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里是用的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殿试后,中了一甲的三位直接可以进翰林院当职,而二甲、三甲的进士,有机会再参加馆选,选中的则为庶吉士,能入翰林院观政学习。相当于现在的管培生吧。
(当然,被选中,少不了潜规则,就是攀附权贵请拖,也有纯真无污染的坚决不肯而没参加馆选的,其中遗憾之事许许多多。至于笔者所撰江望,不多说不多说哈。)
明朝无相府,但有内阁,头头就是首辅,视为宰相也未尝不可。
明初,朱元璋日思夜想抓耳挠腮费尽心机,终于废了阻碍他帝权无上的宰相制,将所有政权抓于一身后发现,政务比他所想的繁重得多得多,于是他又大手一挥,从翰林院召了几个写文书的来当他的秘书辅助,朱棣时这种处理政务的方式成了定制,这些秘书就成了内阁大学士。这么这么演变着,内阁大学士就必须是翰林院出身。
所以,入了翰林院,相当于有了入阁拜相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