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第三十七章 ...

  •   第三十七章
      过了几日林之韵又去了医院,只见有好几个人正围在倪潇儒的桌边候诊。倪潇儒见了她只是微微点了下头,算作招呼。她站在一旁插不进话,只能干等,那倪潇儒只顾着病人,连看都没再看她一下,她打招呼说过会再来,可那倪潇儒就象没感觉一样。快近傍晚下班时,林之韵又赶去医院,她想这个时候他一定有空闲,不过没见着倪潇儒,一问方知是值班,正外出吃晚饭呢。林之韵踱到医院外面的马路上,看见那店里热气腾腾的小笼包,方觉有点饿了,因为中午时没怎么吃饭,所以干脆走进店里来了一笼。
      倪潇儒吃完饭便匆匆赶来接班。刚换上衣服,人还未坐定就听见林之韵在身后说道:“倪医生,你到了。”
      倪潇儒转过头去说道:“哦,你来了,今天我是替别人值班,所以得提前去吃饭。刚才不好意思了,因为有病人,所以就没招呼你,还请理解哟!快坐吧,今天来是不是为作品的事。”
      林之韵说:“是的。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所以就过来,想听听你的高见,碰巧还是你值班呢!”其实之前她只是找个能聊天的理由,不过是想混熟那关系,但当她见过倪潇儒几回,有过一些短暂的交往后,心里的想法就峰回路转了。两人交往时间虽算不得长,但却印象深刻,林之韵感觉他是一个事业执着,有追求的人。他的仪表,他的言谈举止处处透出一种无需任何张扬,却仍耀眼夺目的元素,那是一种即便刻意掩饰都无法抹去其光亮的元素,这种元素就叫做:魅力。现在她虽仍是找个能聊天的理由,但在冥冥之中似乎还存有别的物质,是什么说不明、厘不清,因为那物质太虚幻美妙、太模糊遥远。林之韵新近认识了个男朋友,正儿八经文科出身,在报社做文字编辑,人也端正有模有样。让她搞不懂的是,他说话的那神态语气就象预置的程序,总是慢条斯理,一成不变。还没说话就先掰起手指,这事嘛,第一、第二、第三…,要么是A、B、C…,说起话来不但枯燥刻板,还居高临下,就象老师对学生讲课那般。古话说:“酒逢知己饮,诗与才子论。”本想把小说拿给他看看,后来就没那想法了。两人“圆凿而方枘,龃龉而难入。”尽管那张编辑在竭力追逐,可林之韵却无论如何也难以作出那张编辑所热望的回应,只管忙自己的事,现在就连有无这个人,她都懒得去想一想。
      倪潇儒说:“那些作品倒是看完了,高见嘛实在没有,刍荛之言尚有个一二,不过那也是我不自量力,班门弄斧的妄语罢了,听了可别在意哦!”
      林之韵扑闪着那双能照见人影的亮眼睛,漂亮的嘴角挂着妩媚的微笑,但心里不免有点忐忑,不知道倪潇儒文学鉴赏能力如何,也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会给他留下怎样的感觉,她说道:“那不过是你的谦词而已。我想,你要么不说,一旦开讲一定是字如玑珠,言重九鼎。我当北面听教,愿闻其详哟!”
      倪潇儒想了想后说:“给我的感受是结构精巧,凄美感人,那字写得真是美到极致。”他稍顿了顿又半真半假的说了一句:“这样的评论可乐乎?”
      林之韵的眼睛里闪着莹亮的光,笑着说:“我想要的可不全是溢美之辞,它的反义词我同样需要,至少是客观之言哟!她说的的确是真话。这些年里,她一直不言放弃,坚持不辍,写下不少小说。她曾把之中几篇自认为较好的投寄出去,但都未能如愿,被先后退回,这使她信心大折。她写好的小说绝不轻易示人,觉得所认识的人中,还没有一个可与之谈论这个话题的。其实,她是很想有人能对她写的东西作出有见地的客观评价。之前,她之所以拿给倪潇儒看,那不是出于阳光的动机,而是怀有功利的目的,潜意识中甚至还有炫耀的意味。现在,她已没了这种乱糟糟的想法,变得纯净无妄。她不知道倪潇儒文学功底如何,但她信任他。
      倪潇儒故意笑说道:“古人有言:“阿谀人人喜,直言个个嫌。”鲁迅先生更是说得入木三分,他说:“说真话的挨打,说假话的有赏。”我可不愿遭嫌,更不愿挨打哟!”
      林之韵也笑说道:“可是鲁迅先生同样也说过这样的话:“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听智慧人的责备,强如听愚昧人的歌唱。《圣经·传道书》”你不过是托词,这些文理不通的文字哪值得你来点评,怕露了你的真知灼见,让我学了去,是不是?”
      倪潇儒一边摇着手中的稿子一边笑着说:“我看呀,这世上的美女都装在了这里面喽!”
      林之韵忍不住问一句道:“这…这有错吗?据说,研究《圣经》的学者认为,上帝造夏娃时,必定取了亚当身上最好的部分,所以,女人才会玲珑活泼,漂亮妩媚。”
      倪潇儒笑着说:“这是西方造美女的传说,而在东方的印度也有一个造女人的的神话故事,它则更浪漫,更富于诗意。故事中说道:“上帝是撷取花卉的斑斓,飞鸟的歌声,彩虹的绚丽,微风的细腻,涟漪的轻吻,羔羊的温柔,狐狸的敏捷,白云的闲逸,月色的光华,春雨的润养,才创造了女人。”你把女主人公描绘成仙女婵娟,嗯…这个是没错,只是…你给我看的小说虽有五六篇之多,但之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似乎一般无二,有如孪生,不过是改换了名字和场景而已。但凡男主人公皆仪表英俊又品格高尚,家境贫寒却才华横溢;女主人公则美貌非凡,家境优裕,罔顾一切而大胆追求爱情,他们虽历经磨难,但终成眷属,修出了爱情的正果。”这不是有“关门闭户掩柴扉”之嫌么?”
      林之韵说:“古话说,“男人的财富是才华,女人的财富是美貌。”多少爱情小说不是在“郎才女貌”这四个字中作出来的?男人因才华而光亮,女人因美貌可爱。难道不对么?”
      倪潇儒一笑说:“这个当然说不上对与不对的,但是列夫·托尔斯泰却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郎才女貌这一层意思无可厚非,你完全可以穷尽想象,去尽情描绘女主人公的美貌。当然,你也可以赋予男主人公各样的才华。不过,我这里要说的是另一个命题,我觉得,这里的人物生活背景颇有失真的感觉。”
      林之韵饶有兴致的在听,她脱口问道:“哦…真的么?”
      倪潇儒回答说:“男主人公所处的年代是和平建设时期,家境再贫寒那也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温饱应该是有充分保障的。如换作兵荒马乱的年代那就可信了。”
      “我是想借此彰显男主人公的优良品格,他虽身处逆境,却能齑盐自守,甘愿清贫淡泊,一心钻研技术。”林之韵说明道。
      “人物可以虚构,景物可以虚构,但主人公所生活的那个大的社会背景是不能虚构的,因为它客观存在过。假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笔下的阿Q出现在当今社会,你觉得可信么?因为这两个人物和当今社会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即便是浪漫主义,尽管它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幻境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但它同样无法回避当时的社会背景。小说是重作一幅人生的图画,是重现当时的社会现象。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任务是“再现生活”和“对生活下判断。”它的目的是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它的表现手法“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去表现思想。”小说是记事的,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因果关系这六要素虽皆为虚构,只是要做到合理逼真,人物和情节出现在那个时代完全合乎情理。小说是一种基于虚构却又真实可信的艺术,真实是它的灵魂,如果做不到真实,那它就不会有艺术生命。”倪潇儒说着自己的想法。
      “你说的极是,当时我也曾闪过这样的想法,也曾生疑自己的手法是否太过?但最后还是循着这个思路写了。”林之韵补充说,接着她又问道:“其它地方呢?也请你说一说。”
      “稍显不足之处是在人物塑造上有些失真,另外么就是缺乏必要的铺垫。韩非子说:“画鬼魅易,画狗马难。”从未见过的东西可以随意涂抹,但描写人物那就随意不来的。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主人公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本应朝气蓬勃,可看上去倒象一个老气横秋的理学家,没有弱点,从不犯错,这那还象是一个普通的人,分明是一具没有血肉,没有个性的雕塑,让人觉得缺少生活根基,是面壁虚构所至。诚然,你可以往他身上倾注感情和心血,赋予他很多优点,然不可赋予他人性的全部优点。
      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是永远无法拥有人性的全部优点的。人们常说“金无足金,人无完人,”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正则无友。”凡夫俗子焉能无过,人无法回避过错,但只要善于补过,这样的人才可爱可亲,才具有真实性。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个艺术化、抽象化的人物,但你却把他给过度理想化了,这样就失去了真实性。林语堂说:“一部小说必须描写出真实的角色和真实的情感,才近与真正文学的水准。如果一本书的描写脱离了人生或把人生做了一个平淡的解剖,那便不是真正的文学。一本书越有真实的人生,也便越是好文学。如果一本小说只淡淡地分析一下,而不把人生的甜酸苦辣描写出来,怎能引得起读者的兴趣呢?”人物的诞生应自然而出,应与那个时代相吻合。人都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的,不管是以往、或是现在和将来,都是一样的,不应悬在半空中。虽是个特定的个体,却又能印证时代的共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倪潇儒说着他的看法。
      林之韵解释说:“塑造这个人物时,在我的周围似乎没有发现可写的人物,因为没有原型可循,所以就完全凭空想象,你说得没错,我是把他过于理想化了。嗯…我想…我笔下的主人公应该是个尽善尽美的人物。”
      倪潇儒循着这话说道:“过度理想化,刻意追求完美,导致所刻画的人物完美无缺,这样的人物有吗?所塑造的人物应该真实可信,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需要你去观察,去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说:“你们听是听见却不明白,看是看见却不晓得。”没有原型可参照,但并非不能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来。即便真有原型,那也不能照搬照抄,把它一毫不差的临摹下来,不是画人物肖像,那样虽有客观的真实,但却失了艺术的光亮。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事物描写得活灵活现,这说明作者生活积累和文学功底的厚实。不能把虚拟的人物和事物臆测成真有其事,去对号入座,那不过是穿凿附会。因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和现实生活,不管是人物还是事物,必定会有某些重合的,但重合的只是片段,而不是全部。
      两个人的鼻子长得蛮像,你能说就是同一个人吗?曹雪芹当过藩王了还是作过巨贾了?进过皇宫了还是去过西域了?他笔下的人物从何而来?艺术人物的真实是基于生活,是从生活中临摹来,是从创作中孕育而出。阿Q的原型在哪里呢?鲁迅先生在他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可是阿Q的形象不是照样深入人心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源自于你对生活的洞察力,成自于你的概括提炼。是你对生活的看法和评判。人物的言谈举止,性格脾气,价值取向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展现的恰恰是那个时代某部分人所具有的共性。不管作家笔下的人物是如何的荒诞不经,暴戾怪癖,吝啬可笑,但其目的都是在反映某部分人的真善美或假丑恶这个共性。”
      林之韵踟蹰了一会后说:“潇儒,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好吗?因为我觉得别的叫法似乎很别扭。”
      倪潇儒笑笑说:“你爱怎么称就怎么称,我觉得叫名字还更好些呢!”
      林之韵听后便说道:“好的。”接着她告诉说:“这些年里,我差不多把时间全花在了那上面,但却还从未与人深入探讨过写作的技巧手法,你还是头一个呢。你的话让我深受启迪,获益匪浅,我庆幸今日不虚此行。潇儒,你方才不是说在人物和事件的铺垫上不够么,我很想听听你这方面的见解,可以么?”
      倪潇儒稍想一想后说:“我觉得人物的出现应有所交代,否则让人感觉不知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似的,不可师法武侠魔幻或随意穿越的做派,可以冷不丁冒出个路见不平,两肋插刀的侠客来,不是英雄救美,便是仗义除恶,或者干脆横空飞出一个眼中射电,口里喷火,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来。你看鲁迅先生,他曾花费不少笔墨,以考据的形式把阿Q的籍贯身世交代个一清二楚。这样,后面阿Q做短工,睡土地庙,以至匆忙间将身上最值钱的物品---那件长满虱子的破棉袄,落在举人老爷家这些事,才能融会关联起来,令人信服。”说到这里,倪潇儒稍停了口,他拿过一篇稿子来翻看。一边连着喝了几口茶,一边自言道:“哦哟,我已说得口干舌焦了哟!”似乎没有再想说什么的样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