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人的关注,关于饮茶,我曾经查过资料。具体摘录如后附。^_^
饮茶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最先是在找寻食物时发现的茶叶,随后以茶叶的药用流传于世,后来才作为清热、解毒的饮料。三国时,华陀在《食记》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两晋时不但民间有饮茶的习惯,而且开始传入官廷,宫廷以茶待客始于吴末帝孙皓。到唐,饮茶之风更胜。起初为僧人坐掸,因茶叶含□□、茶碱、鞣酸、挥发油等。有兴奋大脑和心脏的作用,所以饮茶醒神而驱睡意,此后便竞相仿效,遂成风俗,并渐渐影响到京师和全国各地,道俗皆欢。客来必以茶示敬。宋时“此俗遍天下”(《平州可谈》)。
古时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饮茶之俗皆由此传开。巴蜀地区在史前的神农时代,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可知那时就发现和利用茶了,以后才开始有了饮茶的历史。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逐渐传播开来的。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传说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份茶叶文献,是西汉时期的一种买卖奴隶的契约,称“僮约”其中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句。意思是规定家僮必须无条件去四川彭山县东的武阳买茶叶,沏茶盛茶时必须洗涤整理饮茶器具。如果《诗经》与《晏子春秋》记述的仅仅是自生自灭的野茶,那么,到了“僮约”所记载得茶,则是人们有意经营的园茶了。由此可见,原为温带高山植物的茶树,此时已由人工移植而传播种植于气候条件相似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云南、贵州、西藏喜玛拉亚山东铡的河谷地带,以及喜玛拉亚山西麓印度一侧,都是茶的原产地。
茶树移植四川后随川、陕之间物资交流通道“栈道”移入陕西进而沿汉水流域向当时东周的政治经济中心河南移动,并传播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安微、山东一带。同时又顺长江传入两湖,并经九江和鄱阳湖到达江西,在传入福建。在这时期从古代著名的太医学家华陀的《食论》中可以看到“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论述。华陀行医于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以及徐州、盐城、扬州一带,可见当时这一带巳有较普遍的饮茶风习了。陶潜《续搜神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时,宣城人秦经常入山采茗”。《吴兴记》又记载:“鸟程(吴兴)县西二十里有竭山出御茶”。宣城东南便是江、浙以及皖南广大茶区。可见公元三世纪前后,饮茶、种茶之风巳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区域了。
到了唐代,饮茶、种茶之风几乎遍及中国适宜种茶的广大区域。这在唐代建中元年陆羽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茶叶专著《茶经》中有极其详细地论述。唐朝不仅是茶叶广为栽培的年代.而且也是制茶技本飞速发展的时期。茶从摘叶晒制,发展到架火蒸青,从散叶到团茶,品种也丰富了。先进的制茶技术不仅要求茶叶内部理化条件发生变化,达到“制”的目的,又要使茶叶外观整齐,取得“造”的效果。《茶经》介绍了唐代八大茶区43个州产茶,几乎可达近代茶区相当的局面。其中也介绍了当时茶类巳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并记述了茶叶采集用具、烹饮用具和饮茶方法等。全面反映了唐代茶叶的兴起。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宋代的饮茶凤俗更为普及,茶会、茶宴、茶馆全国盛行。宋微宗赵佶崇尚饮茶,对茶艺也颇为精通,曾编著《茶论》对茶叶的地产、天时、采择、制造、鉴别,以及用水、用器,茶的色、香、味等论述极详。就连宋时的诗人所柞的茶诗也非常之多,陆游一人就有300多首茶诗,苏东坡也写过70多首茶诗词,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业的发展。
元明清以后,直到今天,由于因地制宜的裁培管理和精益求精的加工技术,茶叶不仅在质量方面有了明显的堤高,在种类方面又校之以往有了更大的发展。唐宋以前广为流传的饼茶到元代逐渐减少,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炒青绿茶得到发展,陆续出现了红茶、黄茶、黑茶和直接晒干或烘干的白茶。直到清代,又出现了鸟龙茶。至此中国茶叶的六大茶类均已制造出来,即绿茶、红茶、花茶、白茶、黑茶(紧压茶,又称砖茶)和乌龙茶。而且在制茶技术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在每一种茶类中,又因产地、茶树品种、采制方法上的差异,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明茶,讲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黄山毛峰、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红工夫、祁门红茶、君山银针六堡茶、温州黄汤、恩施玉露、洞庭碧螺春、白毫银针等。近代茶叶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演化和发展以后逐渐形成了令天的格局。
从历吏上考察,中国人对茶的爱好是多样化的。汉朝有茶便饮,并不偏爱某个品种的茶。唐朝则“首程阳羡”,那是贡茶”顾诸紫笋”的产地,是一种绿茶。宋朝人“偏好建州”,即今福建建阳,是武夷岩茶的代称,属于鸟龙茶类。明清以后,由于茶叶裁培面积的日益扩大、茶叶品种日益繁多,唐宋那种集体推崇某种茶为朝代特点的尚茶风习逐告结束。对茶叶多样化的需求和爱好,使茶叶生产出现并保持了多样化的局面。
从时间上看,中国人饮茶的时间几乎等同于埃及人建筑金字塔的时间。在饮茶的历史长河扎饮茶方法不断更新。汉朝以前,茶叶饮用多为生煮羹饮,摘取鲜叶直接入锅煮沸饮用。在远古时代,人们甚至用它作蔬莱及当成治病的药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才制成饼状烘干,饮用时需碾碎,常常加以其他香料一并饮用。煮茶的风习一直沿褒到唐朝。唐初人们还习惯于在茶中添加香料,后来渐渐废除此法,重视起真香和原味。直到宋朝才开始变煮茶为开水冲泡。但当时的冲泡,还需将整茶碾碎。明清两朝,由于蒸青绿茶逐渐取代炒青绿叶,这种制茶技术揉碾较重,使茶叶溢出,并于干澡时附于叶表,开水一冲,茶味易出。从此,饮茶以冲泡饮法为主了。中国人今天的饮茶方法,实际为明清所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