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筹谋 ...

  •   朝堂上,索额图与纳兰明珠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煞是热闹。不时有臣工出来附议,援引前事或本朝旧例力争。

      闽粤之地,最近出现了一些民间自办的洋文教授课,或是一般的私塾,附带教习,或是一些曾“下南洋”又返回的人,因着民间商贸往来逐渐兴盛,教授与南洋有商贸往来店家的伙计、意欲下南洋发财的人洋文。争论的焦点就是——究竟这种民间行为是该鼓励,但需官府严加监管,还是一概取缔,毕竟,若是打着教洋文的名义再教了其他的什么,那可就……。

      争论之下,问题亦逐渐扩大到,到底是该严加管控闽粤与南洋的民间贸易往来,还是鼓励。毕竟,当初,开海禁的时候,也没料想到民间的贸易往来会发展得如此之快,规模已有超越南洋各地与官府的正规贸易往来之势。

      利,很明显,货品往来、商贸沟通,对闽粤地区的繁荣兴盛和税赋收入增加,大有好处。

      弊,亦很明显。下南洋,自汉而始,历朝历代,每逢战乱,都有大批不堪战乱的平民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皇族世家移居。前明初年倭寇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说就是与朱元璋争权失败出逃南洋的张士诚残部勾结东洋。而那位奉令下西洋的郑和,据说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追捕靖难之变后出逃的建文帝。但无论是怎样的传言,事实就是,富庶的土地,吸引来的不仅是逐利的商贾,更有血腥的海盗海贼与欲壑难填的入侵者。

      亦有人立刻反唇相讥。“海者,闽人之田”,前明洪武三十年所颁《大明律》对海外经商限制得很严格,规定凡私自携带铁货、铜钱、缎匹、丝绵等违禁物下海,及与外番交易者一律处斩,而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正因为这“片板不许下海”的禁海令夺了闽人的“田”,“潮漳以番舶为利”难以为继,使得“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的沿海平民铤而走险,才酿成前明危害最烈的“嘉靖大倭寇”。以至于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

      更有人引前明抗倭人士或官员的话来证实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如明人万表的“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谢杰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则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为:“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

      虽然朝堂上对垒热闹程度不下于前世,但与前世康熙朝的区别却在于,当时索额图与明珠此时差不多已经是可着劲揣摩帝心、争夺圣宠,皮里阳秋,尽可能地打压对手,剪除对手党羽,拉拢更多臣工了;现在,则可看出是较单纯地就事论事,各抒己见。

      是了,前世,有皇长子这个盼头,胤褆确实不是愚鲁无能之人,明珠自是想更进一层,索额图为了赫舍里一族的荣耀,怎肯退让怎能退让?

      而现在,年轻的帝皇登基践位已久,更是恩威并施,显非无能庸碌之君。出身名门贵胄、钟鼎之家的二人,自是审时度势,更倾向于做纯臣了。也是,这二人,幼承庭训,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都是助自己安内攘外的肱骨之臣,对政局形势把握自是远胜寒门进身之人,可前世,却是被权力的芬芳、被从龙之功的画饼迷了心智,在朝堂之上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到后来,哪怕他们自己已醒悟过来,也是回不了头了。

      眼看胤祺亦忍不住就海疆安全出列陈词,那极力压抑兴奋,尽可能斟酌词句、直陈己见的样子,让康熙更是感慨,不说雍正朝,就是康熙朝,也很难看见这位“敦厚少言”的五阿哥、五贝勒、和硕恒亲王有这么口若悬河、慷慨陈词的时候。也是,这世的胤祺更偏好于兵法之道,前明初年,倭寇屡犯,官军疲于奔命,很大程度上是靠民间自发的抵御外敌,至永乐年间,精心筹备,更有不少战将脱颖而出,海防体系臻于完善,才消了倭寇气焰,但永乐之后,海防体系又逐渐崩毁,终致海疆不稳。

      胤祉、胤禛亦加入了争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看着几个儿子神采飞扬的样子,再看着高踞帝位、仔细思虑的年轻皇者,更是感慨,当年自己坐在那个位子上时,年纪渐长的儿子们也曾这样单纯为着朝事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可到了后来,变成了争权夺利,到了雍正朝,更是……。

      但更快地,收敛心神,想着怎么陈词了,看起来,现在差不多两种态度支持者都不少,他却是知道,乾隆末年,英使的访华,以及嘉庆年,英军对大清的挑衅。现在的情势,与前世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偏离,到底该不该导正?民间商贸往来的兴盛带来的是百姓安居乐业,暗地里的置疑之声、反抗之举少了不少,毕竟,老百姓要的是安稳日子,只要官府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安居乐业,也就渐渐歇了与官府作对的心。至于那些个反清复明,呵呵,反清复明,大明天子坐龙庭的时候,造反的地方可也不少,甚至把大明天子赶下龙庭、迫得他自挂东南枝的,可也是汉人的“闯王义军”,你们,要复的是哪个“明”?可,海防,确实是个很大的难题。

      前明倭寇之祸,并不是那么简单,早期确实是“真倭”,到后来,情况就复杂了。明成祖晚年,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宁波之乱爆发,加上稍早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更因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前明才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了许多自唐以来众多在海“田”是以渔业、手工业、造船、修船、贸易等“耕耘”的平民百姓的生路,致使所有的买卖地下化,商贾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乱。

      但,远洋船只的仿制,已经开始了,虽然,胤祉、胤禛已经离了工部,但好歹待了几年时间,这些消息还是能知道。帝皇,大概真的准备继续“海上丝绸之路”了。也确实,只是一味谨防,并不能隔绝豺狼的垂涎三尺、尖牙利爪,好猎人,从来是以伏虎猎豹为傲,可不会沾沾自喜于捕到兔貆一类,可伏虎猎豹,其风险不言而喻。荷兰人,虽势单力薄,可也占了台湾,葡萄牙人、英国人,更是一直觊觎,而南洋,这些洋人实际上也占了不少地方,若是处置不当,可真是……

      罢了,如此大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决断的,还是思虑周全再进言吧。

      &&&&&&&&&&&

      书房。

      康熙,在想着那个经常被他想起的问题,朕,究竟是为了什么还魂,这偷来的一生,到底该如何?

      保成,从现在来看,称得上年少有为,也能算不骄不躁,可,从今日众臣如此激烈的争论来看,他的桀骜大胆、锐意激进,并没有因年少失怙、失去依仗而消失,只是有所收敛而已。现在的各种举措,虽有出入,但与他前世的大胆构想极其相似。

      朝堂上,对外,帝皇目光并不拘泥于大清疆土,更是有意与外界往来。对内,满蒙汉文化习俗之争,帝皇更是一副鼓励各方畅所欲言的态度,渐渐的,各民族内部的争斗日益明显,彼此牵制,反而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正经旗人是不允经商的,但帝皇,却是对国内货物流通持鼓励态度。

      后宫中,帝皇对皇后颇为信重,对于禁止汉女缠足一类的事情,很多是以皇后的名头来做的,而皇后,确实通过宗室重臣的女眷,做了不少的事情,这,已经能算后宫干政了,可帝皇的支持却让宗室重臣喑哑,至少没人敢直接把矛头对准皇后。

      前世,因着这份大胆……,今生,已经与前世的轨迹发生了偏离,也许……,可这江山,哪又经得住那么多也许?

      保成,确实是象初继位时所说的,想手足同心戮力、共建大清万世基业,即使已过了十余年,即使已经把朝政牢牢控制在手中,即使兄弟年纪渐长、渐渐崭露头角,也未改初衷。也是,从种种迹象看,这世的康熙帝的作为,与自己没有什么区别,那也就是说,保成,是听着看着自己与二哥福全的“明君”、“贤王”相得益彰的佳话长成的,再加上自己的叮嘱,所以……。苦笑,保成,美丽面纱下的真实,往往,不是表象的美好啊……

      还是,尽快积累自己的实力吧。

      保成,皇父会一直看着你,看你是能创盛世的明君圣主,还是如秦皇隋炀一样,既功炳千秋、泽被万世,又贪功冒进、大失民心……

      若你为明君圣主,保成,皇父愿为贤王,为你鞍前马后,为了大清,为了这锦绣乾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明皇帝曾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好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朕,流着爱新觉罗骁勇血脉的朕,更不会吝啬这一腔碧血、一颗丹心。

      可保成,若你……,那,就莫要怪皇父了。

      朕,现在,可是胤祚啊……

      看着面前摊开的手记上那略显稚嫩的字迹,一声轻叹,胤祚啊……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9章 筹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