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件军棉袄 ...


  •   一九四三年初冬的一个雨夜,风像发怒的野兽般“呜呜”吼叫嘶鸣。
      村东头路北一座农家小院,三间土坯北屋的木格子窗棂儿咯吱,窗纸咕嗒作响。抗日堡垒户张郭氏大娘把缝衣针别在棉袄前襟,伸开有些发麻的腿,右手端起煤油灯,左手护住闪烁的灯头,向外屋走去。
      来到中厅屋炉火边,她摸摸木棍支着烘烤的几件旧军服,快干了,脸上就现出笑模样。她轻轻推开西头屋门,看看睡得正香的七个兵娃,又轻轻退出屋,把油灯放到中厅屋灶台上,推门来到院里。
      雨停了,风还在刮。她走到西柴房窗前听了听。这屋睡了五个兵娃,高低起伏的鼾声传来。她快步跨出栅栏院门向村外走去,悄悄走到离村约半里地远的大椿树下,轻拍了三下手掌。
      一个矫健小身影从树上滑了下来。这是她十二岁的小儿子哑巴。他身披包袱皮,肩上斜挎着一把牛角号,今夜负责放哨。
      大娘把哑巴抱在怀里,拍拍肩膀,帮他正正帽子,又摸摸他冰凉的小脸儿,说道:“好孩子,警醒些。有情况就吹号;吹完号自己跑。”儿子重重地点头。
      大娘回到家,把油灯端到东头屋,坐回炕上又缝起来。她飞针走线缝着一件大号棉袄,布是自己织的紫花粗布,虽不柔软,但结实,和军服色近。缝着缝着,大娘把针在头发上擦过,思绪就飘远了……
      她从小是苦孩子。七岁那年娘给她裹脚,娘一离眼,她就解开了,到底脚没裹成。多亏了这天脚,家里地里的活儿她都能干。十七岁嫁给梨花屯张大宅,靠两亩薄地和打短工度日。日本鬼子打来的那一年,大宅参加吕正操的部队走了。今年清明前,部队来人送来张大宅的烈士证和一袋小米。大娘咬着牙,没掉一滴泪,让十五岁的大儿子福来跟部队走了。她说:“打不走日本鬼子,没好日子过。”转眼七个多月了,也不知道儿子待的队伍到哪里了……
      前些天,这里的八路军打下了辛庄鬼子炮楼,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和粮食,还帮着乡亲修被鬼子炸塌、烧毁的房子。有文化的兵,还教村里娃娃们识字。她盼着八路军打胜仗!早日把日本鬼子赶走。她是忍着眼泪把大儿子福来交到八路军手里,让他参军的。爹没赶走鬼子,儿子接着打,直到把鬼子赶走。
      亲人们捎信要来,大娘提早把埋在坟地里两罐玉米面和麦子面挖出来,把盐和萝卜干也挖出来,开始准备烙饼。要让兵娃们都吃饱,多带些走,吃饱了好打仗。
      十二个兵是傍黑时来的,冒着大雨,衣服都湿透了。他们给大娘敬礼,个个站得板板正正。领头的是个大个子,别的兵叫他赵连长。
      大娘看着这些兵娃们,像看到了自家儿子。连长大方脸,粗胳膊,大长腿走路带风,一看就是学过武的。俺家福来也练过武呢。
      大娘细一打量赵连长,心疼了。他军服明显的小,瘦瘦的身板撑得太紧,袖子和下摆也短,肩膀上还有破洞。
      大娘没问他为啥棉袄不合身,这有啥可问的呢?无非是他个高,军服没那么大尺码的,现在条件艰苦。
      家里的东西都被日本鬼子和皇协军扫荡干净了。她把紫花被里撕下一块,脱下身上棉裤挑开缝儿,把两条腿的棉絮掏出来,给棉袄加宽两肩,接长袖子和下摆,棉絮要铺匀,接边要缝齐,还要用线把棉絮和布“煞”紧。
      夜深人静。兵娃们都睡熟了。昏黄油灯下,大娘飞针走线,一双巧手用剪刀和针线弹起一首“小夜曲”,应和着兵娃们的呼噜声。
      夜色静谧无边……
      东方露出鱼肚白。
      大娘眨眨酸痛的眼睛,揉揉僵硬的双腿,抻平刚改好的军棉袄,吹熄了油灯。她来到中厅屋,悄悄收好烤干的军服;又把新改棉袄潮乎乎的地方烤干、叠好,放在赵连长的炕头。
      天刚亮,哑巴回家了。赵连长穿着改好的大号军棉袄带领兵娃们开拔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一件军棉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