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承诺 ...
-
本文受到两个老签约“抄”推荐哦~
【新读者友好提醒:青x兔子、苍蝇长凝同为2011年开始发文的老签约,热衷“发掘”小作者并“转化”文字。2024年1月25日星期四,兔子因抄袭败露770天没有发文。苍蝇是哪只?就是百合频道、让太平公主也亲了武则天的那只!
花钱买抄袭作者的书?
那千万别写文,不然你将发现自己的文字在奇怪的地方,获得“花钱看我自己”成就!】
女皇前往三阳宫避暑。
中午队伍在一条小河边停下。
公主下车便跑到河边玩水。再回来,上官婉儿正在煮茶。
公主:又是茶呀!
上官婉儿:不然呢?那你想要什么呀?
公主:晨时的菓子还没消化呢,再说天多热啊,谁还要吃煮的东西……哎!(一指身后)水可凉快了,我刚去洗了手……
上官婉儿:少来!你别可想诓我过去……我还不知道你,鹅见了水就疯!
公主:什么话嘛,鸭子就不爱水么?鸭子就不疯?气煞我也……(装出生气的样子)
上官婉儿忙拉公主到阴凉坐下,以手作扇:哎呀多热呀,小心肝火。(停止扇风,观察左右)欸?往时不都到驿站休息吗,今日怎么停在这儿了?
公主:我倒觉得挺好,有山有水的。(又看河水)绿草如茵,流水又清,好……
上官婉儿:两句离不开水,你干脆下去游算了!
公主:你以为我不想!只可惜那水才到我脚背!
上官婉儿:嗬,好长的腿……
忽然一个男人的声音。
梁王武三思出现:阿妹好心情啊!
一个小公公端着一盘酥山*,跟随在武三思的身后。
注:酥山是唐代的冰激凌,制作方法是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非常柔软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淋出山峦的造型,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
上官婉儿听出身后来人是谁,神色骤变。
太平公主懒懒站起来:表兄,这热的天,你也不知找个凉快的地呆着……来来,这边来坐!
武三思:谢阿妹美意,阿姑让我过来送点东西。
小公公呈上酥山。酥山淋了樱桃汁,顶端又独放了一粒樱桃。
太平公主:呀!没想这荒山野岭的,竟有酥山可吃呢!
武三思:出发之前,特意去了一趟西宫的冰井院。
太平公主:【—————————————————————————————】
武三思点头,指了指酥山上的樱桃:这一盘的精华全在樱桃。阿妹家的樱桃才叫好,尝过皆赞人间美味!
酥山散发着寒气,“山”顶的樱桃在骄阳照耀下娇艳欲滴;上官婉儿的目光锁定在闪亮的樱桃上。
武三思:快用吧,别化了。
武三思、小公公离开。
公主扭头坐下。侍女把酥山摆在案前,公主一眼不瞧面前的酥山,乜眼看向上官婉儿。而上官婉儿神思恍惚,空洞洞地盯着酥山。
公主拿起勺子,连锉几下,铲起好大一块,送到嘴边,猛然抬起脸:傻站着干嘛,过来吃啊!
苍蝇来了看这里!
有得抄与没得抄,相差那么多吗?
瞧瞧你的勤奋指数,再看看那几朵稀稀拉拉的小红花,以前双开;现在一个月就只更新7天?哈哈,怪不得兔子祝我签约呢,这份工作真的轻松——上一周休三周!
想想你跟读者承诺的【日更】。
“日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用我教老签约吧?
“承诺”什么意思,也不用我教吧?
2024-01-24 22:07:05如衣服的第7章,我给兔子评论说【大脸盆找到了】——是啦,就是说苍蝇你啦!我相信兔子会很高兴认识你的,毕竟你们才是真正的同行!
上官婉儿:茶好了。(转身走开)
公主握紧勺子将嘴里填了个满满当当。
上官婉儿坐在茶炉边,回头时,公主已经不在那里。
侍女莹儿:我也伺候您午憩吧。
上官婉儿默默望着公主几案。莹儿循着舍人的目光看过去。一粒樱桃栽倒在融化的酥山中。
向大家推荐一篇论文《循序入佳境:全面认识历史中的上官婉儿——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之教学探索》,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9期17-20,共4页。作者胡囡娟是台州中学的教师,“以高二历史选考重点班为对象,自主开发并开设了‘像史家一般研究’选修课程,形成了一系列课例,‘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上官婉儿’便为其中之一。”
希望“像史家一般研究”的同学可以看看,很有意义。
针对论文,我补充三点个人看法:
一、比对文本的样本过少。
如表2,只有《旧唐书》与《景龙文馆记》的比对。又如在材料二后,作者指出墓志与《旧唐书》存在差异性:“上官婉儿与韦皇后、安乐公主有过激烈斗争,但《旧唐书》毫无记载。”
我要提醒大家,《资治通鉴》明确记载了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有过斗争,显然只比对单一文本《旧唐书》是不够的——不够“全面”,是无法得到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的,历史人物仍会失真。
二、文中由材料五得出图3“713年上官婉儿的墓被(李隆基)毁”,此点待验证。
缺乏李隆基毁墓的证据。
究竟何人毁坏,观点不一,尚无定论。
三、使用“(太平公主)美化”“(李隆基)丑化”等语,提高了内容的通俗性、方便学生理解,但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一定的严谨性。
个人认为,上官婉儿离世时的“大忠臣”形象,只能说明姑侄之斗中,太平公主暂居上风。后李隆基完胜,上官婉儿这个工具人的风评发生回落现象,实在正常。
希望我们大家在研究历史时都如胡老师所说,常常思考以下问题:
【这份史料是在何时何处产生的?】
【它是怎么产生的?】
【它产生时还发生了什么事件?】
【这些事件对史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