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其他的嬴氏先祖们,无论是有名于世,还是默默无闻,都在这一刻凝聚成了一个声音,无声的回响在阴间地界,那是对胡亥的警醒,也是对未来的寄托。他们的眼神里,既有对过去辉煌的骄傲,也有对今日悲剧的痛心,更有对大秦未来能否重振的深深关切。嬴稷的声音在阴冷的地界中回荡,夹杂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痛惜,他缓缓踱步,目光如炬,直视着胡亥,那眼神中既有身为先祖的威严,也有对后辈堕落的深深失望。他的话语字字千钧,每一个字都仿佛敲击在胡亥的心上。
嬴稷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凝重而复杂,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设想一番,若你身边簇拥着百里奚的深谋远虑、卫鞅的变法革新、张仪的雄辩滔滔、范雎的谋国之策,以及蒙恬的坚毅勇猛,这些堪比伊尹的贤臣良将,你是否会因惧怕他们如同伊尹之于太甲那般,对你有所规劝和约束,而选择将他们逐一铲除,直到朝堂空荡,只剩下阿谀奉承之辈?
他的脸庞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棱角分明,眼神中既有责备又有惋惜,你沉浸在无尽的欢愉之中,视赵高那昭然若揭的野心为无物,让他如同毒蛇一般缠绕在权力的中心,操纵着你的意志。你是否知道,正是这种放纵,让大秦的荣耀与辉煌,如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
嬴稷的语速渐渐加快,情绪也随之起伏,太甲王,尽管曾迷失,但在伊尹的严教之下,最终醒悟,洗心革面,重新成为一代明君,载入史册。反观你,赵高‘指鹿为马’的荒诞闹剧,不仅暴露了他的狼子野心,也将你推向了历史的笑柄之列。你的沉默与顺从,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忠奸不分,是非颠倒。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平息内心的波澜,但言语间依然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悲哀,你错失了太多改正的机会,错过了让大秦再度辉煌的可能性。你应当是那位能够驾驭群臣、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君主,而不是一个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傀儡。如今,你已不再是那个初登大位、满怀抱负的少年,而是被历史洪流冲刷得面目全非的影子。
嬴稷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去的痛惜,也有对未来的无奈,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间,凝视着那段无法挽回的历史,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胡亥的责难,也有对大秦命运的深深叹息。
说到这里,嬴稷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悲哀,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了不远处静默站立的卫鞅、张仪与范雎的虚影,他们的面容上同样写满了惋惜与沉痛。
卫鞅,你为变法强秦,不惜背负千古骂名;张仪,你以连横之策,为秦国拓宽疆域;范雎,你远交近攻,奠定一统基础。你们,哪一个不是倾尽一生才华,只为秦国能屹立不倒?嬴稷的话语中充满了敬意,但随后又转为对胡亥的责问,而你,却将这些心血与智慧,视为束缚,你害怕他们如同伊尹对太甲那样,约束你的放纵,指导你的迷途。你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毁灭,来回应他们的忠诚与期待。
胡亥的脸上闪过一抹慌乱,随即被恐惧与羞愧所取代,他试图辩解,声音却微弱得几不可闻:我……我只是……
只是什么?嬴稷打断了他,语音中带着几分冷酷,只是害怕失去权力的滋味?只是沉迷于赵高、的谄媚?你可知,真正的王者,不畏忠言逆耳,不惧辅臣如镜,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兴亡,君主的责任,远大于个人的私欲。
面对嬴稷这番激愤的质问,五位贤臣的心境也各自经历了复杂的波澜,他们的心理变化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暗流,深刻而细腻。
百里奚心中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他深知,一位贤明的君主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若自己身处其时,定会尽力规劝,但同时也感到一种无力,因为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君主自身的觉醒。他想象着,如果自己未能得到信任,最终落得被误解的命运,心中难免生出一丝哀愁,但更多的是对后世君王的期盼,愿他们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卫鞅的内心则是愤怒与无奈交织。他一生致力于变法强秦,深知法度对于国家秩序的至关重要。对于嬴稷的指责,他内心深处燃烧着对昏君误国的痛恨,同时也不禁反思,若自己在此,如何通过法制的力量约束赵高之流,避免悲剧重演。这种反思中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以及对法治精神不灭的坚持。
张仪则在心中勾画着一个又一个计谋。他思考着如何在这样的君臣关系中,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巧妙地引导君主走上正确的道路。张仪的内心虽然对胡亥的行径感到失望,但也激发了他更加精妙的外交与内政策略的构想,想象着如何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既避开了君王的猜忌,又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范雎的思绪则更为深远。他想象自己若在场,会如何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仅对外,也对内。范雎会试图以智谋和远见,让君主看到长远利益,避免短视的享乐主义。他内心的挣扎在于,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同时又不失去作为臣子的尊严和效忠之心。
蒙恬的内心则充满了军人的坚毅与责任感。他想象自己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忠诚与勇敢,同时也会对未能保护国家免受内乱之苦感到自责。蒙恬的思绪更多地集中在如何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同时也警惕内部的腐败,即使面临的是君主的不理解,他的心仍如磐石般坚定不移。
每位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都是对权力、责任、智慧与忠诚的深刻探讨,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启示,提醒着每一个掌权者和辅佐者,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此时,范雎缓缓向前迈出一步,他的目光中除了哀伤,还有一丝对胡亥的同情,他轻声说道:胡亥,前辈我虽已离世,但对秦国的爱从未减退。看着自己与诸多先贤的毕生心血付之一炬,心中确有无尽的失望。但更让我痛心的是,你作为君王,未能理解治国之道在于仁德与智慧并重,而非暴虐与短视。
这一番话,让胡亥的脸色更加苍白,他低下头,无言以对,周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而又复杂的气氛。其他嬴氏先祖们的表情各异,有的愤怒,有的悲痛,但更多的是对胡亥行为的无声谴责。
在这一刻,阴间地界的风似乎也变得凄厉起来,仿佛连天地都在为大秦的悲剧而哀鸣,为那些被无辜牺牲的英灵而哭泣。
胡亥的脸色在众多先祖的目光下变得苍白,他的身体因内心的挣扎而轻微颤抖。他闭上眼睛,试图在心中整理纷乱的思绪,那些曾经被权欲蒙蔽的理智,在这一刻,如晨曦穿透迷雾,逐渐显露。
在这样的氛围中,胡亥似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感,他低下头,双手紧握,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感,是愧疚,是恐惧,也是对如何挽回局面的迷茫。这一刻,历史的重量,家族的期待,以及作为君王的责任,全部压在他的肩上,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是我...是我让大秦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胡亥的声音带着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倔强地没有落下。他抬起头,目光逐一掠过在场的每一位先祖,那曾经傲慢的眼神已换成了悔恨与求索,“我听到了,听到了你们的每一句话,每一声叹息。是我,亲手毁掉了祖先们辛劳建立的一切,是我,让大秦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在这一刻长大了数岁,肩膀不再垮塌,而是挺得笔直。但今日,我胡亥立誓,将铭记先祖教诲,力挽狂澜,哪怕前路荆棘密布,我也要为大秦找寻一条生路。我要证明,我不仅仅是赵高手中的傀儡,我是大秦的子民,是赢氏的子孙,我有责任,也有勇气,去改正我的错误。
胡亥的话语虽然还带着些微的颤抖,但其中的决心却如磐石般坚定。他转向嬴政,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过往的告别,父皇,儿臣知错了,从今以后,儿臣将不再是那个只知享乐的胡亥,而是要成为大秦的守护者,为百姓谋福,为大秦续命。
说完,胡亥跪倒在地,向着先祖们的影像深深叩首,这一拜,既是认错,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四周的空气似乎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而凝固,随后又缓缓流动起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在场的嬴氏先祖,虽然不能言语,但他们的影像似乎变得更加柔和,仿佛在以一种无形的方式,给予胡亥以肯定与鼓励。
嬴稷的眉头轻轻蹙起,他的眼神中既有责备也有难以言喻的痛心,轻叹一息,声音里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我们不责罚你,但你必须去嬴氏宗祠跪拜,面对那些沉睡的灵位,深刻反思你的所作所为。在那片静谧之地,或许你能找到指引你回归正道的力量。
胡亥闻言,身躯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愕与感激,随即低下头,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安排,仿佛这是他能为自己犯下的过错所能做的一点补偿。
此时,阴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与庄严。嬴渠梁闭目养神,面容显得格外宁静,只有唇边偶尔的颤动泄露了他内心的激荡。他缓缓地哼唱起那首古老的秦人悲歌《无衣》,歌声虽低沉,却异常有力,如同穿越时空的呼唤,唤醒着每一个嬴氏子孙血液中的骄傲与责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他的嗓音沙哑而充满磁性,每个字都像重锤敲击在人心上,让在场的每一个灵魂都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歌声中,嬴渠梁的眼角似乎闪烁着微光,那是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也是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最后一句唱毕,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炯炯,仿佛要看穿胡亥的内心,胡亥,宗祠之内,那《无衣》之歌,不仅是战歌,更是我们秦人共患难、同进退的精神象征。你需在那里,细细品味每一句歌词,思考何为真正的君王,何为真正的家国情怀。
胡亥凝视着这位远古的先祖,内心波涛汹涌,他咬紧牙关,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坚定地点了点头,转身向宗祠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似在历史的长河中踏出沉重的回响,都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告别,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胡亥的脚步在迈向宗祠的石阶上显得格外沉重,每一步都踏在他的心上。嬴渠梁那深沉而又充满力量的歌声,如同锋利的刀刃,一层层剥开了他心中的防御,直达最柔软处。他的思绪变得纷乱,内心独白如潮水般涌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歌声,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却依然如此震撼心灵。曾几何时,我也梦想过成为那样一位领袖,与民同甘共苦,共同抵御外敌。可如今,我却在这幽暗的阴间,因自己的贪婪与暴政,面对着列祖列宗的审判。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些词句,像是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我那被权力腐蚀的灵魂。我曾自以为是地认为,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能拥有了一切。殊不知,我失去的是最为宝贵的——民心。
胡亥的呼吸变得急促,眼眶渐渐湿润。他停下了脚步,抬头望向那座庄严的宗祠,心中涌现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愧疚和悔恨。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渠梁先辈的歌声仿佛在告诉我,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武力的征服,而是源自内心的坚定与人民的团结。我,嬴胡亥,是否还有机会弥补我的过错,找回那份遗失的‘袍泽之情’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一曲《无衣》,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君王的渺小与自私。在这一刻,我愿放下所有的骄傲与固执,只愿能与我的族人、我的国家,同袍同泽,携手同行。
走进宗祠,胡亥跪在冰冷的石板上,面对着那些古老而威严的灵位,他的内心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归属。那首《无衣》的旋律,在他的脑海中久久回荡,成为他自我救赎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