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婵犵數濮烽弫鍛婃叏閻戣棄鏋侀柛娑橈攻閸欏繘鏌i幋锝嗩棄闁哄绶氶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鎯у⒔缁垳鎹㈠☉銏犵闁绘垵妫涢崝顖氣攽閻愭潙鐏﹂柣鐕傜畵瀹曟洟鎮㈤崗鑲╁帾婵犵數鍋涢悘婵嬪礉濮樿埖鐓熼幖鎼枛瀵喗鎱ㄦ繝鍐┿仢鐎规洘顨婇幊鏍煘閸喕娌梻鍌欑閹碱偊骞婅箛鏇炲灊鐎光偓閸曨剙浠奸梺缁樺灱濡嫰鎷戦悢鍏肩厪濠㈣埖绋撻悾閬嶆煃瑜滈崜娑㈠极婵犳艾钃熼柕濞垮劗閺€浠嬫煕閳╁啩绶遍柍褜鍓氶〃鍛粹€﹂懗顖f闂佹悶鍔嬮崡鎶藉春閻愬搫绠i柨鏃傜帛閺咁剙鈹戦瑙掓粓宕曟潏銊ь浄妞ゆ洍鍋撴慨濠冩そ瀹曨偊宕熼浣瑰缂傚倷绀侀鍡涙偋閻樼儤顥ら梻浣瑰劤濞存岸宕戞担鍦洸婵犲﹤鐗婇悡蹇撯攽閻愯尙浠㈤柛鏃€绮嶉妵鍕Ψ閿濆懐浼堥梺鍝勫閸撴繈骞忛崨鏉戜紶闁靛鍓崶銊у幐婵炶揪缍€椤鐣峰畝鍕厸濞达綀顫夊畷宀勬煛娴h宕岄柡浣规崌閺佹捇鏁撻敓锟�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剧懓顪冪€n亝鎹i柣顓炴閵嗘帒顫濋敐鍛婵°倗濮烽崑鐐烘偋閻樻眹鈧線寮撮姀鈩冩珖闂侀€炲苯澧扮紒顔碱煼閹晝鎷犻懠顒夊晣闂備礁婀遍埛鍫ュ储妤e啫鍌ㄦ繛鎴欏灪閻撴稑霉閿濆毥褰掝敂椤撱垺鐓涢悘鐐插⒔濞叉挳鏌涢埡浣割伃鐎规洘锕㈤、鏃€鎷呴崜鍙夌秼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闁诲孩绋堥弲鐘荤嵁閹达箑鐐婃い鎺嗗亾闁藉啰鍠栭弻鏇熺箾閻愵剚鐝曢梺绋款儏濡繈寮诲☉姘勃闁告挆鈧Σ鍫濐渻閵堝懘鐛滈柟鍑ゆ嫹,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圭€瑰嫭鍣磋ぐ鎺戠倞鐟滃繘寮抽敃鍌涚厱妞ゎ厽鍨垫禍婵嬫煕濞嗗繒绠婚柡灞稿墲瀵板嫮鈧綆浜濋鍛攽閻愬弶鈻曞ù婊勭矋閸庮偊姊绘担绋挎毐闁圭⒈鍋婂畷鎰版偡閹佃櫕鐎洪梺鎼炲労閸撴岸鍩涢幋锔藉仯闁诡厽甯掓俊鍏肩箾閸涱喖濮嶉柡宀€鍠栧畷娆撳Χ閸℃浼�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湱鈧懓瀚崳纾嬨亹閹烘垹鍊炲銈嗗笂缁€渚€宕滈鐑嗘富闁靛牆妫楁慨褏绱掗悩鍐茬伌闁绘侗鍣f慨鈧柕鍫濇閸樻捇鏌℃径灞戒沪濠㈢懓妫濆畷婵嗩吋閸℃劒绨婚梺鍝勫€搁悘婵嬵敂椤撶喐鍙忓┑鐘插鐢盯鏌熷畡鐗堝殗鐎规洏鍔嶇换婵嬪磼濞戞瑧鏆梻鍌氬€峰ù鍥х暦閻㈢ǹ绐楅柡宥冨妿椤╂煡鏌涢锝嗙鐎规挷绶氶悡顐﹀炊閵娧€濮囬梺鍝勬噺閹倿寮婚妸鈺傚亞闁稿本绋戦锟�/婵犵數濮烽弫鍛婃叏閻戣棄鏋侀柛娑橈攻閸欏繘鏌i幋锝嗩棄闁哄绶氶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鎯у⒔缁垳鎹㈠☉銏犵闁哄啠鍋撻柛銈呯Ч閺屾盯濡烽鐓庘拻闂佽桨绀佸ú顓㈠蓟閺囷紕鐤€闁哄洨鍊妷锔轰簻闁挎棁顕у▍宥夋煙椤旂瓔娈滅€规洘顨嗗鍕節娴e壊妫滈梻鍌氬€风粈渚€骞夐垾瓒佹椽鏁冮崒姘憋紱婵犮垼鍩栭崝鏇㈠及閵夆晜鐓熼柟閭﹀枛閸斿鏌嶉柨瀣伌闁诡喖缍婇獮渚€骞掗幋婵愮€虫繝鐢靛仜閹冲繘宕濆▎鎾宠摕闁绘梻鍘х粈鍕煏閸繃顥滄い蹇ユ嫹]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 20 章 ...


  •   会想着搏一搏的多是诸子百家中的四大学派中的另外三派,法家、道家、墨家。

      其中墨家心里多少已经对君上失去了信心,对于拼一拼的欲望并不大,只是道家过来寻找帮手就招待他们客气一下,

      即使道家劝说他们:如今儒家当道,墨家曾非议过儒家学说结下梁子,待日后儒家势力完全占据天下,墨家不会有好日子,也并没有真的打算修改自己学说去拼一把。

      因为说真的这么多年那家学说没骂过对方,说的道家骂儒家少一样,法家都还没动呢,他们急什么。

      而且墨家的核心学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要求从君王到臣子都任人以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套理念直接动摇了封建时代所有贵族皇帝的利益,就真的有“大度”的皇帝让他们出头,贵族也能联合起来弄死他们。

      因此墨家学说虽然声名远扬,但一直都并不受欢迎,他们在接受了经年的毒打后,也约摸知道自己不受欢迎的事实了。

      他们不打算修改自己的主张,这是墨家的核心,要他们像那个什么董仲舒那样修改自家学说,去讨好皇帝让他重用他们的可能性,还不如让猪上树。

      所以在道家来过后,现任墨子果断带着门下弟子们离开了,只希望这场,再起余波的道统争夺战不要波及到他们,他们现在打不起。

      而且属于墨家的机会日后未必没有……

      ……

      【董仲舒对汉代和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的学说流传千古,只要提起汉武帝,除了卫霍二,人们也不会忘记董仲舒。

      可以说他们三在后世堪称汉武时期最出名的人,所以这个ssr董仲舒这个人实至名归。

      不过虽然他的学说很出名,对治理国家的用处却不是体现在律法上,而是体现在道德伦理,书籍教化人才选拔上,这点也很符合儒家治国的理念。

      不过也幸好,儒家的条例道德没有归于律法中,不然民间苦已。

      因为儒家治国虽然好用,但这套学说也并不是完美的,其缺陷给民间带来了巨大弊端和祸患,导致的结果不止是使儒家学派开始走偏,还忽悠瘸了一代代忠臣良将,平民百姓让他们为一些人间奇行种君主买单。

      先从第一点来说吧!

      我之前说的“三纲五常”按照董仲舒的原意,这本该是自身修德遵从君王的理念,可在后世却被所谓的酸儒修改成要求女性绝对遵循丈夫,孩子绝对遵循父亲的父系政权压迫。

      其对女性的压迫从贞洁牌坊,裹小脚等,到对孩子的压迫从愚孝可以随缘责骂鞭挞,视妻儿为自身所有物可杀之,子告父死等律法。

      先不说前面一条,古代社会男性是共情不了女性的,就说后面一条表面上看起来是不是完全没问题,和儒家的德是一致的。

      但实际上问题大发了。

      儒家的德是什么,是父慈子孝,这点自从被商鞅改革后就经常被儒家批斗的秦法来说,就能用体现。

      刘向曾在《战国策·序》说:秦孝公抛弃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崇尚谲诈,只是为了让国家变得强盛而已。以此批判秦国没有仁义道德。

      但是真的没有吗?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简《为吏之道》中写道: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

      可见即使被后世,常被拿来批斗没有道德的秦朝对于父子之间的观念也是杂糅了儒家,认同父慈子孝这个说法的。

      可观后世史书,哪里还有父慈子孝,全都是父不慈子必孝,且儒家的德提倡把父子人伦放在第一位,子女以孝侍奉父母更是子女的行为准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然就是不孝,这一点的观念是一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

      而且改变还有限,哪怕在现今父母视子女为私有物,打骂可以是为你好,嫁娶可以是为了私欲,凡有反抗先来一波你不孝……就孝这一个字足以压死众多凡人。

      投胎就是一门技术,遇到好的父母即使贫穷一生也算顺遂,遇到坏的父母那你惨了,但凡行错一步这辈子都难从这个泥潭脱身。

      当然了这份孝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只对有良心的人有用,对混账是没用的,好人就该被刀指着可不是说说而已。

      其次在儒学《论语》子路篇中记录的孔子和叶公的对话中……孔夫子提出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也”,是说父子之间无论谁犯了错,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为父隐瞒,这才是正直的做法。

      对于这点,虽然我尊重孔夫子的其他言和他的个人观点。

      但就个人而言,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如果所有人都这样互相观护,那么谁来为受害者买单,受害者就活该被欺负吗?

      所谓正直在我们现代的社会观念来看应该是:不畏强权,敢作敢为,能够坚持正道,勇于承认错误。

      这也是千百年来留下的属于正直的观念。】

      “欺人太甚也,这仙人为何不赞同夫子的观念,父为之隐,子为父隐,这正是人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一个连父亲都出卖的人,怎么能算得上正直。”

      “正是如此啊,父子是拥有人世间最深的感情,即使是法律也应该为亲情让位,仙人会这样说一定是法家从中作乱。”

      “也怪那些后世的父亲不仁,婚姻本该父母之言这便算了,随意打杀孩子如何使得,此为不慈败坏道德之举,礼合在乎。”

      ……

      汉时

      听到前面一些诸如女性压迫,孝顺之类的话题,一些儒家学派之人还不屑一顾,觉得这算什么,缺点不大。

      但听到仙人居然反驳夫子的言论一下就炸膛了。

      这个反驳一下说天幕说得不对,那个反驳一下,说都是后世父亲为父不仁,才会害的夫子的言论被反驳。

      也有一些正常比较冷静的从中察觉到了不对,这后世仙人怎么对孝这一字反驳言论那么大,难道后世对于孝的改观很大,不过在一仔细琢磨又觉得也没什么问题,父亲不仁慈才会导致子女不孝顺,这后世莫不是经历了战乱,导致是礼乐崩坏了……

      还有人从律法这一条上察觉了不对劲,联想之前仙人说的别家学说披上儒皮,得到重用,在一想景帝时期晁错明明学的法家,后来却冒名儒家得到重用,便明白了定是法家那些人冒名上位,顿时火冒三丈……

      被儒家碎碎念的法家在干什么,他们正在嘲笑儒家。

      “以小见大,要是人人都如儒家这般父子相护,最重感情,那么谁没几个亲朋好友,这国家还要不要治理了,难怪后期会官官相护,亲亲相隐这正是儒家的弊端。”

      “人世间的亲情是重要没错,但绝不该压在律法之上,只有用严峻的法律才能杜绝人民的怠惰和欺瞒。”

      “以法治国,有功者赏,有过则罚,有罪着杀,天下为公。”

      议论完儒家,法家之人也发现了从天幕的言论中,得到了一些关于自家学派出路的启示,不过还得在观察观察,看看是不是帝王也如他们所想的那样。

      秦时

      这时还是法家当道的时候,对于儒家的思想那是极为不认可,一听天幕批儒家,那是连忙幸灾乐祸的让在朝为官的法家弟子落井下石,其中联系李斯最频繁。

      但李斯在仔细思考了关于董仲舒的学说后,却佩服的说出了:“虽无益于法治,但于治理人民巩固皇权却是十分有益。”

      能当上大家的都不是傻子,取长补短补充完善自家学说,这正是学派不断进步的表现。

      因此在思考完之后,面对陛下询问自己如何看这套学说时,李斯如实禀告,他非常清楚自己现在不比以前在陛下心里的地位,这时候比起自家学说,更该的是站在陛下的角度思考,什么有利于陛下用什么。

      只有获得陛下的赞许,之后学派才能有不断出头的日子,同时将自己对于治国思想修改整理,陈上给陛下。

      其中有一条正是改自董仲舒的君权神授,这条对于愚民真的非常好用。

      但看了一眼后,直接被嬴政给否了,这或许很好用,但嬴政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让一个不知所谓的神凌驾在他的头上。

      他用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掌握众生,执掌天下,他是自己的主宰,何须鬼神授权柄。

      无独有偶在法家像落井下石后世儒家的时候,秦时的儒家也忧心忡忡,因为董仲舒言论也是有违儒家的一些思想,虽然他经过包装大体还是儒家的中心,但其传达出来的君权至上的思想却相当的不妙。

      在亚圣孟子的言论中,因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董仲舒的言论,却有违圣人之言,给君王带来了极大的权利只怕不妥。

      ——

      董仲舒本人会不知道这套说法的缺陷吗?

      他当然知道,所以他以天人感应,约束君王,让君王修德爱民,只是现在看来他似乎失败了。

      董仲舒苦笑,虽然不知道后世发生了什么,但他已经能有一些不好的预感了,不然后世的仙人说到坑害百姓忠良时,人间奇行种君王时痛惜。

      果然下一秒,天幕就点到他了。

      【以小见大,从儒家的德中就能看出,儒家对于道德的看中是要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这好吗?

      或许对于达官显贵是好的,因为他们拥有权势,包庇自家人的时候可以用情之一字开脱。

      但对于普通百姓好吗?

      大约是不好地。

      因为普通百姓显然没有什么抗风险的能力,法律的缺失会让人们的行为准则缺失。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父亲杀了人,他的儿子却不告发,在被发现后,甚至因为这种行为而受到了嘉奖,那么大家就会争相效仿,日子久了甚至会演变成一个村子的人互相包庇。

      因为在古时,一个村多是同姓、同宗之人,出去走一圈那个不是沾亲带故,一个石头砸下去,伤的原来是自家二大爷,这种时候死去的人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因为无人告发。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官场,政治上面,说是以德治国。

      但天下能有几个真君子,如果天下都是真君子,那那些君子就不该出名,因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正因为缺少才会宣扬。

      儒家学说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修德之路,让人们自发遵守道德,可这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是不现实的,人都有贪新,恶性。

      儒学大家荀子就曾提出性恶论,认为人天性本恶,只要经过教化才会向善,可天下又有多少人去教化了世人,那些言论在没有惩戒的普通人看来,只是风过无痕的无稽之谈。

      道德从来都是人的最高规范,法律才是人的道德底线。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时间里,道德会随和时间而缺失,最终导致国家腐败崩坏。

      如果是太平盛世或许还好,但凡社会动荡,那么就会变成一个混乱无比的朝代,类比一下看晋代和朝代末年的惨剧可以想象。

      除此儒家德治有所缺陷外,董仲舒的治理理念最终的演变结果也和他自己所想的大相庭径。

      以“天然感应”为例子,这本来是董仲舒提出限制君王权柄的,要求君王修德爱民的约束。

      可是在后来却变成了一种鬼神之说,不仅没能约束君王,反而还变成了一种祸害压迫百姓,愚弄百姓的一种学说,也让儒学带上了神鬼的神秘色彩。

      要知道在董仲舒以前,儒学的理念是敬鬼神,而不是信鬼神,可自他之后,儒家为了攀附帝王什么都能做出来。

      以孔家为例,每次儒学不好用了,这些条例不利于君王了,那就去找找孔家,曲解曲解圣人的意思,变成有利于统治者的理念。

      什么有个儒生说,这不是圣人的理念,你这就是懂王不懂了。

      没看到圣人的后代都说圣人这样说了吗?你能比人家更懂圣人的理念,滚滚一边去。

      什么你说孔家这是曲解圣人理念,这是奴颜媚上有失文人傲骨,要以死明志。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不叫曲解圣人理念奴颜媚上,这叫取长补短采取适合的理念巩固学说适应朝代,你看汉代的大儒董大家,他就适当修改了儒学,最终导致儒学兴盛,百姓安居乐业多好……

      修改、改良、巩固,打着这样的名义,儒家的学说,越往后越偏离了原本的理念,自汉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学说能兴起……

      人们不在拥有自己的学说思想,想要言论只需要在圣人学说身上找就好了,只要我能有理有据的“运用”圣人的话语,那么我就利于不败之地。

      其中被扭曲的还有程朱理学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被认为是儒学的重要主张之一,他本人被评价为历史上儒学集大成着,被誉为孔夫子后又一圣人,本条理念也源自孔夫子的学说。

      但这个学其实也和孔夫子不相同,自成一派,并被后人扭曲。

      “存天理,灭人欲”指代的是,由于宋朝民风放荡官员压妓身甚多,于民风不利,朱熹提出人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后,人不应该在过多拥有私欲、□□、贪欲等,要求规整士大夫的行为作风。

      可惜此等言行太过理想主义化,没有考虑到实际,最终在后来演变成了,压迫女性,要求女性贞洁,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岂不可悲。

      其次孔子本人,于此话原先的言论是“存天理,去人欲”“克己复礼”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孔夫子的理是要人懂得自我克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压抑自身的本性,去追求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绝不是孔圣人和朱熹想要的理念。

      他们更多是在追求阶级稳定,巩固权利礼仪的制度。

      孔夫子一个能说出审时度势,不拘一格,认为生命宝贵,不该浪费在这种固执之上的圣人,怎么会让人做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

      程朱二人,一个能说出女儿聪慧无人可配,就可以不结婚,一个虽恳求友人家妇女不在嫁,但那是由于友人家只剩孤儿寡母,无奈之举也愿意以正风俗的名义为友人的妻子求得利益,纵然妇女在其兄权威之下在嫁,也没有在强求。

      毫无疑问孔夫子和程朱二人的理念,都不再是最初的样子。

      他们的言论被曲解扭曲,有人朱熹虚伪,只会说做不到的事,他的言论切实的迫害了女性,这叫什么理想主义者,不过伪君子。

      实际上任何一个学派的开创者都是理想主义者,孔夫子的言论中也不乏理想之语,扭曲后也曾压迫我国千年之久,但这难道改怪他吗?显然不该,我们站在了后世巨人的肩膀上,评说先代时就不该只从后世的世界观看,更该从当时的世界观看。

      朱熹的出生经历就造就了他能想到这样做,却想不到这样会对女子造成什么样的压迫,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女性的悲哀。

      这不是一人两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错,有幸生在新中国是我们的幸运,却不是能拿来抨击前人的利器。

      只希望后世不在扭曲前人之言,能自称一派别再打着圣人言了,圣人都要被言哭了。

      树哥儿听了都得说:这句话我没说过。

      不过就算此时说的再多,一切也都过去了许久,在古时人们终究,习惯了圣人言,大家已经没办法在从这种固化思维解脱出来,故而无论好坏这些学说都被扭曲为儒学。

      不过这也不能怪后来人,终究是董仲舒开了一个坏头,他或许没有恶意,是为了弘扬儒学才进行修改,也做了对君王的约束。

      但是他忘记了,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利,就像没有关进笼子的老虎毫无用处。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君王是权利的最大拥有者,他可能拥有制度的笼子吗?他会让自己被关进笼子里吗?

      且用经济学角度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他修改儒学是为了弘扬学说,中心思想并没有改变。

      可其他的儒家人能做到他这样吗?不能。

      人永远拥有贪性,君王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制度,因此和董仲舒一样坚持儒家中心思想论的逐渐被驱逐,迎合君王心意的儒家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

      今天他可以以改良的名义,修改学说,明天我就也可以以改良的名义,修改学说,两者界限模糊不清,无从辩驳。

      最后儒家就开始逐渐扭曲,从想要保护友爱黎民百姓的学说,变成了君王集权制的学说,越是往后越是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本色,像墨滴进了水里,再也看不清水原来的样子。

      此外儒家对于朝政治理的弊端有固步自封,政治腐败,国家治理高度依靠君王,一个明君可以带领国家走上太平盛世或者中兴,一个昏君可以一下败光几代人的积蓄,可以让万千黎民百姓“无怨无悔”为他的过错买单。

      儒家的德自宋代以后,烙印古代人心中的是愚忠愚孝,圣人的清明、灵活的道德,分辨是非,不受制于小节的理念,渐渐消失,谁还能说后世的儒学属于孔圣人呢?】

      ……

      天幕噼里啪啦一大段吐槽,不止让各家学派目瞪口呆,也让董仲舒脸都白了。

      他改良儒学本是为了弘扬圣人学说延续学派的命脉,为天下黎明百姓谋取福利,不让君王为所欲为。

      不想却开了个坏头,让儒家逐渐扭曲,祸害百姓。

      是他愧对师祖,愧对百姓啊!

      董仲舒老泪纵横,当着学生的面,哭得不能自己,一下子好像老了数十岁不止,是啊他在被贬到外地做江都国相的时候就该知道,陛下并不想听劝他的约束。

      是他自作聪明,害了百姓,害了百姓!!!

      董仲舒的学生面面相窥,不知道如何安慰自家老师,他们的老师是一个热爱儒学心心念念传道受业钻研学说,心系百姓之人。

      初被天幕点名时老师有多高兴自己弘扬了儒学,让天下百姓受益,为民安生。现在就有多么悲戚无助。

      如果说儒家正直心系圣人理念的人听完天幕所言,正在为自己学说后来被扭曲说难过觉得想法子纠正自家学说。

      那么心思不正之人,就在为天幕出现了提供了崭新的机会而欢喜,并决定给自家学说添把火,上赶着做买卖。

      那么其他的学说就是真的炸锅了,之前他们听儒学有缺陷自觉有机会,虽然后世儒家正统,其他学说只能披皮而上,以为自己学说就算不能出头,起码也是有留存火种。

      但现在这种连言论都不能在冒出,只能顶着圣人言打头的说法真的惊到他们了,这样长久下去,就算是披皮假的的也变成真的了,谁还会记得他们的学说言论,这是要灭种的。

      争必须争,不争学派就灭种了。

      今天天幕点出来儒家的缺陷,陛下必然也能知道选择“我们”学说的机会很大,现在就去自荐,稍稍改点不要紧得先和儒家打个擂台先。

      其中法家直接根据儒家的法律缺陷唰唰的用墨家那顺来的纸,写了一箩筐的言论,主旨就是儒家可以治理人民,但是不能用来治理国家机构,治理机构得用我们法家啊!

      我们不介意儒家为核心,但是我们法家得为骨架,陛下看看我们,看看我们。

      秦时,始皇殿内

      嬴政对着天幕中吐槽的儒家缺点只说出了:“光想以德治国可笑至极,这正是朕不用儒家的原因,光靠仁义没有拳头,看谁理你。”

      当然嬴政也不觉得能被称为武帝的人只会用德治国,他敢肯定这个人绝对兼用了法家。

      扶苏看完也思考着,到底怎么治国才是正确的,儒家似乎太软,但法家又太过刚硬,要是两者杂合一下就好了。

      杂合……

      一到灵光在扶苏脑中闪过,他兴奋的立刻去上朝,向父皇禀报了自己的想法。

      得到了始皇陛下的一个傻孩子你现在才想到的表情,郁闷的不行。

      发问:“父皇是早就想到了吗?用儒家治内,法家治外。”

      嬴政没有回答,只是丢给扶苏一本最近在修改的秦律,并给他和他的兄弟们,指派了任务,观察这些律法的合理和不合理。

      实际上在内心回答:当然没有,统治者从不该只选择一种学说,而是该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通通吸纳并采取。

      所以尽管儒学看起来对于统治非常有用,嬴政也没打算只重用它,延续后世的道路,而是掀起了新的念头。

      他想以法家为结构,重启百家学说,相信那些现在危机感满满的学派,很乐意为自己递上一个梯子,为了博得他的青睐,想必工作也会认真许多。

      到时候暂时缺失的人手,估计能缓解一下。

      思虑在心里转悠了一番,嬴政也没停下手中批改奏折的笔,自从纸研发出来以后,原来六十斤的竹简,现在只变成了十来斤的文书,不用花大力气挪动竹简,让嬴政节省出了不少时间,工作效率大大增加,能在同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文书。

      他对此非常满意。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第 20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142050,还差 1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