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第二十四章 兵变弭平 ...
-
袁崇焕一路疾驰,未到前屯,已闻宁远兵变消息。他心急如焚,二百五十里路,三昼夜赶抵宁远时,已是垂暮,天色昏沉,城门仍然洞开。叛兵三五成群出入城内外,身背包袱,露刃胁民,抢掠财物,甚至公然殴捶百姓,毫无军纪。袁崇焕驰过,竟视而不见,依旧坦胸敞怀,醉气醺醺。他痛心疾首,不意别去半年,宁远兵卒竟军纪败坏害民如此。待袁崇焕赶至府衙,祖大寿、郭广、何可纲始闻悉,齐到大门迎接,相互倾诉别情,寒暄毕,迎袁崇焕进入衙房休憩。
祖大寿见督师一行,满身风尘,尤其是督师倦容颇重,脸色焦枯,甚为不安,拟请先稍稍打盹,沐浴更衣,再来议事不迟。袁崇焕淡淡一笑:“诸位留守,也多辛劳。我在山海晋谒孙承宗督师时,惊闻此间发生兵卒哗变,入得城来,见叛兵游荡街衢,抢掠劫物,形同匪徒,军纪荡然如此,不意君等知否?”说着笑容渐息,渐现严峻。
诸人面面相觑,不知此番袁崇焕之来意,俱不正面答复,郭广说:“兵因缺饷,致无纪律,竟有去民家借粮的,现闻督师重临,凛于督师之恩威,纷纷屏息敛迹,归营待命。”
袁崇焕因郭广是宁前道,初次会面,不便驳斥,只淡淡一笑:“道台大人,何必隐庇不说。”
何可纲于是道出真情。
袁崇焕说:“本部院惊闻兵变,这城频临边陲,如何不心急如焚。朝中早有人扬言:在辽之兵皆乌合之众,原来就无急公救死之心。闻有乱警就借口缺乏粮饷,以掩饰奔溃实情。宁远是屏障关门重地,发生哗变如此严重,当如何处置平息?”
总兵官朱梅起立称:“督台明察,此乃兵部中有人诬言,传谣于皇上。实质此地驻军缺饷已达四个月,士卒困窘不堪。为首者虽是四川,湖广之兵,继起者不少,十三营兵众俱已摇动,形势不可谓不可危,一旦东虏猝临,将难设想其后果。”
郭广道台说:“幸督台驾临,乱兵屏息。现肇事魁恶尚散处众兵中,慑伏待命。”
祖大寿说:“宁远守军穷困非常,情况确属可悯,缺饷达四月之久,若非是督师属下久练之兵,恐早已生事。朝中兵部,户部所司何事,应当查问。”
谢尚政继续说:“现在除祖大乐一营未动外,十三营均现不稳状。法不责众。卑职认为要法外施恩,不能遍责。起始是乱兵胁众而起,继则露刃围府,逼索饷银。后来与店铺商借,凑足五万两,始得解围。”
袁崇焕严颜不语,诸将抖栗,半响他移目郭广说:“抚台大人毕自肃等各官,有无遭及祸乱?毕大人今安在,怎么不见在座?”
何可纲说:“乱兵将毕自肃大人,推官苏涵、总兵官朱梅等分置谯楼上,捶击交下。说来伤怀,毕大人被搓伤甚剧,愧疚交加。据闻已在数日前于中前所,草奏圣上引罪自缢了。”
袁崇焕不禁失声,讶道:“竟有此事!罢会。”待众人退走后,留下郭广商议处置哗变事。他面露无奈眼神。“哗变的波及面这样的广,甚出意料。或由于欠饷太久,兵将生活困难所引起,情况可恼也可悯。本部院认为法不涉众是处理此事的准则,不杀几个肇乱首要的人,不足于整顿军纪,镇慑未来。这里究属保卫山海关门的重地。不能不慎始思终,郭道台意下如何?”
“督台大人说得十分妥切,下官也认为确应这样,杀一儆百,否则何以严肃军纪。”
于是,经过检举,搜捕,将首恶十六名处斩,中军及参将各一名降职,都司左良玉、王家祯等革职,发往前锋营立功。
赏祖大乐全营。
诸营肃然。
事后,专疏上奏圣上,奏报处理哗变经过,并奏粮饷是兵将的活命根本,足食始能足兵,恳求请饬户部有司速补欠缺,以利平辽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