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问题 ...

  •   恐怖。
      是的,恐怖。
      如果,需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中年人的话,那么,那个词一定就是“恐怖”。
      知道这点的中年人,恐怕会对此深感不忿。
      不单单是他,包括那些看到中年人文质彬彬,斯文有礼模样的人,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把他与“恐怖”这个词联系到一起。
      确实,中年人真的不能与恐怖联系在一起,早年间,他甚至为了废黜死刑而各方奔走。
      当然,那是说早年。
      早年到底有多早,又到什么时候为止的呢?
      中年人真的有些想不起来了。
      至少,可以肯定一点,绝对要比那精巧复杂的断头台竖起的时间更早一些。
      中年人抬眼,望向了被人高高提起的铡刀,上面布满了黑色的点,不知道究竟是锈蚀,抑或是人的血污。
      如果,如果是人的血污的话,会不会有那位聪明的国王的?
      聪明的国王,这算不上是一句恭维,因为国王确实是聪明的,单单是看到他那些亲手制作,让人眼花缭乱的锁就可以知道他是何等的聪明,更何况,那精巧的断头台的设计,更是由他亲自过问。
      只可惜,那样聪明的脑袋里,装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就是没有国家。
      即便如此,中年人还是没有打算把这位国王送上断头台。
      直到他的友人,被人在浴缸里刺杀了为止。
      在那之前,中年人压根没有想过要去杀人,毕竟,都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有什么不能坐下来,好好商量的?
      但,看到友人尸体的时候,中年人感到了一股彻骨的寒意,他发现自己错了,自己真的错了。
      自己是那么想的不错,问题是,别人压根不是那么想的。
      一厢情愿的自己,在别人看来,简直幼稚得如同孩童一般。
      那么,如何才能不去重蹈友人的覆辙呢?
      去找寻凶手?
      去不厌其烦地和人解释自己的政策?
      去不断说服,感化敌人?
      ……
      是,是,是,中年人知道,自己应该那么做,那么做才是对的。
      可是,那需要时间,时间,漫长的时间。
      而中年人所欠缺的,就是时间。
      国外的君主们惊恐不安,不知道那个国王被赶下台后,自己的国民会不会效仿,纷纷举兵,要把国王重新推回宝座。
      国内,被剥夺权力的贵族,打着效忠国王的旗号,反攻倒算。
      中年人的友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人刺杀的。
      再继续发展下去,明天,躺在浴缸里被刺杀的,可能就是中年人自己了。
      眼下,需要找到一个最快,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所有问题,就如同面对高尔丁死结,亚历山大大帝挥动着佩剑,快刀斩乱麻地一次解决。
      中年人显然不是亚历山大大帝,他也没有佩剑。
      但,他有断头台。
      于是,中年人,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
      国外,不是要把国王推回宝座吗?
      国内,不是要效忠国王吗?
      国王都没了,把谁推回宝座?又要去效忠谁?
      说实话,在亲手把国王送上断头台的时候,中年人犹豫过,毕竟,国王,是昏庸,但,并不是一个坏人,中年人还曾在国王面前发表过演说,而那演说的目的,恰恰就是要废黜死刑。
      偏偏如今,中年人就是要动用自己一心想要废黜的死刑去对付国王。
      轰隆隆的机械运作声,传进中年人的耳朵里。
      中年人的脑子里,不断闪现出一个画面,在铡刀落下前的最后一秒,他喊出:“刀下留人!”
      但,那画面,只是不断闪现,闪现,再闪现……
      却并未真的发生。
      铡刀沉重地落下,聪明的脑袋,坠地。
      唯一可能让那个国王聊以慰藉的是,他的脑袋,不是断头台砍下的最后一个脑袋。
      他的王后,贵族,教士,反叛者,乃至平民……
      断头台起起落落,以致到了最后,完全不堪重负。
      那么多的杀戮,有必要吗?
      中年人看着一颗颗头颅滚落下去,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
      好吧,好吧,既然那么问过自己,说明中年人的内心深处也是知道,那么多的杀戮,其实不需要。
      可是,断头台依旧在超负荷地运作着。
      随着头颅的掉落,中年人的敌人们,消失了,问题,也紧跟着消失了。
      要复辟的贵族?
      杀!
      社会于是安静。
      囤货居奇的商人?
      杀!
      物价于是平复。
      不愿意上前线的?
      杀!
      士兵们于是奋勇上前。
      ……
      杀!
      杀!
      杀!
      ……
      或许,或许这世上,没有一种可以包治百病的药,但,在中年人看来,断头台,不啻为一种解决问题的万灵药。
      真的太好使了,太方便了。
      想想吧,自己当初费尽唇舌去诉说自己的理念,去调解各个派系之间的矛盾,去安抚民众……往往费力不讨好,说得口干舌燥,依旧无法改变分毫。
      如今,要推行自己的理念,实在太容易了。
      什么?
      不同意?
      那就去断头台吧。
      哪儿需要去再多说什么废话?
      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年人和亚里沙大大帝,有几分相似。
      亚历山大大帝斩断的是绳结。
      中年人斩断的是别人的脑袋。
      亚历山大大帝解决了问题。
      中年人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
      一个又一个敌人倒下来,直到最后一个敌人,也被推上了断头台。
      头颅,掉落。
      但,断头台依旧没有停止运作。
      万灵药实在太好用了,不是吗?
      虽然只是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但,没人提出问题,看上去就没有问题,解决了问题。
      根本不需要解释什么,只要执行就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从上到下,最高效,最简洁,最快速执行。
      太方便了,太方便了,无论是什么问题,断头台一运作,立马便迎刃而解。
      真正的迎刃而解。
      “有必要这样做吗?”
      这回,提问的,是中年人另一个友人,那个友人面对着一地的头颅,皱起了眉头。
      看着迟疑的友人,中年人同样地也皱起了眉头。
      要知道,这位友人,已经不能单纯用“友人”来形容了,这是他的战友,在最危急的关头上,这位战友与中年人并肩作战,为的就是要建立他们理想中的国家。
      而眼下,眼看着理想中的国家就要建立起来了,那些敌人,不同意见的人,都倒在了断头台下面。
      为什么,为什么他的这位友人,没有为他们即将迎来的胜利感到欣喜?反而愁眉不展?进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有必要吗?
      没必要吗?
      有必要吗?
      没必要吗?
      ……
      啊啊啊,好麻烦,解释好麻烦。
      索性,直接一点,简单一点。
      让断头台来解决友人的问题吧。
      于是,没有问题了。
      真正的没有问题了。
      世界,一下子变得安静了。
      中年人满意地点头,深深地长开双臂,去拥抱着面前完美的世界,深深地呼吸,呼吸,呼吸,呼吸着充满着血腥味的空气。
      然后,沉浸在一片安静之中。
      安静,是的,安静,一片安静之中。
      可是,这世界,并非只有中年人一个人。
      恰恰相反,仰望着站在断头台前中年人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片人,如同汪洋大海一般的一大片人。
      一大片人,安静地,安静地仰望着中年人。
      中年人,心满意足地冲着他们微笑。
      然后,期待着他们回以同样的微笑,幸福的微笑。
      幸福,是的,幸福,必须得是幸福,能够生在这等理想国度里的人,必定是幸福的,感到幸福的。
      然而,中年人发现,有人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他预期的幸福。
      这个人有问题,需要解决,送上断头台。
      紧接着,中年人又发现,又有一个人脸上不幸福,得送上断头台。
      又有一个人……
      又有一个人……
      还有人……
      ……
      一个又一个人……
      最后,中年人发现,除了自己外,根本没有人露出幸福的笑容来。
      这……
      这是怎么回事?
      自己明明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解决了所有提出问题的人,为什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放眼望过去,怎么所有人都有了问题?
      难道说,难道说……
      有问题的,其实是自己?
      中年人产生了问题,产生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是,自己到底是不是问题?
      中年人没有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安静的人群,爆发出海啸般的怒吼。
      这回,人群们学习了中年人的法子,用断头台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中年人自己。
      中年人望着断头台的铡刀,在自己的头顶缓缓升起,然后,落下。
      中年知道,自己的问题,解决了。

      ================
      没错,我说的就是马克西米连·佛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比尔……
      法国大革命那位雅各宾派首领,不可腐蚀,不可动摇的人。
      敲黑板,知识点来了。
      一,罗伯斯比尔其实早年是反对死刑的。
      二,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统治,在短期内确实达到镇压保王党,对外战争胜利,平抑物价作用,但,后来没刹住,好吧,也刹不住,因为太有效,上瘾了。
      三,丹东曾建议暂缓恐怖统治,嗯,给推上断头台了。
      四,其实,最后罗比斯比尔还是能翻盘的,但是,他签署镇压命令的话,就与民选议会作对,这与他理念不符——真是个彻底的理想主义殉道者。
      五,法国大革命催生出了《乌合之众》这本书。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问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