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天命之子 ...

  •   如果站在当时的角度去看,李世民在失去了挚友和军权的情况下,还愿意挺身而出,对于唐国来说是救命稻草,从而成功灭掉最后的两大军阀,进而阻止了突厥对中原的入侵,

      因为隋末的超级大乱世,人口已经从900万凋敝到200万,中原本就人口凋零,

      假如李世民没有站出来,中原大地又经得起多久的战乱?百姓又经得起多久的流离失所?

      倘若李世民虎牢关之战失败,赢家在王世充和窦建德手里,一个是和突厥联合卖掉中原,一个是臣服于突厥接受其奴役,华夏文化将会遭受巨大的打击,滑入不可挽救的深渊,甚至民族文化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虎牢关之战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看是李世民迅速结束乱世,把华夏民族从滑落深渊的路上拉出来的关键战役,以一己之力扭转内忧外困,打出了华夏民族的脊梁。

      这一战,打出了李世民的赫赫之名,葬送了两个野心家的梦想,奠定了唐一统中原的天下大势,至此,日月所照皆为唐土,剑指之处皆为唐国。

      而李世民为世人所诟病的弑兄逼父的玄武门之变,在某种意义上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结局。

      许多人其实一直黑李世民的一个点就是他弑兄逼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这一切的锅不仅在人身上,更是风云变幻的大势所趋,很庆幸,李世民赌赢了。

      其实不过是战争还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一直在赌,他赌的,始终都是人心。

      一般提到唐朝,大家可能提的比较多的都是李世民,很少提到李渊,但是其实李渊恰恰是玄武门之变的潜在推动者。

      相比较于李世民的大名鼎鼎。李渊看起来不是很有存在感,但是确实是货真价实揭竿起义的人,但是李渊的性格非常的被动保守,犹豫不决,而作为帝王,尤其是开国之君,很忌讳这一点。

      玄武门之变的另外一位主角是李建成,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其实不深,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在外征战,李建成坐镇后方,二者各司其职,表面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但是私底下暗潮涌动。

      封建君主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作为李渊的嫡长子,妥妥的未来继承人,但是李世民太强了,强到可以直接挑战嫡长子继承制,威胁李建成的地位。

      在李渊创业前期,李建成和李世民其实没有什么矛盾,但是他们两个最终兵戎相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形势所迫,站在每个人的角度上看,谁都没有错,但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李渊其实在其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最主要就是他太优柔寡断了,没有办法狠心到底。

      对于大儿子李建成来说,从礼法上来说是板上钉钉的太子,所以李渊给了他太子的职位,

      但是二儿子又在军事上非常出色,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唐朝,李渊哪来的皇位呢?

      李渊试图用二儿子牵制大儿子,又用大儿子压制二儿子,让两个人站在对立面,从李渊的角度来讲,这是典型的帝王心术。

      站在李建成的视角上,弟弟比自己优秀,军事能力比自己强,风头无两,没有弟弟就没有自己的太子之位,自己只是空有太子的名头没有太子之实,

      所以李建成的目的就是要压过李世民,护好自己的太子之位。如果弟弟还在,自己就会一直活在弟弟的阴影之下。

      而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上,自己只是支持父亲和哥哥创业,结果江山是我打下的,回过头来却说没我的份,还要置我于死地,人干事?

      自己死就算了,如果自己真的没了,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又何去何从呢?而李建成的存在,让李世民也注定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取得继承权,所以三者的矛盾一开始就是无解的。

      玄武门之变的根源在于李世民和李建成、李世民和李渊的权利冲突,而这些也早有踪迹。

      早在李渊起事初期,就有记载说李世民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是李世民撺掇着李渊起事,在许多史书中都有记录,

      从这些记录中看出李渊是作为被迫起兵的一方,但是细细想来漏洞不少,

      李渊最多在亲情上拎不清,至于起事,个人更加偏向于是李渊主导,李世民从旁辅助,毕竟李世民当时的年纪不算优势,

      从后面的事情来看,李渊其实算得上一个比较合格的帝王,唯一不合格的地方就是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上。

      李世民在李渊晋阳起兵之时跟随对方,李建成此时在家中坐镇,两人的矛盾从这里开始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增强,李世民声名鹊起,风头压过了李建成,李渊与李世民的矛盾也在刘文静死后达到了高峰,

      李渊夺去李世民的军权和挚友,李世民此时悲痛欲绝,但是他不能倒下,因为但是此时内斗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更何况唐国倘若不存在,李家又会在这乱世当中有怎样的际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李世民压抑住挚友刘文静之死带来的痛苦,压抑住被父亲夺权猜忌的愤懑,毅然决然挺身前往虎牢关,把岌岌可危的唐国拉了回来,

      但是挚友被杀和军权被夺的伤痕已经深深烙印在李世民的心里,父子二人的关系也真正有了裂隙。

      随着李渊称帝,李建成作为嫡长子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在民间超高的呼声让李建成开始不安,

      李世民手里的兵权也开始让李渊感觉到了威胁,自古以来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飞鸟尽良弓藏,

      李唐的江山坐稳了,自然就用不上李世民这把绝世好弓了。

      而在处置功臣这件事上,李渊一直很顺利,直到遇到李世民,他的功劳太大了,又是自己的儿子,

      于公于私都无法有一个非常合适的处置,所以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展露出试图打压李世民的痕迹的时候,

      李渊自然拍手叫好,甚至为其遮掩,为了巩固权利,李渊不惜逼子相残。

      李世民的小团队走的走、贬的贬,散的散,李建成为了维护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太子之位,不惜下毒杀害李世民,

      更是设置了“昆明池计划”,先是和李元吉计划把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强将收为己有,再在昆明池送别宴会上一举杀掉李世民,

      事情既然成功之后,李渊也不能说什么,就可以顺利请李渊“禅位”,李建成计划杀弟逼父。

      而李世民在承受了这么多的不公、打压、嫉妒和陷害后,却并没有立即逼宫,而是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因为他要占据道德制高点,占据舆论的先机,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父亲和兄弟对自己的打压呢?

      只是刚开始不愿意兵戎相见,不愿意鱼死网破,直到“昆明池计划”的出现。

      李世民其实一直有发动宫变的能力,从玄武门之变的迅速和波及范围可以看出,李世民一直可以迅速成为整个王朝的掌舵人,但是却一直在隐忍,在等待最后一丝情感的消磨殆尽,才开始举起了屠刀,杀兄逼父。

      李世民其实一致的目标也是当皇帝,并且坚定不移地为这个目标行动,他所犹豫的是上位方式罢了。

      在李世民沉寂被打压的几年里,李世民的幕僚一直在劝他逼宫,李世民始终犹豫不决,尉迟敬德被陷害,

      他沉默地救出了属下,“昆明池计划”被泄露,他还想求助占卜,结果直接定下计谋,在防守反攻和主动出击之间果断选择主动出击。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建成制定了“杀弟逼父”的计划,李世民经过激烈的挣扎与重重的劝说,制定了“杀兄逼父”的计划,而李渊坐山观虎斗,就看两虎相争,谁棋高一着了。

      但是李渊忽略了一点,自己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的,亲手推动两虎相争,自己难道可以稳坐钓鱼台,成为掌控儿子们的棋手吗?

      李渊也忽略了李世民的能力与决心,以至于直接被拉下棋盘当棋子,看似为主动方,实则为被动方。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渊因为一个突然的消息宣李世民进宫,理由是“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也就是让李世民解释为什么会有星象显示李世民要当皇帝,这其实是明晃晃的威胁,是明显的阳谋,你解不解释都有问题,

      因为李渊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了李世民有问题,李世民此时并没有分辨,

      而是提出李建成□□后宫的罪名,先发制人,状告兄长,试图以昆明池计划谋杀自己,

      李渊于是决定第二天早上在朝堂上问罪。眼看着李渊如此偏颇,李世民再也掩饰不住失望,当晚回府制定计划。

      第二天一早,在李世民把守卫都安排好的情况下,

      李建成和李元吉提前得知今天去是对质,并非斥责之时,便放心大胆地前往,李世民此时在临湖殿埋伏,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看到装备齐全的李世民,立马掉头就跑,李世民一剑下去,李建成死于马下,后来在属下的帮助之下把李元吉也斩于马下,

      而后尉迟敬德赶往李渊所在之处,在尉迟敬德和一众大臣的“好言相劝”之下,李渊“自愿”写手谕向李世民托付国事,

      至此,玄武门事变结束。

      在玄武门事变的过程中,核心都是在于李渊,而并非李建成,只有控制了李渊,才能控制李建成,所以李渊写下诏书后,整个事件就此结束。

      在这场权利的斗争中,李世民棋高一着,庆幸的是,李世民棋高一着。

      在后人分析玄武门事变的时候,部分人诟病李世民杀兄逼父,

      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受了很多的委屈,李建成杀弟逼父,李渊逼子相残,谁的手比谁的手干净呢?谁又比谁高贵呢?

      玄武门事变的锅,归于时局,归于权利,归于李渊,更归于人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