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琳和利亚姆能直接进电影院的原因是1981年《夺宝奇兵》上映时,英国电影审查局BBFC给出的评级是A,适用于成人和儿童。8岁刚好是那时可以单独进出电影院的最低年龄,但其实是否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完全取决于电影院是否真的严格遵守BBFC的规定。这个旧评级系统后来改掉了,《夺宝奇兵》几次重映的时候,先后从PG(家长监督下的全年龄段观看)上升到12A(未满12岁必须由成人陪同)。这直接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变化,很有趣。
英国的中学教育体制经过很多次改革,总的来说可以总结为5-16岁是义务教育阶段(但乔琳这个时期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之前,所以离校年龄可以是15岁),英国学生会在小学教育阶段后分别升入不同系统的中学,这一般就认为是对不同资质的孩子的分流,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角色(蓝领还是白领这种区别,上大学还是不上)。
中学阶段(11-15/16岁)通常分为普通现代中学和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是过去英国精英教育制度的一种残留系统,这个文法指的是拉丁语文法,后来逐渐演变为强调以学术为导向的重点中学。70年代英国原本的三方教育体系被废除后,很多文法学校被迫转为了综合中学,跟普通公立一样了,有的彻底转为了选拔性的私立学校。但总体上文法学校就意味着这些学生都是以接受高等教育为目标的。
综合中学是政府资助的,因此录取学生的时候不能选拔学生,无论学生是什么阶层和成绩,都一视同仁招收。学生在学校上到16岁后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可以参加GCSE考试(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然后毕业走人,选择去当学徒,去职业学院或者直接工作。如果还想继续读书,那就要去上类似高中的延伸教育阶段,比如只有高中部的Sixth Form College(第六学级学院)或者中学自己的第六学级,完成16-18岁的A-level课程,相当于大学预科性质的学习,然后去大学。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公立学校state school是政府资助的,而伊顿之类的公学是public school,所谓的“公”是说不限宗教和阶级的“公共”(但常常限制性别呵呵,毕竟是腐朽的英国,好的不一定继承,坏的全保留了),而不是“公立”的意思。公学肯定是私立学校。它们历史上往往是慈善学校,由贵族或者财团资助,最终变成了有钱人聚集的传统贵族学校。但公学因为往往资金充裕(有富人捐款之类的),所以常常有一部分拿奖学金的学生。公学好多都是寄宿制,有点像是没有魔法的霍格沃茨,把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富家子关在一起,内部等级秩序非常诡异。
但整体上英国的教育系统真的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的情况还各有不同,完全不统一,我主要是根据80年代英格兰的情况说的,跟现在的情况其实又有了很大差别。这算是个背景补充,后续我就不用在文中解释了。
太长不看(刻板印象版):文法学校和寄宿学校——有钱人和中产去的;普通高中——大家不一定上高中,初中会考结束就工作或者接受职业教育去了。
还有80年代的英国老师同样会体罚学生,这跟现在的情况区别很大。类似的每个学校总有一个老师丢黑板擦之类的东西特别准的故事他们也有……80年代他们也还是用黑板,后来90年代逐渐换成了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