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第 37 章 ...

  •   从那以后每天除了练习重奏的谱子还要学习如何作曲,两头被骂是常有的事,有时候一个乐团里还有勾心斗角的事发生,一个月下来我血槽都要空了。
      千盼万盼终于等到了假期的来临,前一天晚上我几乎没怎么睡着,天还没大亮便开始收拾东西。
      这鬼天气怎么变得这么冷我一边走一边吐槽,喝个西北风都跟加了冰似的。
      可刚跑到宫门口,就远远地发现一辆马车已经等候多时。
      十二月份的天气,刺骨的寒风无孔不入,每根头发丝都在诉说着凉意。
      以前在家时母亲会点上一个炉子,炭火的香气夹杂着烤红薯的喷香,而现在,远在跨越千年的唐朝,也有那么一个人会在寒风中等你,他就站在那什么都不说,在两个人目光交汇间就好像被一种神秘力量击中心灵。
      那种独一无二的偏爱果然让人很心动。
      我大步跑上去一把抱住了他,旁边的管家眼珠子差点瞪出来。
      “公公公....公子,使....使不得。”
      他笑着牵过我的手放在胸口暖了暖,“外边凉,进去说。”
      人群纷杂,熙熙攘攘,却又好像此刻只有我们两个人一般,可以无话不说,无所不谈。
      “你今天......好像不太一样。”
      马车内早早地预备了炭火,他进去后将外袍脱下,看着我道“是有什么开心的事吗?”
      开心?我自己都没有发现,本来是憋一肚子的烦恼想跟他倾诉来的,可是突然间仿佛被温暖包围,只想靠着他睡上一觉。
      “可能是.....太想你了吧,”
      我说得不假思索,丝毫没有避讳“看到你就觉得很开心......”
      炉子里发出噼啪的一声,四散的火星像花一样绽放后消失不见,那种将脸烤的微红的灼热感烘托着氛围,依偎在一起的热恋情侣,彼此都分不清那逐渐紊乱的呼吸和加速的心跳出自何人。
      “管儿…”
      跑动的马车,正好的温度还有软软的靠垫,一切都让人昏昏欲睡。
      “我们找个时间……成婚吧…”
      我没听清他说什么,随便答应了一声后沉沉睡了过去。
      ……
      老师:“前事不忘,将来者之鉴也,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衰……”
      我:“可是历史的车轮是向前进的,我与其花大把时间来背这些已经过去的东西,还不如练练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老师:“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
      我:“反正不是对着这一本厚厚的无趣的历史课本整天重复着去背诵。”
      老师扶了扶眼镜,被我气得有些昏头:“那是你从内心就觉得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才会背不下来,才觉得枯燥,需要每日重复才能记住。等你什么时候知道它的重要性,真正喜欢上的时候你才会去理解,去用心记忆,这样都不需要刻意背,自然就记住了!”
      我:“可是太过沉溺过去是没有未来的哦!”老师将一沓试卷重重摔在桌上:“我只知道你这个科目这次再不过你就毕不了业了,那个时候你再来跟我讨论有没有未来这件事!”
      ……我忙不迭地逃离了教室,看着自己的历史成绩有种想笑的冲动,还没自己体温高呢!怎么做到选择题只对一个的啊?乱选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呢!下次就不要这么认真地选了,还是猜吧。
      ......
      “今天倒是少见啊!”晚上十点老妈端来一叠水果放在桌前,
      “第一次见你那么认真地背书。”
      我双手一瘫“背这有啥用啊?这么厚的书,全部记完不得死一批脑细胞吗!要不是为了这破考试谁这个点还看书。”
      老妈:“我是不懂你们这些东西的,不过既然是必修课程就一定有他存在的道理,我觉得啊.....”
      “哎呀!别说了别说了,我今天已经听老周念叨一下午了,”
      我推搡着将老妈赶出房门
      “你们说得都对,都是真理,让我一个人安静得背书行吗?”
      “诶!这孩子......”
      我捂住耳朵,刚才记过的又忘了,隋朝几部乐来着?七部?八部还是九部?唐朝时好像新增了‘十部乐’,另外还有‘坐部伎’和‘立部伎’......我为什么要记这个?若是能亲眼去看看就好了,那样的话肯定能记住!
      我无聊地翻起了一旁的《戏言唐朝》,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买的了,一直放在角落里从来没看过,可能刚才在翻书时不小心掉出来的吧,粗略地翻看了几页,全书主要记载了一些唐朝小有名气的音乐才子才女们的一些风流韵事,以及代表作品、人生传记啥的,以故事的形式阐述。
      我看得津津有味,正读到许和子的生平。
      出身乐工之家,幼时喜歌唱,其歌婉转悠扬令人倾倒。
      约唐开元二十三年前后,被选入宫廷教坊,以籍贯“永新”为艺名。
      许和子善于变古调为新声,将生动之民歌曲调,融于典雅之宫廷音乐,创造自然清新之歌唱,连皇帝都对其赞赏有佳,称:此女歌值千金。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都城陷落,她在逃亡途中与一商人结为夫妻,不久后丈夫亡故,日子变得愈加艰难。
      安史之乱平息再度回到长安,物是人非,这里早已不是她曾经可以大展才华的歌舞场,为了谋生,她沦落风尘,曾经专为皇亲贵族演奏的一代才女如今却变成了满长安的笑话。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终于,在遗憾中她郁郁而终,似是黄粱一梦,而今终于梦醒……
      我涕泗横流,早已不能自已,明明是和自己完全不想干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难过。
      怀着悲恸的心情我又翻来了下一章,这次讲到的是李龟年。
      唐朝“乐圣”。
      出身赵郡李氏,和兄弟李彭年、李鹤年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安史之乱后流落至江南一带,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与李龟年在江南偶遇的场景。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那次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相比较永新而言,李龟年就豁达的许多,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何不坐看闲云笑看花,若永远陷在过去,此生岂不白来一遭?
      大家都以为他释怀了。奏乐而已,在陛下面前是奏,在村巷酒馆也是奏,有何不同。
      直到玄宗去世,千里马永失伯乐,他原本还希翼着什么时候能再回到长安,回到那个高高的殿前再演奏一曲……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做着那个回到长安的美梦,唱完这首《伊州歌》后突然昏倒,几日后郁郁而终。
      据说很多年后还有人在模仿着他的调子唱着他生前总爱哼唱的小曲。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他泪眼滂沱,低声呢喃,好像隔着几千里的路程,传到了长安…………
      桌上的餐巾纸快被我用完了,眼睛都快哭肿了,他根本从来就没有释怀过嘛,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再看最后一章,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翻开了下一页,这次讲的是一个商人的故事。方九,生卒年不详,擅鼓,后子承父业开始经商,是历史上少见的政治历史和音乐兼具的全能型人才,早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就根据国内外形式精准预判,不仅在动乱前夕成功身退,而且靠其精明的商业头脑将生意越做越大并成立了当时在唐朝最具影响力的民间乐团。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倾尽毕生之财力拯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人,然中年丧妻,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然后呢?我往后一翻,讲的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搞什么?这么敷衍?过程啥的完全不解释一下?我正想继续下一个故事时抬头看了一下时钟已经是凌晨两点了,要考的东西是一个没记住!
      “啊~”
      我绝望地往后一躺,困意突然袭来
      “睡觉!明天背,明天一定背!”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