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第二十二章 ...

  •   【下一位,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年号弘治。还记得之前说的明朝四大不靠谱吗?在这点上我们孝宗可太有发言权了!据传说朱祐樘和他爹朱见深是深受“太医院药方”之害的两大冤种,是明朝太医治死皇帝的两大典型案例。虽然这个说法不知是真是假,但明朝太医的水平好像确实不咋地,难道是因为医官世袭有保障了,后代开始浑水摸鱼医术逐渐不行了?你看嘉靖他就不相信太医,然后他活了六十岁。朱见深和朱祐樘呢?一个活了四十一,一个活了三十六。

      话说回来明朝皇帝好像大多数都不咋长命,刨除失踪的建文和亡国的崇祯,自然情况下最短命的天启只活了二十三岁,其他皇帝大多三十来岁左右,活得最长的居然是从动乱时期过来的太祖朱元璋!可见太医院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

      -
      明·弘治时期

      作为“太医院药方受害者”的朱祐樘此时脸色极其难看。只活了三十六岁,这岂不是说他已经不剩几年寿命了?

      这太医院,是该好好整改一下了。

      -
      明·洪武时期

      对于自己荣获“明朝最长命皇帝”称号这件事,朱元璋并不觉得高兴。他长命有什么用,后代短命啊!后代短命不就意味着大明的国祚不长吗?

      怎么这些子孙没吃过苦反倒更短命了?太医院是干什么吃的!

      -
      明·天启时期

      “二十三岁……”朱由校苦笑,虽然他早就推算出来了,但真正得到证实时还是难免会伤感。

      -
      西汉·武帝时期

      “太医治死皇帝?”刘彻叹为观止,“这明朝着实是精彩啊!”

      【说回孝宗,这是个过去评价良好但近年来风评极具争议性的皇帝,在史书上,他是“弘治中兴”、“中兴之令主”,而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他似乎又有些“庸碌无能”、“只会顺从文官”、“坑儿子”,形形色色、众说纷纭。咱也不好说谁对谁错,总之弘治朝整体稳定是没啥太大问题的,而孝宗给武宗留了个空虚的国库也是有记载的,非要我给评价的话,他就是个中规中矩的中期皇帝。】

      -
      明·弘治时期

      文官们:不敢说话。

      朱祐樘默默垂首,将自己的表情藏进了阴影中。

      -
      明·正统时期

      行走在归家路上的朱祁钰侧目瞥了一眼光幕,神情无悲无喜道:“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变幻如苍狗。”

      有些东西越想得到就越得不到,哪怕曾经短暂拥有,也会在也会在岁月的流转中再次失去。

      囿于俗世圣名,必终身不得解脱。

      要名,还是要鸣?这是一个困扰着无数人的问题。

      -
      明·正德时期

      “唉。”朱厚照轻轻叹了一口气。

      “陛下为何消沉?”王守仁疑惑。

      “虽然一开始确实有些捉襟见肘,但朕从来没觉得他在坑朕。”朱厚照声音有点闷,“他其实是个挺好的父亲。”

      王守仁有些哭笑不得:“陛下何必在意这些评价?你才是当事人,你认为先帝是好父亲,先帝自然就是好父亲。他人之言于陛下,不过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过眼云烟罢了。”

      朱厚照想了想,觉得王守仁说得不无道理,放松笑道:“先生之言果真令人醍醐灌顶!”

      【孝宗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对爱情的忠诚,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但他最让人恨铁不成钢的,也恰恰是只有张皇后一人,因为张皇后的确算不上一个贤后。放纵娘家兄弟横行霸道、鱼肉百姓,这就是历史上的张皇后。当然,这也离不开孝宗的纵容,但凡他有心阻止,也不至于养出明朝最跋扈的外戚。

      而且,一生一世一双人注定了孝宗的子嗣不会太多,他甚至比他的老祖宗朱瞻基还少一个儿子。是的,孝宗只有武宗一个独苗。这对皇帝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万一再出个土木堡那样的意外,这次是真的连类似朱祁钰那样的备选项都没有了!】

      -
      明·弘治时期

      “这话的意思是?”朱祐樘的心悬了起来,他已经来不及去在意被骂纵容外戚那档子事了,阿藜的最后一句话更令他心神俱震。

      发生了什么意外?

      -
      明·洪武时期

      “既然会这样说,那就肯定是有意外了。”朱元璋感到心累。

      完全背道而驰的两种评价,最跋扈的外戚,还有意外,大明已经在偏路上越跑越远了。

      【挺有意思的,事实证明大明永远不缺意外,武宗真的无子早逝了,皇位落到了旁支的嘉靖身上。】

      朱祐樘脸色发白。

      朱厚照精神恍惚:“朕……无子早逝?”

      朱橚:不会吧,真的又一次小宗入大宗了?

      朱棣:谁让你之前乱说话的?还不快给我收回去!

      朱橚:又不是我不说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朱棣:……

      【既然都提到武宗和嘉靖了,那我们就直接把这对堂兄弟一起抬上来吧。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一个极其叛逆,在史书上劣迹斑斑、名声差得不行的皇帝,一个和明熹宗朱由校共同构成“明朝皇帝易溶于水”典故的男人。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一个天生的政治动物,权术制衡手段玩到极致的皇帝,“嘉靖嘉靖,家家干净”的主角。】

      易溶于水朱厚照:……

      易溶于水朱由校:……

      家家干净朱厚熜:……

      朱元璋:这个描述……已经开始心梗了。

      朱祐樘:以后绝对不能让太子靠近有水的地方!

      【这两兄弟挺有意思,正德朝出了一个有名的大奸宦刘瑾,嘉靖朝也出了一个有名的大贪官严嵩。而且吧,他俩还各有各的梦想,正德热衷于打仗,自封“威武大将军”,不管是谁都束缚不住他偷跑的腿和想上战场的心;嘉靖痴迷修仙,给自己加封道号,还自号“天池钓叟”,是出了名的道士皇帝。这一个想当将军,一个想当道士的,愣是没人热爱皇帝这一项本职工作。】

      -
      明·弘治时期

      “陛下,太子乃国之根本,万不可终日沉迷骑射等末流,玩物丧志啊!”有人趁机劝说道。

      李东阳担忧地看了眼脸色不渝的朱祐樘,欲言又止。

      “诸位爱卿不必多言,朕心中自有决断。”朱祐樘沉着脸开口,把想说话的人都堵了回去。

      -
      明·嘉靖时期

      满殿的大臣狐疑地看着还是个青涩少年的朱厚熜,不敢想象如今看着挺积极的皇帝以后居然会痴迷当道士修仙。

      朱厚熜被看得尴尬症都要犯了。

      不就是修个仙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正德帝吧,你去看历史上他做的那些事真的很难说他是个好皇帝,但他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觉得不是的。

      正德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是幸运的,别人是出生在起点,他是直接生在了终点线上,众星捧月、没有兄弟、地位牢固无人能撼动,当一切来得过于容易,他大概就不太能理解当皇帝的意义了。不过不理解不代表不在意,私以为能关注边关战事,还能亲自打出应州大捷的正德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不顾国家的皇帝。因为真正的不在意是彻底撒手不管,任凭四境烽火连天,我只顾闭眼醉生梦死,何必去关心仗打不打得赢呢?

      所以,他同时也是不幸的。他从小听身边人念叨“圣贤书”,被传统“明君”守则约束,如果他能认同接受还好,可他偏偏就是天生叛逆。他不愿意接受这些规则束缚,所以他跟所有人对着干,你越让他干啥,他就偏不干啥。当然,也有人说正德的性格养成跟孝宗也有点关系。孝宗困在樊笼里,做了一辈子宽厚顺从的“仁君”,结果发现国家发展得并没有想象中的好,所以在对正德教育上也不再是一味顺从。

      总之,用一句比较贴切的话总结就是,叛逆的正德并不是一个符合传统帝王要求规范的皇帝。】

      老百姓们都快被这些话绕晕了。

      “什么符不符合规范的?那些大官人真是麻烦,咱只知道能让咱吃饱饭的就是好皇帝!”

      【我们现在常说明朝皇帝奇葩多,这主要是在表达明朝皇帝都性情复杂且特点鲜明的意思。在这其中,个人觉得正德帝朱厚照是最特别、最有意思的一个。他一生都在叛逆地与试图规训他的文官们对抗,似乎从来不在意自己到底会留一个怎样的名声。曾经,有学者说朱厚照是在没落地泥沼中挣扎,道他是被新掌权的贵族和朝臣推向“祭坛”的皇权下的牺牲品。而时至今日,关于朱厚照的心境和一生,我个人觉得那首今人专门为他而作的《拜无忧》描述得最为贴切动人。】

      说完,阿藜打开音乐播放器,完整地放了一遍《拜无忧》。

      -
      明·正德时期

      听完歌曲,朱厚照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道:“其实有一点说错了。”

      王守仁看向朱厚照,作认真聆听状。

      “朕只是突然悟了,若四境不能海晏河清,朕又该到何处去扮浪子王孙呢?”朱厚照双眼发亮,眼底洋溢着年轻人蓬勃向上的朝气,“鲜花着锦确实非朕所愿,但山河永蔚,是朕如今希望看到的。”

      -
      明·弘治时期

      谁会不想荒唐一回呢?朱祐樘眸光微黯,只是性格使然,他到底做不到像儿子那么直白地反抗。

      还有,推向“祭坛”的……牺牲品吗?

      “王爱卿。”朱祐樘忽然出声唤道。

      此时,王守仁和王华都在人群中站着,但王守仁知道天子这是在叫自己,于是他出列道:“臣在。”

      “你可愿教太子读书?”朱祐樘问。

      “能为太子讲学是臣的荣幸。”王守仁回答。

      “不是讲学,是传道授业。”正正经经当老师。

      王守仁惊诧了一瞬,但很快又回过神不卑不亢道:“但凭陛下安排。”

      王华在后面看得干着急,恨不得冲上去把自家儿子拉回来,陛下现在态度暧昧不明,这烫手山芋哪是那么好接的?

      李东阳摁住激动的王华,暗暗对王华摇了摇头。与陛下相处了这么些年,他哪能看不出陛下看重的不是王家小子的学问,而是那不走寻常路的性子?想来,陛下这是下定决心要把太子往不同于世俗的方向培养了。

      -
      唐·太宗时期

      “孩子不好养啊!”听完朱厚照的故事,李世民不由想起自己那几个儿子,顿时也是感到一阵头疼。

      【正德最后因为落水并发症早逝,因为他无子,所以张太后与群臣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选择了时年十四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是为嘉靖帝。

      不得不说明朝这些当了皇帝的藩王是真的个个都很传奇。朱棣开创盛世,朱祁钰力挽狂澜,朱厚熜天生政治动物,小小年纪帝王心术玩得炉火纯青。我估摸着张太后和大臣们选朱厚熜应该是看朱厚熜年纪小好说话,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十四岁的嘉靖帝真的是尊大神,能把他们耍得团团转。

      嘉靖继位后没多久,就在与大臣们的拉扯中成功撕赢了最重要的一场逼,如愿以偿地给自己亲爹兴献王追封了皇帝,把兴献王抬进了太庙。这场礼议之争,直接的输家是被廷杖的大臣们,而最大的输家大概是被移出太庙的明仁宗和突然升“祖”的朱棣,因为一开始嘉靖想移的是朱棣的神位,在大臣们的极力阻止下才换的仁宗。

      虽然知道嘉靖是在为礼法正统而争,但不得不说,对朱棣和朱高炽这两个祖宗,嘉靖是真·孝子贤孙。】

      其他朝代的人:真是好一出大戏!

      -
      明·嘉靖时期

      诸臣心里发苦,没想到陛下最后真的成功了。光幕所言确实不错,陛下就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难道这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吗?

      朱厚熜笑而不语。

      -
      明·永乐时期

      “这个小兔崽子!”朱高炽忍不住爆了粗口,谁会想到自己都死那么久了还能被人惦记上,神位甚至还被踢出太庙啊!

      朱棣也很光火,感情没人阻止的话被移出太庙的就是他了是吧?

      -
      明·正德时期

      过了自己的部分,朱厚照恢复了活力,甚至还颇为豁达地开玩笑道:“为了保住老祖宗在太庙的地位,朕这次是不是该好好珍惜自己的小命?”

      王守仁无语,他也被未来那个嘉靖皇帝整不会了。

      【要说嘉靖刚上位那会儿也是励精图治了一段时间的,整顿朝纲、推行新政、抑制宦官、限制外戚、改革科举……干得还算有声有色。但后期沉迷修仙不理朝政,导致朝□□化,边事废弛,军饷被贪墨,倭患越来越严重,民间百姓也是深受贪官污吏之害,民不聊生。

      修仙啊……我不懂,前面那么多因为修仙被骗的例子,嘉靖居然还对修仙抱有期待?是卷了秦始皇的钱跑之路再也没回来的徐福不够出名,还是汉武帝被骗的经历不够影响深刻?

      虽然阿藜我是个无神论者,且我们都知道天的外面是辽阔的宇宙,但咱也不敢妄言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仙这玩意儿。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要有神人家也不会偏爱任何一个凡人。有感情的是人,与其盲目地寻求满天神佛助你长生,还不如好好养生和对百姓好点呢,前者确实可以帮助你长寿,后者做好了老百姓会发自内心盼着你好,指不定万千百姓真心的爱戴还真能让你死后登仙呢,是吧?】

      -
      明·嘉靖时期

      此时还是个年轻小伙,尚且还有几分干劲的朱厚熜若有所思地看着光幕,目光越来越凝重……

      天下归心吗?

      -
      秦/汉

      被点名的嬴政和刘彻齐齐黑脸。

      寻仙问道的经历流传到后世不算什么大问题,问题是成了反面教材!

      可恶,徐福/那些人怎么敢骗朕的?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
      北宋·神宗时期

      “宇宙?”沈括眼底升起浓厚的兴味。

      【至于倭患呢?这个问题其实从明初开始就有了,不过彻底严重确实是从嘉靖开始的。唉,一说起倭寇我就容易想起他们的来处,那个在近代对华夏犯下累累罪行的国家,要是大明能不搞什么不征之国,争气点把它拿下,是不是近代就不会有那一次次惨无人道的屠戮了呢?而且那里好像有大量银矿,是个不错的资源产地?啊,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记错,等我查一查。】

      说着,只见阿藜的身影从光幕上消失,紧接着半刻钟过去,一幅巨大的地图显现在光幕上:【看!我果然没记错,就是银矿!】

      那是一张标注了各种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的地图,其中某块标着银矿的地界被圈了起来。

      光幕前的众人连忙提笔记录。

      各个时空的帝王们也是眼前一亮,那都是钱啊!

      敢欺负我们的后世子孙?从现在开始你们没机会了!不仅没机会,资源也得上交!

      【嘉靖因为长期服用含有水银和朱砂的丹药,晚年身体越来越差。也挺正常,古人自己可能不清楚,但我们现在都知道,古代炼的那些丹药里面的成分大多都是有毒的重金属物质,吃丹药跟吃毒药差不多,基本就是个慢性自杀的过程,秦始皇不就被怀疑过是吃丹药吃死的吗?再往后点唐朝也有不少皇帝是吃丹药死的。啊对,说到重金属,现在不也有研究说宋朝皇宫装修爱用含重金属汞的颜料,可能是宋朝皇帝身体不好和子嗣不丰的原因之一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嬴政:丹药有毒?

      唐朝皇帝们:我们是吃丹药吃死的?

      宋朝皇帝们:我们的宫殿有问题?

      赵顼从震惊中回过神,转头对着王安石说道:“介卿,要不朕先去你家借住一些时日,等把皇宫重新装修一遍再回来?”

      王安石:……

      其他人:不可以!

      【说实话,我不意外嘉靖身体变差,我只是惊讶于他吃了那么久的毒丹药居然还能活六十岁,可见原本的身体素质是真的很棒棒了。大概明朝太医院是真的不靠谱吧,不信太医的反倒身体倍棒,建议把太医院回炉重造,重新找靠谱大夫当太医。】

      朱厚熜:你都这样说了,那我以后肯定是不会再吃丹药了。

      太医院:……

      明朝皇帝们:建议收到了,已经在整改太医院了。

      【总的来说,嘉靖就是一个大家承认他聪明,但都觉得他聪明不用在正道上的皇帝。他有制衡朝臣的智慧,懂得扶持自己的人对抗日趋强大的文官势力,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他未必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但现实没有如果,嘉靖后期的怠政对明朝的破坏力还是挺大的,不然他不会被骂“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也不会有“明实亡于嘉靖”这个说法了。】

      “聪明不用在正道上,那聪明还有什么用?”朱元璋咬牙切齿,“就不能好好干活吗?”

      朱厚熜:这个……还真有点困难。

      有些局势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