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彼时未识君(上) ...
-
包拯其实不觉得自己黑。
第一个同意他的看法的人,是个叫公孙策的小屁孩。这个称呼是包拯内心悄悄说的,当然,那时候自己也还不到弱冠的小少年。
那是曾经非常欣赏自己的刘筠刘太守被调走,继任的是个叫公孙真的人。而这位公孙大人听从刘筠大人的推荐,请来庐州小有名气的学生包拯来教自己的儿子。那年包拯十七岁,公孙策小屁孩才九岁。
包拯不明白公孙大人为什么要请自己来教,而不是请个先生,至少是个解元来教啊。等他真正给公孙策开始上课,他才懂了。这位公孙小公子不是一般的聪颖,而性格又格外桀骜。倒也不是对先生师傅会有什么不敬的态度——他还是相当懂礼貌的,只是各位先生到最后都会跟公孙真大人说,这孩子太聪明,您还是另请更好的老师吧。
这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包拯是“更好”的那个老师。只是刘筠大人在听说公孙真大人的苦恼之后,就推荐了包拯。公孙真大人十分相信刘筠大人的就把包拯真的给请来了。而包拯跟公孙策说了三句话就懂了:这孩子是聪明,是傲,但孤独啊。因为从小聪明都不跟同龄的孩子一块念书,终日对着那些古板的老学究,难免是孤独。
第一句:“爹怎么找了块炭头来教我?”
第二句:“嗯。你不黑,但也白不到哪儿去。”
第三句:“你才娘娘腔!!”附赠《左氏春秋》一本。
包拯揉揉脑袋,捡起书放在桌案上:“公孙少爷,前人大作,可要尊重啊。”公孙策小脸一阵红一阵白,包拯只觉得好笑:这小孩未免太别扭,长大了可怎么办。
公孙策不管包拯叫“先生”或者“师傅”,他叫他“炭头”。后来又翻新了很多诸如“黑子”“黑皮”“黑炭”“看不清”之类的花样。只是在他父亲大人面前,他会对包拯尊称一声“包大哥”。
包拯也不客气,有人的时候称他“公孙少爷”,没人的时候“小策”“小策”的叫得特顺口。每每恼得公孙策小脸红白交替,手在桌案上对着圣贤书一阵乱,最后跑到好旁边的椅子上拿自己的花布小老虎枕头砸过去。包拯笑得憨厚把枕头接个结实,又好生生放在椅子上:“你午休的时候不是要枕着吗?没了你又睡不着……”语气是好笑的,类似大人看到耍无赖的小孩那种无奈的好笑。这种被人当做耍无赖小孩的感觉让公孙策更加不悦,脸那个通红通红啊!
若说包拯是在教他读书,不如说包拯在陪他读书。这小孩太有主见,教他的时候,他看似听着,其实心里倒有自己的见地,就是不会当面不给你面子而已。所以包拯就干脆不教,倒似两个人当书院的同学一块念书那样。
包拯二十一岁那年,公孙策跟他说:“其实,你怎么不去乡试啊?”包拯倒是愣了,想想道:“我自认才学还不够。”公孙策嫌弃的要命:“少来了!刘大人前两天还给我爹修书来,说让我爹支持你去考。生怕你给漏了啊!”
有点感激刘筠大人的重视,包拯给狠狠的感动了一把。半天不讲话,公孙策小胳膊抡过来:“你倒是去不去啊?!”包拯皱着眉一张脸都扭曲了:“让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