指帅兵车聚卒伍,以军事促成外交的盟会。《国语•齐语》的记载则为;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语:“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三”、“六”乃泛指,并不是实数。实际上,,桓公会盟诸侯大小共16次,即《榖粱传》所载的15次外,还有齐楚召陵之盟。其间的葵丘之盟,周天子派宰孔前来赐胙,使桓公的霸业达到高潮。至此,桓公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与世长辞,惨淡经营了43年的霸业至此宣告结束。小白的死,死于三个他自己重用的小人和一群夺储的儿子,英雄,谢幕时不一定精彩。

      管仲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说完,管仲就想告退。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按照春秋的礼法,象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开的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从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又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齐桓公,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然而他的政权不是自然承袭在风和日丽之下,而是谋划争夺于刀 光剑影之中。
      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庄僖继立,方现转机。庄公在位64年,僖公当政33载,父子连续治齐近百年之久。政局相对稳定,元气渐复,国力日增。征伐异国,主盟诸侯,史称庄僖小霸。然而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襄公嗣位,前功尽弃。
      襄公有庄僖称霸的野心,却无庄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他借助庄僖余威,大动干戈。征纪、伐郑、灭部、平郚。连绵战争既造难于邻国,亦消耗了自己。齐国呈现一幅忧凄的景象:成年男子当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残迈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妇女。昔日盛产谷米的田地里,如今长满了茂密的狗尾巴草。襄公荒淫无耻,长期与其妹文姜(鲁桓夫人)私通,并谋杀鲁桓公,导致齐鲁两国关系恶化。襄公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
      由上可知,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 稳定秩序了:襄公“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史记•齐太公世家》)。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当时可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为避难于鲁的公子纠,一为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自然成为纠的强大外援,又有管仲、召忽的辅佐,因而纠具有争夺君位的优势条件。小白自小与高俣友善,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国氏自然成为小白的得力内应,加上鲍叔的帮助,因而足以与纠抗衡。结果是:高、国阴召小白,捷足先登,立为桓公。鲁国兵送子纠,迟到一步,酿成败局。鲁兵临境,齐国相拒。同年秋,齐鲁战于干时,鲁师败绩。后子纠被杀,召忽殉死,管仲请囚,桓公保住君位,齐国由此开始复兴。 
      春秋时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霸业的取得与桓公的开明和管仲的谋略是密不可分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杰”。
      早在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欲拜管仲为相时,管仲便提出:“建成大厦,决不能单凭一根木材;汇成大海也决不能仅靠几条涓涓细流。君欲成就大业必须任用五杰——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司行,负责外交;开荒建城、垦地蓄粮、增加人口,我不如宁戚,请任命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广阔的原野上使战车不乱、兵士不退,擂鼓指挥着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任命他为大司马,统帅三军;能够断案合理公道,不杀无辜者,不诬无罪者,我不如宾胥无,请任命他为大司理,负责司法刑律;敢于犯颜直谏,不避死亡、不图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他为大谏之臣主管监察谏议。想要富国强兵有这五位就足够了,想要成就霸王之业,还要有我管仲在这里。”桓公听从管仲建议,令五人各掌其事,并拜管仲为相,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领导集团决策英明,深得人民拥护。
      史书中王子城父和宾胥无的记载十分有限,因而除了从管仲的分析评价中对他们的性格特点窥得一斑外,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而隰朋与宁戚则于史有载,留下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出身于贵族世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而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周到细致,尤为擅长待人接物。管仲正是根据隰朋的这一特长,建议桓公任命他为“大行”,即外交大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职。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就必须担当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赢得周王朝的信赖并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
      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管子•戒》)。隰朋在齐国的外交方面还作了大量实际性的工作,贡献巨大,最令人称道的是平晋之乱。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会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帅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他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倍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齐国的实力与作用,巩固了其霸主地位。
      对隰朋最了解,因而对他的评价也最全面公允的莫过于管仲。据《管子•戒》篇记载,管仲病重,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替相职的最佳人选。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事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认为能根据变化的形势与百姓共荣辱,然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是隰朋啊。”
      “宁戚饭牛”的典故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的范例。宁戚本是卫国人,他聪慧好学、抱负远大。但当时卫国内乱外患连绵不断,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空有满腹才华却苦于无处施展的他听说齐桓公好贤纳士,便决定前去相投。他扮成行商,赶着牛车来到齐国,夜宿于齐都郭门之外。恰逢桓公外出途经郭门,正在车下喂牛的宁戚击牛角而歌。桓公十分惊奇,以为他是个人才,遂起用宁戚。后来根据管仲的建议,令宁戚掌管农业生产,当时,在“地泻卤”的齐国,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又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还总结出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思想。宁戚可谓年轻有为、事业有成者。在一次宴会上,鲍叔牙特意为宁戚祝酒道:“使宁戚勿忘饭牛车下也。”提醒他要谦逊,不能居功自傲。宁戚时时以此自警,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和廉明的作风,深受人民拥戴。
      对于东郭牙这个人,在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吕氏春秋•重言》中做东郭邮为东郭牙,就是那个能根据别人说话的口型手势并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而猜测出所言何事的人,他受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但也有认为《吕氏春秋》有误,东郭牙应就是鲍叔牙。分析其性格特征,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到齐国,捷足先登,继承了君位。后来,他又调兵遣将,周密部署,打败了护送纠回国的鲁国军队。并迫使鲁国杀了公子纠而将管仲囚送回齐国。可以说,鲍叔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物,他在齐桓公夺得君位的政治斗争中立下了赫赫首功。但鲍叔牙却拥功不恃,当桓公欲拜他为相时,他固辞不受,而极力推荐管仲,言:“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为管夷吾乎。”(《管子•小匡》)并从五个方面比较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劝桓公任管仲为相,以图大业。由此可见鲍叔牙的大公无私和有知人之明。管仲曾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
      而鲍叔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性情耿直,敢于犯言直谏。他能“识君臣之有善(与不善)者”,对桓公之治多所匡正。桓公在霸业有成后常露骄矜之色,觉得自己可比尧舜。一次,他对鲍叔牙说,想派人铸大钟,用以铭记自己的功德。鲍叔牙不赞同,他备言桓公之过,令桓公惭愧不已,说:“如果不是您及时批评,我迟早要犯大错误。”
      还有一次,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同饮。致酒酣之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呢?”鲍叔牙捧杯而起,道:“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不忘您的话,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
      两百多年后,孔子与学生讨论臣之最贤者时说:“齐有鲍叔,郑有子皮。”并进一步评价道:“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可见孔子对鲍叔牙评价之高。
      正是因为桓管之时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并知人善任,注意用其所长,使其各司其职,使一大批出色的人才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和发挥才华的岗位。终使齐国出现了君明臣贤、国强民富的兴盛局面,为开创赫赫首霸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桓公虽然登上君主高位,但前景并不容人乐观。襄公留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国语•齐语》中这样写道:“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维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裂,戎士待陈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真可谓齐桓公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了使齐国走出荆山棘海,桓公作出的第一个决定是任管仲为相。
      任用管仲,在当时既非一件小事,亦非一件易事,因为横亘在桓公面前的有三大障碍。其一,管仲虽为姬姓,然而家道中落,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他本人不过是一普通“四民”中的商贾。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时代,管仲低贱的出身框定了他的仕途。这是制度障碍。其二,桓公姜姓,管仲姬姓。从大处看,姬姜固属姻亲关系,然具体到桓管个体而言却无任何亲戚瓜葛。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任用异姓的管仲诚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传统心理障碍。其三,管仲作为纠的辅佐,是为桓公的政敌;又曾一箭射中桓公的带钩,差点要了他的命,是为桓公的仇敌。对身兼政敌加仇敌的管仲,非碎尸万段不足以解其恨,怎谈得上任为宰相呢?这是桓公恩仇障碍。
      然而管仲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其一,管仲有才,而且是匡世大才。当时鲁国的大谋士施伯这样评价管仲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州、匡》)。其二,齐桓公欲作中兴之主,称霸诸侯,非用管仲其才不可。对此,施伯看得很清楚:“管仲天下之大圣也,……”返齐、天下皆乡之”(《大匡》)。鲍叔说得更明白: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齐世家》)。其三,鲍叔牙的力荐。鲍叔牙既是桓公的心腹重臣,又是管仲的知己好友,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人从中斡旋,事情往往会发生戏剧性变化。其四,桓公其人,性急,且有远虑。这种性格对改变管仲的命运也是有利因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变了桓公诛杀管仲的初衷,坚定了他委之以重任的决心。于是囚管仲于鲁,释管仲于堂阜,斋祓三浴,桓公亲迎之郊,厚礼相待,任为宰相。旋即又赋三权,即贵为大夫,富有三归,亲如仲父。齐桓公在任用管仲一事上所表现出来的豁达大度与知人善任。
      无独有偶,堪与桓公弃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媲美的另一件事是,拔宁戚于喂牛之中。宁戚,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但不为卫国所用。他听说齐桓公有宏图大略,招贤纳士,重用人才,便决定到齐国一展雄才。宁戚便以商人车夫的身份来到齐国,夜宿齐城东门外。恰值桓公夜出会客,宁戚一只手给牛拌草,一只手拍打着牛角唱道:“南山粲,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短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康浪之水何时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单衣裁至骭,清早饭牛薄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粗布衣兮组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将与尔适齐国。”桓公奇之,载与俱归,任为大司田。管仲死后,宁戚当了相国。
      桓公还任用了鲍叔牙、隰朋、王子城父、高傒、陈敬仲等人,从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这是他成就霸业的重要保证。

      齐桓公在以管仲为基干的集团辅佐下,厉行改革,富国强兵。高张“尊王攘夷”的大旗,完成了称霸大业。
      “尊王”在当时是一个很有用的政治口号。其短期目标是统二于周室,周王无力,霸主受王命代行。而远程目标则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因而这个口号既具有稳定当前局势的重要 现实意义,又具有启示社会前进的长远意义。尊王室一方面表现在利用盟会的形式,使诸侯间不得无故侵扰与自相残杀。如葵丘之盟,誓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二方面表现为当周天子遇到外患时,桓公集合诸侯军,拱卫王室。如:首止之会、洮之会与咸之会,左传称曰“谋宁周”(僖公五年),“谋王室”(僖公八年、十三年)。并且还亲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48年,襄王弟带勾结戎、翟合谋伐周,齐桓公派管仲率兵平定了这次骚乱,从而巩固子周室政权。三方面表现为桓公的征伐总是在周王的旗帜下进行的。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诸侯之师侵蔡伐楚,当楚成王问及被伐原因时,管仲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返,是以来问吖《齐太公世家》)。管仲的一席话恰好说明桓公修复太公之政,以夹辅周室,推尊周天子的抱负。双方虽未兵戎相见,然而楚国却认了错,并答应入贡于周,承认周天子名义,此可谓尊王。关于齐桓公称霸与尊王间的关系,《战国策•韩策》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昔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诸侯之尊桓公也,犹共尊襄王也。”
      攘夷是华夏(后来称汉、再后来称中华)族内部凝聚加强的初步表现。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亲也” (《左闵元年》)。华夷之辨乃当时华夏族的一种心态。那时,生活在四周地区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王室,进犯中原。桓公除大力维护王室外,对遭到戎狄侵略的其他诸侯,亦以继亡存绝的仁爱精神,鼎力救援。如: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救之。燕庄公送齐桓公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齐地与燕。并要求燕庄公修复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后来狄人伐邢灭卫,桓公皆救之,并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 (《霸形》),致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左闵二年》)。这种内诸夏外夷狄的态度,继绝存亡的仁爱精神以及躬身履行的伟大实践,保卫了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增强了华夏族的凝聚力,其意义是很大的。
      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与实践过程中,桓公一次次地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各诸侯国,假主命以号令中原。这是桓公霸业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榖粱传》载,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庄公二十七年》)。所谓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和平盟会。兵车之会是指帅兵车聚卒伍,以军事促成外交的盟会。《国语•齐语》的记载则为;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语:“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三”、“六”乃泛指,并不是实数。实际上,,桓公会盟诸侯大小共16次,即《榖粱传》所载的15次外,还有齐楚召陵之盟。其间的葵丘之盟,周天子派宰孔前来赐胙,使桓公的霸业达到高潮。至此,桓公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与世长辞,惨淡经营了43年的霸业至此宣告结束。小白的死,死于三个他自己重用的小人和一群夺储的儿子,英雄,谢幕时不一定精彩。

      管仲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说完,管仲就想告退。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按照春秋的礼法,象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开的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从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又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攘夷是华夏(后来称汉、再后来称中华)族内部凝聚加强的初步表现。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亲也” (《左闵元年》)。华夷之辨乃当时华夏族的一种心态。那时,生活在四周地区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王室,进犯中原。桓公除大力维护王室外,对遭到戎狄侵略的其他诸侯,亦以继亡存绝的仁爱精神,鼎力救援。如:公元前663年,山戎伐燕,桓公救之。燕庄公送齐桓公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理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齐地与燕。并要求燕庄公修复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后来狄人伐邢灭卫,桓公皆救之,并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 (《霸形》),致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左闵二年》)。这种内诸夏外夷狄的态度,继绝存亡的仁爱精神以及躬身履行的伟大实践,保卫了中原地区发达的文化,增强了华夏族的凝聚力,其意义是很大的。
      在“尊王攘夷”的号召与实践过程中,桓公一次次地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各诸侯国,假主命以号令中原。这是桓公霸业的具体表现形式。据《榖粱传》载,齐桓公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庄公二十七年》)。所谓衣裳之会,是指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和平盟会。兵车之会是指帅兵车聚卒伍,以军事促成外交的盟会。《国语•齐语》的记载则为; “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语:“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三”、“六”乃泛指,并不是实数。实际上,,桓公会盟诸侯大小共16次,即《榖粱传》所载的15次外,还有齐楚召陵之盟。其间的葵丘之盟,周天子派宰孔前来赐胙,使桓公的霸业达到高潮。至此,桓公成了名符其实的春秋第一霸主。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与世长辞,惨淡经营了43年的霸业至此宣告结束。小白的死,死于三个他自己重用的小人和一群夺储的儿子,英雄,谢幕时不一定精彩。

      管仲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说完,管仲就想告退。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按照春秋的礼法,象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开的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从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又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说完,管仲就想告退。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按照春秋的礼法,象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开的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从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又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
      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君的女儿,卫国离齐国太远,所以鲍叔牙就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莒国去躲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去的地方虽然一南一西,打算却都是一个,都是静观事态的发展,伺机而动。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即位后废除了他原来享有的特殊权利而恼怒,勾结大夫闯入宫中,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有余,齐国贵族又杀死公孙无知,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齐国在公孙无知死后,商议拥立新君的各派势力中,正卿高溪势力最大,他和公子小白自幼相好。高溪又同另一个大夫国氏勾结,暗中派人急去莒国请公子小白回国继位。公子小白接信后又和鲍叔牙仔细分析国内形势,然后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也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哨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鲍叔牙诚恳地对齐桓公说:臣是个平庸之辈,现在国君施惠于我,使我如此享受厚育,那是国君的恩赐。若把齐国治理富强,我的能力不行,还得请管仲。齐桓公惊讶地反问道:“你不知道他是我的仇人吗?鲍叔牙回答道:“客观地说,管仲,天下奇才。他英明盖世,才能超众。”齐桓公又问鲍叔牙:“管仲与你比较又如何?”鲍叔牙沉静地指出:“管仲有五点比我强。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订礼仪,风化天下;整治军队,勇敢善战。”鲍叔牙进一步谏请齐桓公释掉旧怨,化仇为友,并指出当时管仲射国君,是因为公子纠命令他干的,现在如果赦免其罪而委以重任,他一定会象忠于公子纠一样为齐国效忠。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在乾时会战,结果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此后,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现在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齐桓公听后又问:“我现在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将来见机行事吧!”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说完,管仲就想告退。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后来,齐桓公又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怎样才能得民心呢?”齐桓公接着问。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后国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讲安定的国家常富,混乱的国家常贫,就是这个道理。”这时齐桓公又问:“百姓已经富足安乐,兵甲不足又该怎么办呢?”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战斗力要强,士气必须旺盛。士气旺盛,这样的军队还怕训练不好吗?”齐桓公又问:“士兵训练好了,如果财力不足,又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以此增加财源。发展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从中收税。这样财力自然就增多了。军队的开支难道不就可以解决吗?”经过这番讨论,齐桓公心情兴奋,就问管仲:“兵强、民足、国富,就可以争霸天下了吧?”但管仲严肃地回答说:“不要急,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轻举妄动。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百姓休养生息,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不然很难实现称霸目的。”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为表示对管仲的尊崇,称管仲为仲父。管仲为齐相后,根据当时形势,对齐国进行了了一系列改革。由于管仲推行改革,齐国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借报收纳公子纠之仇,出兵伐鲁。当时鲁国刚被齐国打败不久,元气尚未恢复,齐兵压境,举国上下一片恐慌。恰巧鲁国曹刿出来为鲁庄公出谋献计,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把齐国打败。鲁国胜利后又去侵犯宋国、齐国为了报复长勺之败,又勾结宋国来攻打鲁国。由于鲁庄公采纳大夫公子偃的建议,在秉丘(今山东巨野西南)打败宋军。宋军一败,齐军自然也就撤走。次年,宋国为了昭雪秉丘之耻,又兴兵攻鲁,鲁庄公发兵抵抗,趁宋兵还没站住阵脚就发动猛攻,结果宋国被打得惨败。宋国连.吃败仗,国内又发生内乱。大夫南宫长万杀了新立的郑闵公,不久宋贵族又杀了南宫父子。宋国的内乱,鲁国的战败,使他们的力量大为削弱。谭国(今山东济南东)是齐国西邻的小国。齐桓公出奔时曾经过这里,当时谭国君对齐桓公很不礼貌,齐桓公继位,谭国也没派遣使臣祝贺。按照春秋的礼法,象谭国这样失礼,遭到谴责是自然的。齐桓公对此极为不满,因此管仲建议出兵问罪。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怎能经受齐国大兵的进攻。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这次会盟很隆重,会场布置庄严。修筑高坛,两边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齐桓公和管仲正坐坛上。,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会盟规定,只许鲁君一人登坛,其余随员在坛下等候。当鲁庄公与卫士曹沫来到会场,将要升阶入坛时,会盟宾相告诉他,不准曹沫升坛。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剑紧跟鲁庄公身后,对宾相瞪大圆眼,怒目而视,眼角几乎都要瞪裂了,吓得宾相后退几步,鲁庄公与曹沫就顺阶入坛。鲁庄公与齐桓公经过谈判,然后准备歃血为盟,正在这时,曹沫突然拔剑而起,左手抓住齐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剑直逼齐桓公。顿时齐桓公左右被吓的目瞪口呆。此时管仲沉着勇敢,急忙插进齐桓公与曹沫中间,用身体保护住齐桓公,然后问“将军要干什么?”曹沫正然道:“齐强鲁弱,大国侵略鲁国,欺人太甚。现在鲁国城破墙毁,几乎快要压到齐国。请考虑怎么办?”齐桓公见形势不妙,马上答应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诺约草成,曹沫收剑徐步回位,平息如初,谈笑如故。会盟结束,鲁国君臣胜利回国。齐桓公君臣却愤愤不乐,许多人都想毁约,齐桓公也有这种想法。管仲不同意毁约,劝说齐桓公:“毁约不行,贪图眼前小利,求得一时痛快,后果是失信于诸侯,失信于天下。权衡利害,不如守约,归还占领的鲁国国土为好。”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不久宋国叛齐,次年齐桓公邀请陈、曹出兵伐宋,又向周王室请求派兵伐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带领王师,与三国军队共同伐宋,结果宋国屈服了。这时,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齐桓公六年:(前680年)在鄄(今山东鄄城)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又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这次会盟开的很成功,取得圆满成果。从此齐桓公已成为公认的霸主。
      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机统兵万骑,攻打燕国,企图阻止燕国通齐,燕庄公抵挡不住,告急于齐桓公。齐桓公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南方楚国,本来不想支援燕国。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山戎闻齐师大队人马将至,掳掠大量财物解围而去。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北出蓟门关追击,杀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齐军一鼓作气,兵围孤竹国,孤竹国派人诈降齐军,献上山戎首领首级,谎称孤竹国国君已弃国逃往沙漠。齐桓公以降将为前部,率军追赶。孤竹国降将将齐军诱入荒漠,自己则乘人不备逃之夭夭。此时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见茫茫一片平沙,狂风卷地,寒气逼人,齐军前后队失去了联系。齐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计。管仲沉吟片刻,遂让随行兵士敲锣打鼓,使各队闻声来集,屯扎一处,挨至天明。谁知,天虽已亮,沙漠中却炎热异常,又无饮水,一望无际的沙漠难辨方向,全军将士焦急万分。管仲见状,忙向齐桓公建议道:“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放行,或许可以寻见出路。”齐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孤竹国国君见齐燕大军被诱入沙漠,便举兵攻进无棣城,赶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随着回城。管仲见此情形,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命令将士数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举火为应。然后,又分三路攻打无棣城的东南西三门,只留下北门让敌军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队兵马埋伏在北门之外。当天夜里、忽见城中四五处火起,齐军内应砍开城门,放大军兵马入城。孤竹国国君见势不妙,率众夺路而逃,直奔北门。谁知一行人刚刚冲出北门;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国的君臣等数人。两军厮杀,孤竹国国君死于乱军之中。齐桓公灭了令支、孤竹,辟地500里,悉数赔给了燕庄公。诸侯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在救燕时,鲁国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实际鲁国按兵未动。对此齐桓公很气愤,想出兵惩罚鲁国。管仲不同意这样做,他劝说齐桓公:“鲁国是齐国的近邻,不能为了一点小事就出兵,影响不好。为了齐国的声誉,我们可主动改善两国关系。这次征燕胜利,得到一些中原没有的战利品,不如送给鲁国一些,陈列在周公庙里。”齐桓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赞成了这个意见。这样做对鲁国上下震动很大,其他各国反映也很好。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气焰嚣张。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自晋献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郑开始,一直在准备北上。晋献公十八年(前659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于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现在,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又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

      故事以春秋齐国争霸故事为背景,借了春秋时期的某些人和事,拼凑而成的对青铜末年的追忆。熟知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很多是张冠李戴的。全文以不同人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铺陈渲染出一幅春秋画卷。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善良、美丽、聪慧的姜悠,诚挚、勇猛的田烈,想做君子却野心勃勃的公孙阏,侠肝义胆的成岱,以及心狠手辣的熊贞、残暴凶残的姜舍、优柔寡断的姜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与义,爱与恨,恩与仇

      青铜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败,群雄逐鹿。

      齐公主姜悠就生在这个被野心、侠义、仁孝充斥的时代。因为父亲与外祖父争做霸主,她被楚巫诬蔑,断言她将克死父、兄、夫、子,从而遭到母亲熊贞的嫌弃。多亏了义士姬悠舍命相救,才活了下来。姜悠在父、兄的关爱下长大,心地单纯,聪慧却不谙世事。父亲的心愿是去岱宗封禅,带姜悠去看世间最美的日出,这成了幼小姜悠一生的心愿。

      五岁时,父亲被刺杀,长兄姜昭隐瞒了死亡的含义,姜悠只以为父亲成了天上的星星,继续守护着她。姜昭迎娶的女人中,卫姬与姜悠投缘,悉心照顾她。姜悠盼着姜昭有资格去岱宗封禅,那样就可以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十岁时,姜昭也遇刺身亡,姜悠从郕夫人那里得知命硬的说法,认定是自己害死了父兄。她不愿再连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田烈,毅然游历四方,却斩不断对故国的思念,回到齐国。

      新的齐侯是姜悠的二哥姜潘,阴沉、抑郁,他没有父亲的威武,没有兄长的贤明,却期望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不让姜昭的遗腹子威胁君权,姜潘设计让姬开方出面害卫姬流产,卫姬悲痛中成了疯子。姬开方是母亲熊贞的男宠,姜悠用姜昭的剑追杀姬开方,她第一次意识到她除了有父亲的豪情,也有母亲的狠绝、残忍。

      急于求成的姜潘被老谋深算的重耳利用,重耳成了霸主。姜潘希望妹妹姜悠仰视父兄一样依赖他,姜悠劝他霸业不是一天得成。姜潘心中恼怒,在朝堂上拉拢田烈遭到拒绝,假意允诺将姜悠嫁给田烈,让其出征讨伐纪国,其实暗中重金求得杀手行刺田烈。

      纪国的公孙阏和成岱是孪生兄弟,从小分开,公孙阏留在纪国,成了名动一时的公子子都,成岱隐居岱宗习武,做了一名侠士。因为拒绝熊贞的赐婚,公孙阏的母亲郕夫人被熊贞下毒,心善的郕夫人最终没有加害姜悠。

      游历途中去岱宗凭吊父兄的姜悠偶然认识成岱,两个人隐瞒自己身份,用字子衿、子渊相称,渐渐成为好友。成岱告诉姜悠,岱宗最美的是日出,可姜悠只看日落,她心底,觉得父兄那样的大英雄才配看日出。

      成岱为了公孙阏的前途,要去刺杀攻打纪国的田烈,托公孙阏与姜悠辞别。夜色中,姜悠与公孙阏谈论什么是义,姜悠为了让田烈对自己死心,也为了帮侠义的成岱生个儿子,与公孙阏发生了关系。在日出前,姜悠离去,子衿在公孙阏心里成了一个谜。

      公孙阏去了齐国,被姜潘封为纪侯,与怀孕后的姜悠成婚,公孙阏喜欢的是偶然遇到过的子衿,却不知道子衿就是姜悠。姜悠以为孩子的父亲是已经死去的子渊——成岱。

      田烈从纪国返回,姜悠骗他,说自己爱的是公孙阏,有了公孙阏的骨肉,君子田烈黯然离去,承诺一世守护姜悠。姜悠得知燕姬爱慕田烈,让燕姬追随田烈征战。

      齐国此时分为三股势力,国君姜潘和郑颖,姜悠的三哥公子舍,手握兵权的田烈。

      新婚夜公孙阏向姜悠寻求政治庇护,姜悠拒绝与他成为真正的夫妻。两个人争论起来,公孙阏指责齐国有杀母灭国之仇,指责姜悠克死父兄。姜悠失控嚎叫,燕姬找来田烈安慰,让公孙阏意识到烈与悠的感情至深。

      新婚次日,姜悠求母亲放过公孙阏,不要再添杀戮。母亲却希望公孙阏死掉,完结姜悠克夫的命运,再嫁,才能幸福的活下去。姜悠拒绝了母亲的提议,她要将腹中的孩子送给疯了的嫂嫂卫姬,然后独自过活。

      公子舍故意散播流言,让纪国人仇视姜悠,出手行刺,田烈屠杀了前来参加婚礼的纪国人,姜舍趁机杀死相国郑颖,姜悠无意间在屠杀中救下了毁容失忆的成岱。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姜悠再次失控,她从来被蒙住眼,不知道父兄死亡时的惨状。她指责田烈的残暴,却更担心田烈也死在杀伐中。

      姜悠在离宫生下儿子,交给卫姬抚育,为了避开田烈,随公孙阏去了纪国。

      纪国在经历战乱之后,满目疮痍,姜悠用善良与智慧化解了纪人的仇恨,赢得纪人的爱戴。她写信从齐国请来各行业的能人,帮助纪人恢复生产,发展农耕、桑蚕。公孙阏力排众议,革新变法,摆脱齐国傀儡的形象,成为纪人拥护的国君。在共同的生活中,两个人渐渐有了感情。然而公孙阏介怀姜悠对田烈的深情,而他身边其他的女人又成为姜悠的困扰。

      楚媛私怨,仇视田烈、姜悠,她被熊贞、姜潘派来监视公孙阏夫妇,却不自觉爱上公孙阏。姜悠一直认为她是公孙阏的情人,又认定楚人诡计多端,误会楚媛勾结莒人作乱。熊贞要楚媛毒杀公孙阏,带姜悠回齐国,楚媛服毒自尽,临死前倾诉了对公孙阏的情感,也挑明,公孙阏与姜悠相互已有爱慕之心。

      熊贞病重,姜悠与公孙阏启程回齐国,路遇洪水,公孙阏不顾一切救了姜悠,两个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夫妻。姜悠诉说在岱宗遇到成岱的事,公孙阏睡去,错过相认的机会。

      熊贞一心要在死之前,杀掉公孙阏,而传来的与晋国交战的消息,令姜悠担心远方的田烈和成岱。悠的儿子诉说他们不在时,田烈和成岱来探望,孩子下意识的喜欢对他亲近的人。而公孙阏面对亲子,却以为是仇人的儿子,眼里的敌意令孩子排斥。公孙阏再次追问姜悠,儿子的父亲是不是田烈,惹的姜悠反感。姜悠领着儿子去给征战的人祈福,告诉他,不要嫉恨公孙阏。因为公孙阏不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在晋国打仗。公孙阏认定说的是田烈,与姜悠的关系陷入低谷。熊贞在水中下毒,公孙阏因为有楚媛的提醒而避祸,却心狠的看着悠的儿子误食毒药。

      齐侯姜潘与公子姜舍的争权弄得齐国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姜悠寄希望于幼弟姜小午,将他赶出齐国,托田烈照顾。让姜小午按照父亲的足迹周游列国,增长见识,经受磨砺,以便将来重振齐国。

      姜潘薨逝,姜舍继位,荒淫无度,将纪国封给宠臣,姜悠和公孙阏带着孩子、卫姬逃离齐国,一路被姜舍追杀,幸好田烈、成岱赶来相救。卫姬死去,孩子渐渐毒发,姜悠让孩子与成岱相认。公孙阏后悔害死了亲子,内疚自责,独自离去。

      姜舍被国人杀死,公孙阏和姜小午成为齐侯的继任人选。

      公孙阏抢先一步成为齐侯,又急着去岱宗封禅。

      姜悠、姜小午不想齐国再起内乱,劝田烈放弃攻打公孙阏。而此刻,成岱恢复记忆,带着孩子的尸身,单独去岱顶见公孙阏。

      公孙阏将儿子的尸体埋在与姜悠初遇的柏树下,羞愧的隐居山林。

      田烈拥兵保姜小午继位,姜悠请出管、鲍后人辅佐姜小午,自己却要远离齐国。她对命理之说,仍旧深信不疑,认为齐国的灾难虽然与国君昏庸有关,可也与她是灾星有关。

      姜舍临死之前将姜悠并非命硬克父克兄克夫克子的事,镌刻在青铜盘墙上,留在姜悠寝宫。姜小午找到了青铜盘,可姜悠、田烈已经离去。原来,成岱说出姜悠是怕克田烈,才不下嫁,田烈已去寻找姜悠。

      岱宗顶,属于万民,而不独属于大英雄的日出,迎来了田烈与姜悠。
      故事以春秋齐国争霸故事为背景,借了春秋时期的某些人和事,拼凑而成的对青铜末年的追忆。熟知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很多是张冠李戴的。全文以不同人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铺陈渲染出一幅春秋画卷。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善良、美丽、聪慧的姜悠,诚挚、勇猛的田烈,想做君子却野心勃勃的公孙阏,侠肝义胆的成岱,以及心狠手辣的熊贞、残暴凶残的姜舍、优柔寡断的姜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与义,爱与恨,恩与仇

      青铜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败,群雄逐鹿。

      齐公主姜悠就生在这个被野心、侠义、仁孝充斥的时代。因为父亲与外祖父争做霸主,她被楚巫诬蔑,断言她将克死父、兄、夫、子,从而遭到母亲熊贞的嫌弃。多亏了义士姬悠舍命相救,才活了下来。姜悠在父、兄的关爱下长大,心地单纯,聪慧却不谙世事。父亲的心愿是去岱宗封禅,带姜悠去看世间最美的日出,这成了幼小姜悠一生的心愿。

      五岁时,父亲被刺杀,长兄姜昭隐瞒了死亡的含义,姜悠只以为父亲成了天上的星星,继续守护着她。姜昭迎娶的女人中,卫姬与姜悠投缘,悉心照顾她。姜悠盼着姜昭有资格去岱宗封禅,那样就可以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十岁时,姜昭也遇刺身亡,姜悠从郕夫人那里得知命硬的说法,认定是自己害死了父兄。她不愿再连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田烈,毅然游历四方,却斩不断对故国的思念,回到齐国。

      新的齐侯是姜悠的二哥姜潘,阴沉、抑郁,他没有父亲的威武,没有兄长的贤明,却期望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不让姜昭的遗腹子威胁君权,姜潘设计让姬开方出面害卫姬流产,卫姬悲痛中成了疯子。姬开方是母亲熊贞的男宠,姜悠用姜昭的剑追杀姬开方,她第一次意识到她除了有父亲的豪情,也有母亲的狠绝、残忍。

      急于求成的姜潘被老谋深算的重耳利用,重耳成了霸主。姜潘希望妹妹姜悠仰视父兄一样依赖他,姜悠劝他霸业不是一天得成。姜潘心中恼怒,在朝堂上拉拢田烈遭到拒绝,假意允诺将姜悠嫁给田烈,让其出征讨伐纪国,其实暗中重金求得杀手行刺田烈。

      纪国的公孙阏和成岱是孪生兄弟,从小分开,公孙阏留在纪国,成了名动一时的公子子都,成岱隐居岱宗习武,做了一名侠士。因为拒绝熊贞的赐婚,公孙阏的母亲郕夫人被熊贞下毒,心善的郕夫人最终没有加害姜悠。

      游历途中去岱宗凭吊父兄的姜悠偶然认识成岱,两个人隐瞒自己身份,用字子衿、子渊相称,渐渐成为好友。成岱告诉姜悠,岱宗最美的是日出,可姜悠只看日落,她心底,觉得父兄那样的大英雄才配看日出。

      成岱为了公孙阏的前途,要去刺杀攻打纪国的田烈,托公孙阏与姜悠辞别。夜色中,姜悠与公孙阏谈论什么是义,姜悠为了让田烈对自己死心,也为了帮侠义的成岱生个儿子,与公孙阏发生了关系。在日出前,姜悠离去,子衿在公孙阏心里成了一个谜。

      公孙阏去了齐国,被姜潘封为纪侯,与怀孕后的姜悠成婚,公孙阏喜欢的是偶然遇到过的子衿,却不知道子衿就是姜悠。姜悠以为孩子的父亲是已经死去的子渊——成岱。

      田烈从纪国返回,姜悠骗他,说自己爱的是公孙阏,有了公孙阏的骨肉,君子田烈黯然离去,承诺一世守护姜悠。姜悠得知燕姬爱慕田烈,让燕姬追随田烈征战。

      齐国此时分为三股势力,国君姜潘和郑颖,姜悠的三哥公子舍,手握兵权的田烈。

      新婚夜公孙阏向姜悠寻求政治庇护,姜悠拒绝与他成为真正的夫妻。两个人争论起来,公孙阏指责齐国有杀母灭国之仇,指责姜悠克死父兄。姜悠失控嚎叫,燕姬找来田烈安慰,让公孙阏意识到烈与悠的感情至深。

      新婚次日,姜悠求母亲放过公孙阏,不要再添杀戮。母亲却希望公孙阏死掉,完结姜悠克夫的命运,再嫁,才能幸福的活下去。姜悠拒绝了母亲的提议,她要将腹中的孩子送给疯了的嫂嫂卫姬,然后独自过活。

      公子舍故意散播流言,让纪国人仇视姜悠,出手行刺,田烈屠杀了前来参加婚礼的纪国人,姜舍趁机杀死相国郑颖,姜悠无意间在屠杀中救下了毁容失忆的成岱。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姜悠再次失控,她从来被蒙住眼,不知道父兄死亡时的惨状。她指责田烈的残暴,却更担心田烈也死在杀伐中。

      姜悠在离宫生下儿子,交给卫姬抚育,为了避开田烈,随公孙阏去了纪国。

      纪国在经历战乱之后,满目疮痍,姜悠用善良与智慧化解了纪人的仇恨,赢得纪人的爱戴。她写信从齐国请来各行业的能人,帮助纪人恢复生产,发展农耕、桑蚕。公孙阏力排众议,革新变法,摆脱齐国傀儡的形象,成为纪人拥护的国君。在共同的生活中,两个人渐渐有了感情。然而公孙阏介怀姜悠对田烈的深情,而他身边其他的女人又成为姜悠的困扰。

      楚媛私怨,仇视田烈、姜悠,她被熊贞、姜潘派来监视公孙阏夫妇,却不自觉爱上公孙阏。姜悠一直认为她是公孙阏的情人,又认定楚人诡计多端,误会楚媛勾结莒人作乱。熊贞要楚媛毒杀公孙阏,带姜悠回齐国,楚媛服毒自尽,临死前倾诉了对公孙阏的情感,也挑明,公孙阏与姜悠相互已有爱慕之心。

      熊贞病重,姜悠与公孙阏启程回齐国,路遇洪水,公孙阏不顾一切救了姜悠,两个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夫妻。姜悠诉说在岱宗遇到成岱的事,公孙阏睡去,错过相认的机会。

      熊贞一心要在死之前,杀掉公孙阏,而传来的与晋国交战的消息,令姜悠担心远方的田烈和成岱。悠的儿子诉说他们不在时,田烈和成岱来探望,孩子下意识的喜欢对他亲近的人。而公孙阏面对亲子,却以为是仇人的儿子,眼里的敌意令孩子排斥。公孙阏再次追问姜悠,儿子的父亲是不是田烈,惹的姜悠反感。姜悠领着儿子去给征战的人祈福,告诉他,不要嫉恨公孙阏。因为公孙阏不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在晋国打仗。公孙阏认定说的是田烈,与姜悠的关系陷入低谷。熊贞在水中下毒,公孙阏因为有楚媛的提醒而避祸,却心狠的看着悠的儿子误食毒药。

      齐侯姜潘与公子姜舍的争权弄得齐国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姜悠寄希望于幼弟姜小午,将他赶出齐国,托田烈照顾。让姜小午按照父亲的足迹周游列国,增长见识,经受磨砺,以便将来重振齐国。

      姜潘薨逝,姜舍继位,荒淫无度,将纪国封给宠臣,姜悠和公孙阏带着孩子、卫姬逃离齐国,一路被姜舍追杀,幸好田烈、成岱赶来相救。卫姬死去,孩子渐渐毒发,姜悠让孩子与成岱相认。公孙阏后悔害死了亲子,内疚自责,独自离去。

      姜舍被国人杀死,公孙阏和姜小午成为齐侯的继任人选。

      公孙阏抢先一步成为齐侯,又急着去岱宗封禅。

      姜悠、姜小午不想齐国再起内乱,劝田烈放弃攻打公孙阏。而此刻,成岱恢复记忆,带着孩子的尸身,单独去岱顶见公孙阏。

      公孙阏将儿子的尸体埋在与姜悠初遇的柏树下,羞愧的隐居山林。

      田烈拥兵保姜小午继位,姜悠请出管、鲍后人辅佐姜小午,自己却要远离齐国。她对命理之说,仍旧深信不疑,认为齐国的灾难虽然与国君昏庸有关,可也与她是灾星有关。

      姜舍临死之前将姜悠并非命硬克父克兄克夫克子的事,镌刻在青铜盘墙上,留在姜悠寝宫。姜小午找到了青铜盘,可姜悠、田烈已经离去。原来,成岱说出姜悠是怕克田烈,才不下嫁,田烈已去寻找姜悠。

      岱宗顶,属于万民,而不独属于大英雄的日出,迎来了田烈与姜悠。
      故事以春秋齐国争霸故事为背景,借了春秋时期的某些人和事,拼凑而成的对青铜末年的追忆。熟知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很多是张冠李戴的。全文以不同人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铺陈渲染出一幅春秋画卷。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善良、美丽、聪慧的姜悠,诚挚、勇猛的田烈,想做君子却野心勃勃的公孙阏,侠肝义胆的成岱,以及心狠手辣的熊贞、残暴凶残的姜舍、优柔寡断的姜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与义,爱与恨,恩与仇

      青铜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败,群雄逐鹿。

      齐公主姜悠就生在这个被野心、侠义、仁孝充斥的时代。因为父亲与外祖父争做霸主,她被楚巫诬蔑,断言她将克死父、兄、夫、子,从而遭到母亲熊贞的嫌弃。多亏了义士姬悠舍命相救,才活了下来。姜悠在父、兄的关爱下长大,心地单纯,聪慧却不谙世事。父亲的心愿是去岱宗封禅,带姜悠去看世间最美的日出,这成了幼小姜悠一生的心愿。

      五岁时,父亲被刺杀,长兄姜昭隐瞒了死亡的含义,姜悠只以为父亲成了天上的星星,继续守护着她。姜昭迎娶的女人中,卫姬与姜悠投缘,悉心照顾她。姜悠盼着姜昭有资格去岱宗封禅,那样就可以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十岁时,姜昭也遇刺身亡,姜悠从郕夫人那里得知命硬的说法,认定是自己害死了父兄。她不愿再连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田烈,毅然游历四方,却斩不断对故国的思念,回到齐国。

      新的齐侯是姜悠的二哥姜潘,阴沉、抑郁,他没有父亲的威武,没有兄长的贤明,却期望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不让姜昭的遗腹子威胁君权,姜潘设计让姬开方出面害卫姬流产,卫姬悲痛中成了疯子。姬开方是母亲熊贞的男宠,姜悠用姜昭的剑追杀姬开方,她第一次意识到她除了有父亲的豪情,也有母亲的狠绝、残忍。

      急于求成的姜潘被老谋深算的重耳利用,重耳成了霸主。姜潘希望妹妹姜悠仰视父兄一样依赖他,姜悠劝他霸业不是一天得成。姜潘心中恼怒,在朝堂上拉拢田烈遭到拒绝,假意允诺将姜悠嫁给田烈,让其出征讨伐纪国,其实暗中重金求得杀手行刺田烈。

      纪国的公孙阏和成岱是孪生兄弟,从小分开,公孙阏留在纪国,成了名动一时的公子子都,成岱隐居岱宗习武,做了一名侠士。因为拒绝熊贞的赐婚,公孙阏的母亲郕夫人被熊贞下毒,心善的郕夫人最终没有加害姜悠。

      游历途中去岱宗凭吊父兄的姜悠偶然认识成岱,两个人隐瞒自己身份,用字子衿、子渊相称,渐渐成为好友。成岱告诉姜悠,岱宗最美的是日出,可姜悠只看日落,她心底,觉得父兄那样的大英雄才配看日出。

      成岱为了公孙阏的前途,要去刺杀攻打纪国的田烈,托公孙阏与姜悠辞别。夜色中,姜悠与公孙阏谈论什么是义,姜悠为了让田烈对自己死心,也为了帮侠义的成岱生个儿子,与公孙阏发生了关系。在日出前,姜悠离去,子衿在公孙阏心里成了一个谜。

      公孙阏去了齐国,被姜潘封为纪侯,与怀孕后的姜悠成婚,公孙阏喜欢的是偶然遇到过的子衿,却不知道子衿就是姜悠。姜悠以为孩子的父亲是已经死去的子渊——成岱。

      田烈从纪国返回,姜悠骗他,说自己爱的是公孙阏,有了公孙阏的骨肉,君子田烈黯然离去,承诺一世守护姜悠。姜悠得知燕姬爱慕田烈,让燕姬追随田烈征战。

      齐国此时分为三股势力,国君姜潘和郑颖,姜悠的三哥公子舍,手握兵权的田烈。

      新婚夜公孙阏向姜悠寻求政治庇护,姜悠拒绝与他成为真正的夫妻。两个人争论起来,公孙阏指责齐国有杀母灭国之仇,指责姜悠克死父兄。姜悠失控嚎叫,燕姬找来田烈安慰,让公孙阏意识到烈与悠的感情至深。

      新婚次日,姜悠求母亲放过公孙阏,不要再添杀戮。母亲却希望公孙阏死掉,完结姜悠克夫的命运,再嫁,才能幸福的活下去。姜悠拒绝了母亲的提议,她要将腹中的孩子送给疯了的嫂嫂卫姬,然后独自过活。

      公子舍故意散播流言,让纪国人仇视姜悠,出手行刺,田烈屠杀了前来参加婚礼的纪国人,姜舍趁机杀死相国郑颖,姜悠无意间在屠杀中救下了毁容失忆的成岱。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姜悠再次失控,她从来被蒙住眼,不知道父兄死亡时的惨状。她指责田烈的残暴,却更担心田烈也死在杀伐中。

      姜悠在离宫生下儿子,交给卫姬抚育,为了避开田烈,随公孙阏去了纪国。

      纪国在经历战乱之后,满目疮痍,姜悠用善良与智慧化解了纪人的仇恨,赢得纪人的爱戴。她写信从齐国请来各行业的能人,帮助纪人恢复生产,发展农耕、桑蚕。公孙阏力排众议,革新变法,摆脱齐国傀儡的形象,成为纪人拥护的国君。在共同的生活中,两个人渐渐有了感情。然而公孙阏介怀姜悠对田烈的深情,而他身边其他的女人又成为姜悠的困扰。

      楚媛私怨,仇视田烈、姜悠,她被熊贞、姜潘派来监视公孙阏夫妇,却不自觉爱上公孙阏。姜悠一直认为她是公孙阏的情人,又认定楚人诡计多端,误会楚媛勾结莒人作乱。熊贞要楚媛毒杀公孙阏,带姜悠回齐国,楚媛服毒自尽,临死前倾诉了对公孙阏的情感,也挑明,公孙阏与姜悠相互已有爱慕之心。

      熊贞病重,姜悠与公孙阏启程回齐国,路遇洪水,公孙阏不顾一切救了姜悠,两个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夫妻。姜悠诉说在岱宗遇到成岱的事,公孙阏睡去,错过相认的机会。

      熊贞一心要在死之前,杀掉公孙阏,而传来的与晋国交战的消息,令姜悠担心远方的田烈和成岱。悠的儿子诉说他们不在时,田烈和成岱来探望,孩子下意识的喜欢对他亲近的人。而公孙阏面对亲子,却以为是仇人的儿子,眼里的敌意令孩子排斥。公孙阏再次追问姜悠,儿子的父亲是不是田烈,惹的姜悠反感。姜悠领着儿子去给征战的人祈福,告诉他,不要嫉恨公孙阏。因为公孙阏不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在晋国打仗。公孙阏认定说的是田烈,与姜悠的关系陷入低谷。熊贞在水中下毒,公孙阏因为有楚媛的提醒而避祸,却心狠的看着悠的儿子误食毒药。

      齐侯姜潘与公子姜舍的争权弄得齐国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姜悠寄希望于幼弟姜小午,将他赶出齐国,托田烈照顾。让姜小午按照父亲的足迹周游列国,增长见识,经受磨砺,以便将来重振齐国。

      姜潘薨逝,姜舍继位,荒淫无度,将纪国封给宠臣,姜悠和公孙阏带着孩子、卫姬逃离齐国,一路被姜舍追杀,幸好田烈、成岱赶来相救。卫姬死去,孩子渐渐毒发,姜悠让孩子与成岱相认。公孙阏后悔害死了亲子,内疚自责,独自离去。

      姜舍被国人杀死,公孙阏和姜小午成为齐侯的继任人选。

      公孙阏抢先一步成为齐侯,又急着去岱宗封禅。

      姜悠、姜小午不想齐国再起内乱,劝田烈放弃攻打公孙阏。而此刻,成岱恢复记忆,带着孩子的尸身,单独去岱顶见公孙阏。

      公孙阏将儿子的尸体埋在与姜悠初遇的柏树下,羞愧的隐居山林。

      田烈拥兵保姜小午继位,姜悠请出管、鲍后人辅佐姜小午,自己却要远离齐国。她对命理之说,仍旧深信不疑,认为齐国的灾难虽然与国君昏庸有关,可也与她是灾星有关。

      姜舍临死之前将姜悠并非命硬克父克兄克夫克子的事,镌刻在青铜盘墙上,留在姜悠寝宫。姜小午找到了青铜盘,可姜悠、田烈已经离去。原来,成岱说出姜悠是怕克田烈,才不下嫁,田烈已去寻找姜悠。

      岱宗顶,属于万民,而不独属于大英雄的日出,迎来了田烈与姜悠。
      故事以春秋齐国争霸故事为背景,借了春秋时期的某些人和事,拼凑而成的对青铜末年的追忆。熟知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很多是张冠李戴的。全文以不同人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铺陈渲染出一幅春秋画卷。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善良、美丽、聪慧的姜悠,诚挚、勇猛的田烈,想做君子却野心勃勃的公孙阏,侠肝义胆的成岱,以及心狠手辣的熊贞、残暴凶残的姜舍、优柔寡断的姜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与义,爱与恨,恩与仇

      青铜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败,群雄逐鹿。

      齐公主姜悠就生在这个被野心、侠义、仁孝充斥的时代。因为父亲与外祖父争做霸主,她被楚巫诬蔑,断言她将克死父、兄、夫、子,从而遭到母亲熊贞的嫌弃。多亏了义士姬悠舍命相救,才活了下来。姜悠在父、兄的关爱下长大,心地单纯,聪慧却不谙世事。父亲的心愿是去岱宗封禅,带姜悠去看世间最美的日出,这成了幼小姜悠一生的心愿。

      五岁时,父亲被刺杀,长兄姜昭隐瞒了死亡的含义,姜悠只以为父亲成了天上的星星,继续守护着她。姜昭迎娶的女人中,卫姬与姜悠投缘,悉心照顾她。姜悠盼着姜昭有资格去岱宗封禅,那样就可以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十岁时,姜昭也遇刺身亡,姜悠从郕夫人那里得知命硬的说法,认定是自己害死了父兄。她不愿再连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田烈,毅然游历四方,却斩不断对故国的思念,回到齐国。

      新的齐侯是姜悠的二哥姜潘,阴沉、抑郁,他没有父亲的威武,没有兄长的贤明,却期望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不让姜昭的遗腹子威胁君权,姜潘设计让姬开方出面害卫姬流产,卫姬悲痛中成了疯子。姬开方是母亲熊贞的男宠,姜悠用姜昭的剑追杀姬开方,她第一次意识到她除了有父亲的豪情,也有母亲的狠绝、残忍。

      急于求成的姜潘被老谋深算的重耳利用,重耳成了霸主。姜潘希望妹妹姜悠仰视父兄一样依赖他,姜悠劝他霸业不是一天得成。姜潘心中恼怒,在朝堂上拉拢田烈遭到拒绝,假意允诺将姜悠嫁给田烈,让其出征讨伐纪国,其实暗中重金求得杀手行刺田烈。

      纪国的公孙阏和成岱是孪生兄弟,从小分开,公孙阏留在纪国,成了名动一时的公子子都,成岱隐居岱宗习武,做了一名侠士。因为拒绝熊贞的赐婚,公孙阏的母亲郕夫人被熊贞下毒,心善的郕夫人最终没有加害姜悠。

      游历途中去岱宗凭吊父兄的姜悠偶然认识成岱,两个人隐瞒自己身份,用字子衿、子渊相称,渐渐成为好友。成岱告诉姜悠,岱宗最美的是日出,可姜悠只看日落,她心底,觉得父兄那样的大英雄才配看日出。

      成岱为了公孙阏的前途,要去刺杀攻打纪国的田烈,托公孙阏与姜悠辞别。夜色中,姜悠与公孙阏谈论什么是义,姜悠为了让田烈对自己死心,也为了帮侠义的成岱生个儿子,与公孙阏发生了关系。在日出前,姜悠离去,子衿在公孙阏心里成了一个谜。

      公孙阏去了齐国,被姜潘封为纪侯,与怀孕后的姜悠成婚,公孙阏喜欢的是偶然遇到过的子衿,却不知道子衿就是姜悠。姜悠以为孩子的父亲是已经死去的子渊——成岱。

      田烈从纪国返回,姜悠骗他,说自己爱的是公孙阏,有了公孙阏的骨肉,君子田烈黯然离去,承诺一世守护姜悠。姜悠得知燕姬爱慕田烈,让燕姬追随田烈征战。

      齐国此时分为三股势力,国君姜潘和郑颖,姜悠的三哥公子舍,手握兵权的田烈。

      新婚夜公孙阏向姜悠寻求政治庇护,姜悠拒绝与他成为真正的夫妻。两个人争论起来,公孙阏指责齐国有杀母灭国之仇,指责姜悠克死父兄。姜悠失控嚎叫,燕姬找来田烈安慰,让公孙阏意识到烈与悠的感情至深。

      新婚次日,姜悠求母亲放过公孙阏,不要再添杀戮。母亲却希望公孙阏死掉,完结姜悠克夫的命运,再嫁,才能幸福的活下去。姜悠拒绝了母亲的提议,她要将腹中的孩子送给疯了的嫂嫂卫姬,然后独自过活。

      公子舍故意散播流言,让纪国人仇视姜悠,出手行刺,田烈屠杀了前来参加婚礼的纪国人,姜舍趁机杀死相国郑颖,姜悠无意间在屠杀中救下了毁容失忆的成岱。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姜悠再次失控,她从来被蒙住眼,不知道父兄死亡时的惨状。她指责田烈的残暴,却更担心田烈也死在杀伐中。

      姜悠在离宫生下儿子,交给卫姬抚育,为了避开田烈,随公孙阏去了纪国。

      纪国在经历战乱之后,满目疮痍,姜悠用善良与智慧化解了纪人的仇恨,赢得纪人的爱戴。她写信从齐国请来各行业的能人,帮助纪人恢复生产,发展农耕、桑蚕。公孙阏力排众议,革新变法,摆脱齐国傀儡的形象,成为纪人拥护的国君。在共同的生活中,两个人渐渐有了感情。然而公孙阏介怀姜悠对田烈的深情,而他身边其他的女人又成为姜悠的困扰。

      楚媛私怨,仇视田烈、姜悠,她被熊贞、姜潘派来监视公孙阏夫妇,却不自觉爱上公孙阏。姜悠一直认为她是公孙阏的情人,又认定楚人诡计多端,误会楚媛勾结莒人作乱。熊贞要楚媛毒杀公孙阏,带姜悠回齐国,楚媛服毒自尽,临死前倾诉了对公孙阏的情感,也挑明,公孙阏与姜悠相互已有爱慕之心。

      熊贞病重,姜悠与公孙阏启程回齐国,路遇洪水,公孙阏不顾一切救了姜悠,两个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夫妻。姜悠诉说在岱宗遇到成岱的事,公孙阏睡去,错过相认的机会。

      熊贞一心要在死之前,杀掉公孙阏,而传来的与晋国交战的消息,令姜悠担心远方的田烈和成岱。悠的儿子诉说他们不在时,田烈和成岱来探望,孩子下意识的喜欢对他亲近的人。而公孙阏面对亲子,却以为是仇人的儿子,眼里的敌意令孩子排斥。公孙阏再次追问姜悠,儿子的父亲是不是田烈,惹的姜悠反感。姜悠领着儿子去给征战的人祈福,告诉他,不要嫉恨公孙阏。因为公孙阏不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在晋国打仗。公孙阏认定说的是田烈,与姜悠的关系陷入低谷。熊贞在水中下毒,公孙阏因为有楚媛的提醒而避祸,却心狠的看着悠的儿子误食毒药。

      齐侯姜潘与公子姜舍的争权弄得齐国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姜悠寄希望于幼弟姜小午,将他赶出齐国,托田烈照顾。让姜小午按照父亲的足迹周游列国,增长见识,经受磨砺,以便将来重振齐国。

      姜潘薨逝,姜舍继位,荒淫无度,将纪国封给宠臣,姜悠和公孙阏带着孩子、卫姬逃离齐国,一路被姜舍追杀,幸好田烈、成岱赶来相救。卫姬死去,孩子渐渐毒发,姜悠让孩子与成岱相认。公孙阏后悔害死了亲子,内疚自责,独自离去。

      姜舍被国人杀死,公孙阏和姜小午成为齐侯的继任人选。

      公孙阏抢先一步成为齐侯,又急着去岱宗封禅。

      姜悠、姜小午不想齐国再起内乱,劝田烈放弃攻打公孙阏。而此刻,成岱恢复记忆,带着孩子的尸身,单独去岱顶见公孙阏。

      公孙阏将儿子的尸体埋在与姜悠初遇的柏树下,羞愧的隐居山林。

      田烈拥兵保姜小午继位,姜悠请出管、鲍后人辅佐姜小午,自己却要远离齐国。她对命理之说,仍旧深信不疑,认为齐国的灾难虽然与国君昏庸有关,可也与她是灾星有关。

      姜舍临死之前将姜悠并非命硬克父克兄克夫克子的事,镌刻在青铜盘墙上,留在姜悠寝宫。姜小午找到了青铜盘,可姜悠、田烈已经离去。原来,成岱说出姜悠是怕克田烈,才不下嫁,田烈已去寻找姜悠。

      岱宗顶,属于万民,而不独属于大英雄的日出,迎来了田烈与姜悠。
      故事以春秋齐国争霸故事为背景,借了春秋时期的某些人和事,拼凑而成的对青铜末年的追忆。熟知历史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很多是张冠李戴的。全文以不同人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铺陈渲染出一幅春秋画卷。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善良、美丽、聪慧的姜悠,诚挚、勇猛的田烈,想做君子却野心勃勃的公孙阏,侠肝义胆的成岱,以及心狠手辣的熊贞、残暴凶残的姜舍、优柔寡断的姜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与义,爱与恨,恩与仇

      青铜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衰败,群雄逐鹿。

      齐公主姜悠就生在这个被野心、侠义、仁孝充斥的时代。因为父亲与外祖父争做霸主,她被楚巫诬蔑,断言她将克死父、兄、夫、子,从而遭到母亲熊贞的嫌弃。多亏了义士姬悠舍命相救,才活了下来。姜悠在父、兄的关爱下长大,心地单纯,聪慧却不谙世事。父亲的心愿是去岱宗封禅,带姜悠去看世间最美的日出,这成了幼小姜悠一生的心愿。

      五岁时,父亲被刺杀,长兄姜昭隐瞒了死亡的含义,姜悠只以为父亲成了天上的星星,继续守护着她。姜昭迎娶的女人中,卫姬与姜悠投缘,悉心照顾她。姜悠盼着姜昭有资格去岱宗封禅,那样就可以去完成父亲的遗愿。

      十岁时,姜昭也遇刺身亡,姜悠从郕夫人那里得知命硬的说法,认定是自己害死了父兄。她不愿再连累青梅竹马的心上人田烈,毅然游历四方,却斩不断对故国的思念,回到齐国。

      新的齐侯是姜悠的二哥姜潘,阴沉、抑郁,他没有父亲的威武,没有兄长的贤明,却期望成为天下的霸主。为了不让姜昭的遗腹子威胁君权,姜潘设计让姬开方出面害卫姬流产,卫姬悲痛中成了疯子。姬开方是母亲熊贞的男宠,姜悠用姜昭的剑追杀姬开方,她第一次意识到她除了有父亲的豪情,也有母亲的狠绝、残忍。

      急于求成的姜潘被老谋深算的重耳利用,重耳成了霸主。姜潘希望妹妹姜悠仰视父兄一样依赖他,姜悠劝他霸业不是一天得成。姜潘心中恼怒,在朝堂上拉拢田烈遭到拒绝,假意允诺将姜悠嫁给田烈,让其出征讨伐纪国,其实暗中重金求得杀手行刺田烈。

      纪国的公孙阏和成岱是孪生兄弟,从小分开,公孙阏留在纪国,成了名动一时的公子子都,成岱隐居岱宗习武,做了一名侠士。因为拒绝熊贞的赐婚,公孙阏的母亲郕夫人被熊贞下毒,心善的郕夫人最终没有加害姜悠。

      游历途中去岱宗凭吊父兄的姜悠偶然认识成岱,两个人隐瞒自己身份,用字子衿、子渊相称,渐渐成为好友。成岱告诉姜悠,岱宗最美的是日出,可姜悠只看日落,她心底,觉得父兄那样的大英雄才配看日出。

      成岱为了公孙阏的前途,要去刺杀攻打纪国的田烈,托公孙阏与姜悠辞别。夜色中,姜悠与公孙阏谈论什么是义,姜悠为了让田烈对自己死心,也为了帮侠义的成岱生个儿子,与公孙阏发生了关系。在日出前,姜悠离去,子衿在公孙阏心里成了一个谜。

      公孙阏去了齐国,被姜潘封为纪侯,与怀孕后的姜悠成婚,公孙阏喜欢的是偶然遇到过的子衿,却不知道子衿就是姜悠。姜悠以为孩子的父亲是已经死去的子渊——成岱。

      田烈从纪国返回,姜悠骗他,说自己爱的是公孙阏,有了公孙阏的骨肉,君子田烈黯然离去,承诺一世守护姜悠。姜悠得知燕姬爱慕田烈,让燕姬追随田烈征战。

      齐国此时分为三股势力,国君姜潘和郑颖,姜悠的三哥公子舍,手握兵权的田烈。

      新婚夜公孙阏向姜悠寻求政治庇护,姜悠拒绝与他成为真正的夫妻。两个人争论起来,公孙阏指责齐国有杀母灭国之仇,指责姜悠克死父兄。姜悠失控嚎叫,燕姬找来田烈安慰,让公孙阏意识到烈与悠的感情至深。

      新婚次日,姜悠求母亲放过公孙阏,不要再添杀戮。母亲却希望公孙阏死掉,完结姜悠克夫的命运,再嫁,才能幸福的活下去。姜悠拒绝了母亲的提议,她要将腹中的孩子送给疯了的嫂嫂卫姬,然后独自过活。

      公子舍故意散播流言,让纪国人仇视姜悠,出手行刺,田烈屠杀了前来参加婚礼的纪国人,姜舍趁机杀死相国郑颖,姜悠无意间在屠杀中救下了毁容失忆的成岱。面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姜悠再次失控,她从来被蒙住眼,不知道父兄死亡时的惨状。她指责田烈的残暴,却更担心田烈也死在杀伐中。

      姜悠在离宫生下儿子,交给卫姬抚育,为了避开田烈,随公孙阏去了纪国。

      纪国在经历战乱之后,满目疮痍,姜悠用善良与智慧化解了纪人的仇恨,赢得纪人的爱戴。她写信从齐国请来各行业的能人,帮助纪人恢复生产,发展农耕、桑蚕。公孙阏力排众议,革新变法,摆脱齐国傀儡的形象,成为纪人拥护的国君。在共同的生活中,两个人渐渐有了感情。然而公孙阏介怀姜悠对田烈的深情,而他身边其他的女人又成为姜悠的困扰。

      楚媛私怨,仇视田烈、姜悠,她被熊贞、姜潘派来监视公孙阏夫妇,却不自觉爱上公孙阏。姜悠一直认为她是公孙阏的情人,又认定楚人诡计多端,误会楚媛勾结莒人作乱。熊贞要楚媛毒杀公孙阏,带姜悠回齐国,楚媛服毒自尽,临死前倾诉了对公孙阏的情感,也挑明,公孙阏与姜悠相互已有爱慕之心。

      熊贞病重,姜悠与公孙阏启程回齐国,路遇洪水,公孙阏不顾一切救了姜悠,两个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夫妻。姜悠诉说在岱宗遇到成岱的事,公孙阏睡去,错过相认的机会。

      熊贞一心要在死之前,杀掉公孙阏,而传来的与晋国交战的消息,令姜悠担心远方的田烈和成岱。悠的儿子诉说他们不在时,田烈和成岱来探望,孩子下意识的喜欢对他亲近的人。而公孙阏面对亲子,却以为是仇人的儿子,眼里的敌意令孩子排斥。公孙阏再次追问姜悠,儿子的父亲是不是田烈,惹的姜悠反感。姜悠领着儿子去给征战的人祈福,告诉他,不要嫉恨公孙阏。因为公孙阏不是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在晋国打仗。公孙阏认定说的是田烈,与姜悠的关系陷入低谷。熊贞在水中下毒,公孙阏因为有楚媛的提醒而避祸,却心狠的看着悠的儿子误食毒药。

      齐侯姜潘与公子姜舍的争权弄得齐国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姜悠寄希望于幼弟姜小午,将他赶出齐国,托田烈照顾。让姜小午按照父亲的足迹周游列国,增长见识,经受磨砺,以便将来重振齐国。

      姜潘薨逝,姜舍继位,荒淫无度,将纪国封给宠臣,姜悠和公孙阏带着孩子、卫姬逃离齐国,一路被姜舍追杀,幸好田烈、成岱赶来相救。卫姬死去,孩子渐渐毒发,姜悠让孩子与成岱相认。公孙阏后悔害死了亲子,内疚自责,独自离去。

      姜舍被国人杀死,公孙阏和姜小午成为齐侯的继任人选。

      公孙阏抢先一步成为齐侯,又急着去岱宗封禅。

      姜悠、姜小午不想齐国再起内乱,劝田烈放弃攻打公孙阏。而此刻,成岱恢复记忆,带着孩子的尸身,单独去岱顶见公孙阏。

      公孙阏将儿子的尸体埋在与姜悠初遇的柏树下,羞愧的隐居山林。

      田烈拥兵保姜小午继位,姜悠请出管、鲍后人辅佐姜小午,自己却要远离齐国。她对命理之说,仍旧深信不疑,认为齐国的灾难虽然与国君昏庸有关,可也与她是灾星有关。

      姜舍临死之前将姜悠并非命硬克父克兄克夫克子的事,镌刻在青铜盘墙上,留在姜悠寝宫。姜小午找到了青铜盘,可姜悠、田烈已经离去。原来,成岱说出姜悠是怕克田烈,才不下嫁,田烈已去寻找姜悠。

      岱宗顶,属于万民,而不独属于大英雄的日出,迎来了田烈与姜悠。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真正的姜小白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