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又是一个火辣辣的夏天。沈思远知道,这火毒的太阳,炽热的南风,无时无刻不在灼烧着周玉娟的心窝,让她心痛难忍,但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朝前走,往前看。她故作坚强地撑着这个家,让沈秋实能安心的在外面打工挣钱。沈思远比以前更加敏感懂事了,她一直贴心地守在妈妈身旁,小小的年纪表现出她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懂事,看着让人心疼。
      农忙如期而至,往常安宁的村庄此时沸腾起来了,外出务工的男人们陆陆续续地回家开始农忙了。沈思远爸爸沈秋实也抽空赶回来了,因为长期在外务工,他个子消瘦,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睛凹陷进去,颧骨突起,他话不多,只是喜欢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此时他正背着行李往家赶,下车的时候看见卖西瓜的,他就顺便买了个沙漠瓜提回家。沈思远坐在门槛上,看见爸爸回来了,她开心的像一只小鸟,欢快地去提父亲手中的西瓜。沈思平也跟着跑了出来,沈秋实欣慰地笑了,和蔼地看着姐弟俩,几个月不见,两个小家伙似乎都长高了。
      沈秋实放下行李,问思远:“你妈呢?”
      “妈妈去邻居家帮忙做事啦!”沈思平大声答道。
      沈秋实望着沈思平,一把把他抱过来,怜惜地说:“思平,这天气太热了,你一定要在家好好呆着,别跟着其他小孩到处乱跑,知道了吗?”
      沈思平幼稚地答道:“嗯,知道了,爸爸。”
      沈思远倒了杯水递给爸爸,沈秋实喝完水,放下沈思平,就也去邻居家了,沈思远和沈思平也一起跟了过去。
      沈思远的邻居在她家房子北侧约五十米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排土坯房,房前有两棵枇杷树。沈秋实走到房屋前,门敞开着,但家里没有人。他喊了几声,见没人应答,就对思远她们说:“走,我们回家吃西瓜去,已经傍晚了,你妈她们做完事应该也就回家了。”黄昏的乡村小道上,铺满了细碎残阳,沈秋实领着姐弟俩,踩着太阳的余晖,美滋滋地回家了。
      石塘村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属于山地丘陵地貌,山多地少,勤劳的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垦种植,大部分都是选择种植的双季稻,只有地处高势不方便灌溉的梯田才会选择种植单季稻。双季稻中的早稻因为口感不好,出米率较低,大部分村民都会选择上交公粮,晚稻因为生长时间比早稻生长时间长,接受的光照更充分,烧出的饭即香又粘,口感好,村民一般都留给自家吃。
      眼下正是水稻“双抢”的农忙时节,连日来,村民趁着晴好天气,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大家都卯足了干劲,干得热火朝天。村民们之间也会互相帮忙,周玉娟就是帮着邻居家一起收早稻去了。
      天渐渐黑下去了,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也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周玉娟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里。
      “赶紧洗洗,饭菜我已经烧好了,等你一起吃饭。”沈秋实边说边指着西瓜:“要么先吃块西瓜吧,解解渴。”
      “好,先尝尝瓜,你坐汽车回来也辛苦了吧?”周玉娟说着就拿起一块西瓜吃了起来。
      “还好,出门在外,已经习惯了。”沈秋实说完拿着洗澡盆出来倒了一点温水便开始帮沈思平洗澡了,等沈思平洗完了澡,周玉娟也已经洗完换好衣服出来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了个团圆饭。
      第二天早上大清早,大人们就已经开始下地干活去了。沈思远睡醒后看见还在沉睡的弟弟,就虚掩着房门,提着篮子上菜地里去了。前天晚上妈妈已经交代她了,让她早上去地里摘豆角、辣椒和茄子,中午烧菜吃。农忙时候,大人们都是争分夺秒在地里干活,沈思远就负责在家洗衣服,做饭,照顾弟弟,刚好放暑假了,能为家里做不少事,也让父母没那么累。
      清晨的露水一早已经铺满了大地,水稻叶上,菜叶上,还有不知名的杂草上,都覆盖着一层晶莹剔透的露珠。沈思远走上那条自家种满蔬菜的田埂,首先看到的是辣椒树,郁郁葱葱,挂满了辣椒,长得可喜人了。有的辣椒长得又红又亮,让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辣椒的叶子翠绿欲滴,沈思远真怕一不小心就弄断了它的枝条。不一会儿,篮子里就堆满了红的、绿的、黄的辣椒。她赶紧挪到旁边地里又摘了一些长豆角和茄子,满满一篮子,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提回家了。
      刚回到家,看到弟弟沈思平已经醒了在床上躺着,沈思远赶紧放下东西,“思平,起来吧,姐姐做面条给你吃。”
      “好,你先做吧,我再躺一会儿。”
      沈思远望了望沈思平,就到厨房忙去了。她首先用铁锅装了一些水在煤炉上烧着,取来昨天就摘回家的丝瓜,削了皮切成一片片的放在砧板上,等水开后放入面条,再打入几个鸡蛋在水里一起煮,快熟时加入丝瓜片和调料,热气腾腾的面条就可以出锅了。此时的沈思平还躺在床上没有起来,她皱了皱眉,又催促了几声,沈思平才从床上慢悠悠的下来,刷完牙洗完脸就开始吃早饭了。
      姐弟俩吃过早饭,沈思远把碗筷洗了收拾干净,她再把昨天一家人穿过的衣服摞好放在盆子里,接了一点自家打的深井抽出来的水,就开始吃力地洗起衣服来。小小的手在来回的搓揉下都发红了,但她已经习惯了,农村的小孩就是懂事早,从小就勤快肯干,体谅他人,晾晒完了衣服,沈思远又开始打扫房间和院子。
      干完这些已是上午九点多钟了。沈秋实他们也回家了,沈思远又赶紧为父母做了面条吃,大人们吃完早饭又马不停蹄的下地割稻子去了。
      沈思远家的稻田离家只有一百米远,她收拾完,安顿好弟弟,就又装了两大瓶井水,戴上草帽,给正在干农活的父母送去。
      来到稻田旁,只见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成熟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思远爸妈熟练地挥舞着镰刀,把割下的稻穗一捆捆捆扎好堆在身体的一旁,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穗堆积在一起,在他们身后形成了一座座小山丘。
      “思远又来送水啦?你看,思远真是乖巧懂事,学习成绩还好,真是羡慕不来啊!”旁边稻田里的沈国平看见思远大声喊道,他一直都很喜欢沈思远这个小姑娘,平时也是看见她就夸!
      “沈叔叔好!”沈思远大声喊道。
      “哎,怎么老叫叔叔,我虽然比你爸爸小,但按辈分你得喊我爷爷!思远她爸,我说的对吗?”
      “按辈分是要喊爷爷了!”沈秋实笑嘻嘻地说。
      “沈爷爷好!”沈思远又叫了一声。
      “思远,你把水瓶放在田埂上就先回去给我们准备中饭吧,现在上午太阳大你也帮不了什么忙,等下午割完稻子了你再帮我们递稻穗打稻谷吧!”周玉娟对着沈思远喊道。
      “好,妈,那我先回去做饭了。”
      “好,去吧。”
      沈思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只见平时安静的田野里现在都是热闹的很,每家每户都在抢收这早熟的稻子,汗水浸湿了每个人的衣衫,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收割稻谷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大家都乐此不彼,因为稻谷是大家的主食,是生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们珍惜每一次丰收,珍惜这片土地给予大家的一切。
      中午吃完饭,父母带着沈思远和弟弟小憩了一会,把沈思平留在家里,就带着沈思远一起上稻田里去了。为了预防中暑,他们都提前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液。下午沈秋实跟周玉娟把家里的农用打谷机一起扛在背上一前一后背到稻田里去了。沈思远光着脚丫,挽起裤脚,便跟着父母下了田。他们合力把打谷机平放在空旷的稻田里,摞好的稻穗就放在打谷机的两侧。这是一种老式打稻谷的机器,在九十年代,这种机器都是人力驱动运转,机器主要是由木头拼接出一个长方形的凹槽,在机器的前方有一个转动的圆筒,配合齿轮传动机构组成,有一个脚踏板,通过人力用脚踩动脚踏板,带动齿轮,圆筒转动运转,踩得越快,圆筒就转动越快。为了容易让稻谷脱落,圆筒上还装满了一排排铁质的椭圆圆环,这个圆环容易勾住手指,沈思远曾听说有人因为打稻谷时把手指被铁环勾住,后来手指都被打断了,所以小孩一般都不允许单独使用这个机器,思远父母也从不让她打稻谷,只是让她帮忙递已经割好的稻穗,这样他们就不用老是弯腰去取稻穗,效率能高不少。
      沈思远的爸妈都上了打谷机,他们用脚用力地踩动脚踏板,机器便有节奏地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沈思远赶紧把禾把子递给父母,他们把稻穗放进机器,稻谷就像雨点一样在滚筒上跳起了舞,再把稻穗放在滚筒上左右摇摆,稻粒就乖乖地钻进了打稻机的储物柜里。三个人配合默契,不一小会儿,打稻机里面便装满了黄灿灿的稻谷。沈秋实在田埂上取来了两个箩,用簸箕把稻谷盛起来倒进箩筐里,一根扁担两个箩,沉甸甸的稻谷便是靠着沈秋实单薄的肩膀一担担挑回去的。
      旁边稻田里沈国平家也开始打稻谷了,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有的在割稻穗,有的在打稻谷,有的正挑粮食回家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村民的说笑声,汇成了一首首丰收的赞歌。
      太阳渐渐西沉,沈思远家这片地里的稻谷也终于全部脱粒完成了,日落把最后的余晖洒向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脸上,照得他们心里暖暖的。这时,沈梦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对沈思远大喊:“思远,干完活了吗?干完了就上来我们一起去池塘里洗洗吧!”
      沈思远望着沈梦满是泥巴的一身,噗嗤一声笑了,“你怎么弄得这么脏?我的衣服也没像你这样啊,连什么色都看不出来了,你这是在田里打滚吧!”
      “嘿嘿,差不多,管它呢!洗洗不就好了?快上来吧!”沈梦一脸顽皮。
      沈思远上了岸,父母没有作声,算是默许了。每次干完农活,到村里的一口大池塘里洗洗身上的污泥,顺便在水里泡一泡,这是沈思远她们夏天感到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候了。因为村里的池塘比较多,父母大都会教小孩游泳,所以沈思远她们从小就懂水性,水塘里已经来了好几个人,他们洗洗身上的污泥,在水里追逐嬉戏,互相打闹,好不热闹,直到天黑,才陆陆续续地回家。
      第二天又是忙碌充实的一天。今天沈思远还多了一个新任务,她要和弟弟沈思平一起趁着烈日当空,把昨天抢收回来的稻谷晾晒好,只有装进粮仓才算大功告成。沈思远用耙子每间隔两小时就把晾晒好的稻谷翻动一次,以使水分在太阳的照耀下充分蒸发,沈思平则负责追赶那些趁机溜到晒谷场上偷食粮食的鸡群,他很享受这份劳动,玩的不亦乐乎,追得那些鸡群四处乱窜。
      下午,晒谷场上已经晒满了稻谷,金灿灿的一片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傍晚时分,被暴晒一天的稻谷已经蒸发了不少水分,沈思远父母抬来了一个风谷车,对稻谷进行筛选分拣,他们把稻谷用耙子摞到一块儿,堆成一座小山,再用簸箕盛上稻谷倒进风谷车敞口的梯形槽里,风车有三个出口,距离扇叶最近的地方,有一个漏斗形的出口,出来的是最饱满的稻谷,另一侧稍远一些还有一个出口是瘪粒,剩下的草屑杂物和灰尘便会从最远的出风口排出去。等稻谷全部分拣完了,沈秋实和周玉娟便把饱满的稻谷堆成一座小山,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好在边上压上石块,以防止塑料膜晚上被风吹走。不一会儿,晒谷场上就堆满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小山堆,就像一个个蒙古包,在挨过了寂静、漆黑的夜晚后,第二天又要继续接受热情火辣的太阳的洗礼,直到完全晒干水分才能装袋入仓。
      “双抢”,一段永远值得回忆和品味的劳动历史。经历过“双抢”的人们,都得脱一层皮,掉几斤肉。村民必须在七月中旬完成水稻的收割,晚稻秧苗必须在立秋前栽种完,如果延误了季节,就会大大地影响收成。“双抢”就像一场“战役”,大家都在跟时间赛跑,因此大家都是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地干,那种烈日炎炎似火烧,弯腰驼背栽种忙的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