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五章 母亲 ...

  •   “妮儿,我知道你想上大学,到了学校啊,只管好好学习,别操心别的。”王桂眼眶微热,轻柔抚摸着刘欣欣的脸,笑了笑,心里那股紧缩感少了几分。

      “妈现在摆摊做点小生意,收入比之前在鞋厂里高了不少,到学校,别省!”

      “你看你瘦的,就像一根棍。”王桂看着刘欣欣消瘦的面容,衣服肥大不堪,更显得她摇摇欲坠。

      “回去以后啊,咱换上新衣服,买了不穿放在那里,也是浪费”她眼里含泪,又仔仔细细的看着妮儿。

      这次妮儿回学校,下次再见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等到妮儿以后考上大学,隔了几百里,见一面就更难了。

      这一刻,王桂特别心疼,她知道闺女瘦的原因,却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刘欣欣快初中毕业了,王老太找到王桂:“这丫头也该先看看,给她找婆家了,女孩家家的,学那么多,上的再高,有什么用?”

      王老太一会儿说谁家的闺女嫁的好给家里换来不少的彩礼钱,一会儿又说隔壁村的女孩十一二就去县里打工给家里赚了多少家用,“咱们家里这个可好,整天就知道捧着书,村里像她那么大的哪有上学的!”

      王桂心里是同意王老太这番话的,一天,她想找刘欣欣说说上学的事,透过窗户,看到夜里九点多,闺女还在认真的看书,小小的闺女在埋头学习,瘦小的背影是那么充满希望,她又想起老刘的叮嘱,默默看了半晌,还是没张开嘴。

      后来,闺女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秋水一高,学校老师找来她说有奖金还免学费,王老太说不用再给闺女钱了,大哥说她病了又来伸手要钱。她就再给没过了。

      可是,奖金能有多少呢,就算不要学费,难道就不用吃饭了吗?刘欣欣还是少年,她不用穿好看的衣服,像同龄人那样出去玩乐吗?

      上辈子的王桂好像忘了这些,或者她打心底不赞同刘欣欣去读书,只是以另一种残忍的方式逼对方向生活妥协,放弃继续上学。

      但是,她小看了刘欣欣的坚韧。

      刘欣欣靠着学校的奖金硬生生的挨过了一年,之后这两年,她一直在学校的食堂做勤杂,这么难,她也熬过来了。

      对她而言,这三年不是痛苦的,她觉得学习给她带来希望,挨饿是一种磨练。熬过来之后,那些日子她还能感叹一句:“也没有那么难,挺轻松的。”

      刘欣欣这三年没买过新衣服,没买过发卡,没怎么吃过肉,她想:“能活着就不错了”,她的性格不像王桂,倒和去世的刘父有几分像。

      刘父是家里的二儿子,大哥小时候爬树摔坏了脑子,父母都说治不好,给口饭吃就行了,刘父能赚钱之后带着大哥到处去求医,钱大把的花出去,但是现实就是现实,大哥的病还是没治好,刘父的努力只是给大哥多续了几年命。

      村里人都说他是瞎折腾,父母也不支持他,刘父说:“万一有希望呢?”

      刘欣欣的一双眼睛随了王桂,又大又亮,耳垂和嘴随了刘父。她的耳垂和嘴唇有些厚,村里的老人说:“以后这孩子是个有福气的,重情义!”

      刘欣欣这次回家之后才切身的感觉到妈妈的改变,以前只要是姥姥说的话,妈妈是一定唯命是从的。在家的这两天,在姥姥又骂她:“臭丫头,像一块木头……”的时候,妈妈甚至反驳了姥姥。

      在饭桌上,刘欣欣低着头没有吭声,只是机械地咀嚼着嘴里的食物,她想:没事的,刘欣欣,姥姥说一会儿就停了。

      她没想到妈妈把手里的碗和筷子往桌子上一放:“妈,以后你别再这么说妮儿!”,她抬着头抬起来瞄了一眼,王老太惇着脸,王桂冷着脸。

      此事王桂的表情很凶,眉头皱在一块,刘欣欣却觉得很温柔。

      她又低了头,借着碗挡住她忍不住的笑脸,以及那两排因为开怀露出的两排大白牙。头虽然还是低着,但是脊背却比以前挺得直了。

      老刘家就刘欣欣这一根独苗,和村子里其他守旧封建的村民不一样。刘欣欣的爸爸是开明的,疼媳妇,也不重男轻女。自打生了刘欣欣之后,王桂的肚子三四年一直没有动静,刚开始在王桂的坚持下,刘父和王桂去了医院,医院给王桂做了检查说没问题,保持好心态,就会有孩子的。刘父她也偷偷去做过检查,也说没问题,刘父想的开,孩子这事就顺其自然吧。

      没过多久又赶上计划生育,老刘是公职人员,一旦超生,工作就没了。

      有一些人让老婆躲到外地亲戚家,生下孩子把户口上在外地。好多人铤而走险,老刘没动过这个心思:闺女多好啊,是爸爸的小棉袄。

      慢慢的,随着两人的年纪越来越大,就没了再生的念头,王桂不知道的是刘父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永绝后患。

      村里的人都在暗地说刘父是“绝户”,只有一个闺女,没个儿子,但是生活是人家她的,过的好不好只有她知道。刘父一家不在乎,别人说的再多也不会少一块肉。

      老刘在世的时候,王桂和丈夫两人一起宠着刘欣欣这个小宝贝蛋。

      王桂没什么文化,没上过学,可以这样说,她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小时候家里的孩子多,饭都吃不饱,后来家里条件好一点,说到上学王老太也是先紧着大哥二哥,再后来有了小妹,小妹嘴甜会说话,很得王老太老两口的喜爱,也上了几年学。

      那时,村子里建了小学,学校是国家办的公立学校,知道村民们的日子不好过,学费每个学生给老师送上几斤粮食就成,只需要自买书本还有笔纸这些,上这个学花不了多少钱,小孩子七八岁干不了重活,王家庄基本都把孩子送去了学堂。

      但即使这样,王老太也没让王桂去上学,宁愿她以后和她一样当个睁眼瞎,也不愿意出那几碗稻谷。

      上辈子的王桂对于上学没什么具体的概念,更别提有什么执念。

      小时候可能就是一种得不到的羡慕,后来看大哥二哥小妹都上了学还是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混日子,王家庄里上过学的也没像凤凰似的飞出去,还是回到王家庄过日子,她就更不觉得上学是什么高尚、必须的事情。

      上辈子老刘去世了,家里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肩头,娘家也是一堆糟心事,王老太要靠她养,刚开始还行,可是王老太本就是个刻薄偏心而又愚昧无知的人,在她的每日洗脑下,王桂在刘欣欣说要接着上大学的时候,只感到满肚子的气愤,还有辛辛苦苦养育她这么多年她却不知道体谅她的辛酸。

      这种情绪下,王桂对着刘欣欣说了不少闹心的话,母女两人走的越来越远。

      刘欣欣坐上了回校的客车,车开动时,她趴在车玻璃上,看着车外送别她的妈妈。她一只手紧紧扣着她衣服的一个边,里面缝着一个防盗口袋,装着王桂给她的钱。

      “出发了,各位乘客请坐好!”刘欣欣听到声音把头转了回来。

      车走了一段,刘欣欣回头一看,妈妈还站在那里没回,她头伸出车窗口朝那头大喊:“妈,快回吧!”

      “妈,天热,快回吧,你说的我都记住了。”刘欣欣看王桂的身影还在那里,声音又大了几分。

      “嗨,后面的坐好,在车里不要把头伸出去!”这时,司机也朝着刘欣欣大喊。

      看着妈妈终于动了,刘欣欣也终于把头挪回来了。

      在她的印象里,妈妈是身材苗条,脸庞红润极为漂亮的,小时候背着她玩耍时可以嗅到她发间淡淡的清香,那是妈妈的味道。可现在,挺立的脊背因为操劳变得佝偻,原本乌黑的头发里夹杂着不少白发,脸上也爬上了细细的皱纹,还有妈妈的手,这些年一直做手工活,王桂的手上布满数不清的细痕,还有厚厚的茧子。

      “妈妈,真的老了。”

      王桂回家时脚步轻松,心里像喝了蜜似的甜。想起闺女临走时抱了她,说的那声“谢谢你,妈”。还有车上的大吼,她都听到了。此时,她全身充满了力量,只觉得更有干劲了。她的影子好像高大起来了。

      王桂回去的路上,特地到王小妹家说了让她替她代班的事。王小妹也听说了大姐这两天去镇里面摆摊做生意的事,心里不赞同,毕竟是个体户,受累不说能有多少收入。之前要是私自做生意可以是投机倒把,现在政策说是放宽了,可是想到之前那些人的下场,王小妹还是感觉后怕,但看着大姐正在兴头上,也没多说什么臊气话。

      现在听说让她代班,把工资给她,心里是一百个愿意,立马同意下来。

      一直点头保证:“姐,你放心,我会好好干的。”

      鞋厂的活虽说有点累,但是工资高,还是一份正式的工作。这明摆是大姐照顾她,不然早把这个机会给小刘庄的人了。

      王小妹不知道能干多久,想着大姐也是乱搞,干不长久,但是她能干一天是一天,也算是给孩子赚点零花。

      摆摊的地方附近有好几个居民区,还有小学,中学,所以人流量还挺不错。故而王桂并不是第一家吃螃蟹的人,有卖蔬菜的,换面的…

      王桂想到后世的门面房,还有一些管理制度,知道一直摆摊确实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有自己的地方做生意,但是现在她口袋没钱,便暂时先按下了这个念头。

      一碗凉皮九毛,满满一大碗,里面有面筋、胡萝卜丝、酸菜、葱花,黄瓜丝,蒜水,还有王桂自制的酱料,最后盛给顾客加上炒熟发香的芝麻粒,实惠管饱。

      王桂忙的脚不沾地,她算了算一天能卖七八十碗。抛出成本,一天能赚四五十,这样算起来干一个月的话就是之前鞋厂工资的三倍了!

      日子就这样忙忙碌碌的过着。

      王桂连着不停的在镇上摆了将近2个月的摊子,期间她把鞋厂的工作让给了王小妹。

      之前厂子里也有人不干了,把工作让给别人赚一份买断钱,但是那是家里有要紧事,实在没办法。村里人没听说王桂家里有什么事,而且她让给的还是她家的妹子,就算是买断,只怕也没有多少钱,村里的人都知道王小妹的家庭情况,知道她们家孩子多,丈夫不顶事,根本没有多少钱。

      有的人还专门跑到刘家,悄悄打听:“嫂子,你家妹子出了不少钱吧,这么好的工作都让出去了?”王桂只是笑笑不说话,她一分钱也没问王小妹要,但是这件事不好让外人知道。

      村里就那么大点地方,那么点事。王桂的做法像是一块石头掉在水里,荡起层层涟漪。大家都感觉她这是被什么事刺激到了,疯了这是,议论纷纷。

      “说不定是王老太撺掇的,几个孩子里,她对王桂最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后妈呢”一个村民嬉笑着说。

      “不至于吧,现在是王桂养着王老太,没了工作,她也没好”有人反驳了一句。

      “说不定是王老太要搬到小闺女家去了,我听说啊,现在王桂可不听她的话了,两人啊———”

      “怎么回事?”

      “对啊,对啊,说说,咋回事啊?”

      ……

      一群人朝着说这话的人围了过去。

      最后,连村干部都知道了,专门找王桂谈了好几次。王桂好好的迎进来,再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

      村干部见嘴皮子都磨破了,王桂连个眉毛都没动,一说到这事就不松口,便明白她是铁了心,估计是做小生意让她吃了甜头,这会儿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最后说了句“哎,你再好好想想,我不多说了。”没坐一会便走了,就没再来劝过王桂。

      这事弄得王桂心里一阵愧疚,她知道村干部是真正的为大家伙服务,当时老刘去世之后,她家过的难,他帮了不少忙。她是上辈子过来的,知道一些事,但是他不知道,以为她在胡闹嘞。

      王桂静了静,想着她这日子越过越好,以后他就会明白了。

      这时候正是小刘庄最热的时候,王桂辛勤耕耘的田地有了收获,菜地里的西红柿,佛手瓜,番茄,四季豆……都长起来了,凉皮的配菜也换了新。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她种的菜也有些不够,就每隔一段时间跟邻里采购一些,算是解决了备货的问题。

      能把菜换成钱,邻里哪有不愿意的,怕有人跟她抢这个收入,他们不用王桂来提。一个个的把菜洗的干干净净,码的整整齐齐,放到篮子里送到王桂家里去。

      当然同时,村里人也知道王桂的确赚着钱了,大家也都是在背后议论话话家常的时候说:“王桂这算是把一个家撑起来了,不糊涂了,但要是挣大钱,我看啊,不可能!”但这也够大家一阵羡慕了,毕竟不挣大钱,估计也能挣点小钱是不。

      又有人说到:“刘家就刘欣欣这一个,王桂挣得再多,还是留给这个小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财动人心,善良的只会有些羡慕,但略一想王桂每天推车一个人到镇上来回一次十几里,靠着两条腿,就知道这钱不是好挣的;而到了有些人眼里就不会这么想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