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彦博(574—637),字大临,隋朝至唐初祁县会善村人,温大雅之弟。青年时代即与兄大雅、弟大有皆以品行、学识、文章闻名于世,时号“三温”。
隋开皇末年,授文林郎,直内史省。隋末,义军蜂起,幽州总管罗艺亦举兵反隋,重礼聘其为司马。时兄大雅已加入李渊幕府,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弟大有亦追随李渊父子。唐武德元年(618),李渊攻占长安。温彦博见大势已定,建议罗艺共同归顺唐朝,被唐授予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奉召入长安,初任中书舍人,后迁中书侍郎,封两河郡公。
武德八年(625),□□举兵南下,彦博被任为并州道行军长史,与并州道理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张瑾率兵抵抗,于太谷(今山西省大谷)失利被浮。突厥颉利可汗知其为 朝迁近臣,逼问唐朝兵马粮草虚实。彦博坚贞不屈,拒不回答。可汗大怒,将其囚禁在阴山苦寒之地。贞观元年(627),突厥再次南下,唐太宗与颉利在渭水桥下订立互不攻战盟约,并赠邓突厥兵大量物品。突厥撤军后,将温彦博放回。因文章气节,彦博再次受到太宗器重,初官雍州治中,后升中书侍郎、御史大夫。贞观四年(630年)任中书令,贞观十年(637)升尚书左仆射,封虞国公。
贞观年间,唐朝战胜□□,颉利被俘,余众请求归顺唐朝,朝廷会议如何安置突厥部族。魏征等到大臣主张强令突厥迁居河套以南,严加监视,以防反叛。温彦博认为,宜采取汉武帝对待匈奴内附的办法,将突厥迁置河套以内,全其部落,保持其风俗习惯,实行安抚政策。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安抚降众,和缓民族关系,终于解除了为害几十年的□□边患。
温彦博位居宰相,恪尽职守,全力效劳国事,太宗每问及四方各地风俗民情,无不对答如流,深得信任。贞观十一(637),因“忧国之故,劳精竭神”而卒,谥“恭”,诏命陪葬昭陵。生前著有《瘟彦博》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