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 12 章 ...

  •   12.

      【既然都说到了朱熹和诗经,那就再多说几句题外话吧。

      和之前提到的《尚书》一样,诗经也有过版本之争的问题,专业点的说法叫“四家诗”。

      “四家诗”的起源同样要从汉代讲起,当时诗分四家。
      其中今文三家,分别是齐诗、鲁诗、韩诗。
      古文仅毛诗一家独苗苗。

      顾名思义,今文诗三家是以齐鲁韩三个地区命名的,都是汉初时三地的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传授下来的。

      鲁诗源于鲁人申公,汉高祖时期就已经流传甚广,文帝时正式成为官学,是西汉时传授最广的一家,前面提到过并且之后还会继续遇到的刘向、刘歆父子,推崇的便是鲁诗。

      齐诗源于齐人辕固生,汉景帝时期这人被立为博士,此后齐诗成为官学。
      这一学派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是匡衡,就是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劝学教育中,凿壁偷光的那个卷王匡衡,而他不惜挖邻居墙也要看的那本书,就是齐教版《诗经》。

      今文诗的最后一家,韩诗,则是由韩王信的孙子韩婴所传授。

      这里有一个冷知识就是,韩婴大概可能也许是最早的知名北漂青年,流亡燕地,落户北京。
      不过即使是这样,韩婴身上的韩国印迹也远大于燕国,所以人们习惯称韩婴版《诗经》为韩诗而非燕诗。
      泪目了,家人们。
      果然在出身面前,个人奋斗一文不值啊!

      然后呢,和鲁诗一样,韩诗是也在汉文帝时期成为官学的,同样是因为开山祖师被文帝立为了博士。
      除了祖师爷韩婴,韩诗学派的著名人物也有其他,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都不咋熟,所以今天就不介绍了,反正后面……】

      杨星宇拿起桌上的书,掀起一角,哗哗作响翻了一遍。
      【也没有再遇见的机会了。】

      这话简直嘲讽拉满。
      正在和董仲舒辩论的韩婴当即怒目,几欲呕血。

      想他韩婴,仕宦文帝、景帝和当今陛下三朝,承袭荀子,尊信孟子,以贵民教民的主张劝诫君主轻徭薄赋、少起兵事、使民以时。
      文景二帝听之信之用之,朝廷得以休养生息,他也因此迁为常山王太傅,世人称之为“韩太傅”。

      可临到老,德高望重的老太傅,却遇上了雄才大略、穷兵黩武的少年帝王。
      为了打造心中的强盛帝国,年轻的君王几次召举贤良方正,策问古今治世之道。

      只是这一次,老儒的教导,却不再满足君主的需求,被其视为陈词滥调,客气地束之高堂。

      纵然心中明知,董仲舒手中面目全非的儒家学说,是他为了权势迎合君王喜好所改造的。
      自己即使辩赢了,也无济于事。
      可韩婴还是选择了站出来,维护自己钻研了一生的学术成果。

      可如今辩论还没出结果,没让董仲舒难住的韩太傅,就已经败在了后世人的剧透上。

      自己搞了一辈子的学问,结果后世人一提起来,最有名的竟然是自己这个祖师爷?
      这不明摆着说他白忙活吗?

      惨,太惨了。
      就连对面的董仲舒,都忍不住心生同情。
      杨星宇的言论,相当于指着这老头的脸说,你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什么都不是,后代有才能的人,根本不屑去学。
      就算有人学了,也不过是些碌碌之辈。
      后世厚厚的史书中,连他们的位置都没有。

      同情之余,董仲舒也不免心有戚戚。
      毕竟……
      后世人再怎么揶揄,至少韩婴也算是在史书上挂了名啊?
      可他还不知道后世人眼中的自己,又是如何?
      是青史留名,还是遗臭万年,又或者籍籍无名呢?

      【听到这里,可能有历史比较好的朋友想问,汉文帝不是汉景帝他爹吗?
      按时间顺序来说,文帝时期的韩诗肯定比景帝时期的齐诗早,为什么要要把韩诗放在齐诗后面介绍?

      这个问题问得好!
      好就好在……
      给了主播一个显摆的机会。】

      听着天幕中杨星宇得意洋洋的声音,元封三年的卫青笑着摇头。
      少年人总是爱炫耀的。
      可轻易拿来炫耀的东西,他们又总是不屑一顾,不论权势,不论学识。

      去病少年时,也曾喜欢炫耀自家的恩宠。
      那时自己总会拦住他,或者在事后教训他谨言慎行。
      现在想来,不过是少年意气罢了。

      如今卫氏荣恩更甚从前,却再也不见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呼朋唤友当街而行了。

      【之所以把韩诗放在最后讲,是因为和另外两家比,韩诗在今文诗中也有点特殊。

      简单来说,就是齐诗、鲁诗以经为经,而韩诗呢?
      是推诗之意以传为经。

      这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是不要慌,问题不大。
      因为很多人第一次听说这个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懵逼,就像当时大一的up主。

      这不怪我们,这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许多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汇连用,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汇撞了衫,导致的词义理解错乱。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经就是传,传就是经,经传经传,说得都是古人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套话,没什么区别。
      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古人在纠结个什么劲。

      但是对于连马的称谓都要搞出个驳、馰(dí)、骧、馵(zhù)、騱、騚、驓(céng)等等几十个字做区分的古人来说,经和传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并不比人和狗之间的区别少。

      所谓经呢?
      就是指如《论语》《周易》《春秋》这些儒家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合称四书五经。

      而传则是指学者们为经书做的一些解释,举个栗子如《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实际上是三本从不同角度解读《春秋》的传。
      类似的还有笺、解,它们和传一起统称为注。

      到了这里,姑且还算正常。
      都还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范畴里,但再往后发展,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了。

      因为儒学经典这种东西,就像是IT公司代代累积的屎山代码,健身房里刚下跑步机就抱着奶茶暴风吸入的up主,跑着跑着它不仅没有成功减肥,反而膨胀了!

      两汉的人为了解释经书,为它们做了传。
      再往后的唐人,看了经书不够还要去看知名大手写的注释,因为这也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嘛,算是重要的参考文献。
      那么当这些都看完以后,唐人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啊!

      毕竟他们也需要发期刊的,啊不出书宣传自己的主张的。
      所以就出现了中国本土化的俄罗斯套娃式学术现象,唐儒又写了注释汉儒注释经书的疏。
      也叫“正义”,意为“我写的就是真理,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大唐人不骗大唐人!信我哒准没错。”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

      怎么说呢?
      不可否认,拴着以儒家精神为核心,孔夫子为旗帜的绳子,以经传原文为圆心。

      这些大儒们确实发展了儒学文化,为重整山河,长达七百年乱世后再次面临大一统局面的唐朝政府,编撰出了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为标准,使得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重新定义了社会上的价值取向。

      不再是乱世时易子而食只为活着的极端,而是仓廪足而知礼节的三好村民。

      然而以其行式来说,还是让up主这个后人看着有些无奈的。
      就算你是大才,你是优秀的思想家,你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一代宗师,但是不好意思,不挂上儒学的招牌,我们不认哦。

      带着镣铐跳舞也不是不能跳得精彩,绑在儒家经典上写书也不是不能写出自己的新意。
      但是这种不必要的心力浪费,真的让人很想吐槽啊,尤其再往后到了宋明理学,堪称是屎上雕花。

      不要在这种地方做无意义的内卷啊喂!
      虽然内卷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明朝。
      万历三十年。

      李贽静静坐在狱中,闭眼感受着头发被侍者一缕缕剃下。
      他本想在今日就死去的。

      李贽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一辈子开坛讲学,尽是离经叛道之举,被斥之为“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著书甚多,但也尽遭焚毁。

      可是如今身陷牢狱,李贽举目望去,却忽然醒悟,自己这辈子名山大壑登临遍,自在无拘束,却不知早已在其中,浑噩至今。

      悲愤有之,不甘更甚,但……
      折腾了七十余年的“异端”,终究是老了,心灰意懒,力不从心咯。

      老骨头活了这么久,也该睡了。
      李贽这般想着,从容提出了想要来被押解回福建原籍前,请人为自己打理发冠。
      实则是想借剃刀自刎。

      可听着天幕中后人对儒学的评价,李贽冷静了下来。
      虽然杨星宇的话,一听便知是自己没有熟读经书,只会依葫芦画瓢照搬他人的结论,甚至搬得丢三落四。

      但李贽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不是出狱的希望。
      而是他理想中的“至人之治”,天下人人平等,女人和男人一样自由,不受酸腐儒生假道学的约束,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想做的都能做到。

      七十老翁何所求?*
      求的,不过扶世立教*耳。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第 12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