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直到那大娘走远,朱月娘都张着嘴,久久未能回神,“这就……这就卖出去了?”
朱月娘喃喃自语道,她觉得自己已经算得上是能说会道的了,要知道集上还有好些就闷声不吭地蹲在摊子前头,如果没有主顾询问都不会主动开口的人呢!
趁着眼下没人,朱月娘偷摸问沈映,“映姐儿,你刚刚是咋想出来那套说辞的?”
朱月娘的那套吆喝词还是在集市上现学的,比如那句真材实料,就是和那家卖包子的学的。
沈映一边把带过来的几片大芭蕉叶铺在泥地上,她卖的是要入口的东西,自然不好像别人一样,直接摊在地上,一边笑道,“这还用提前想么,不就是话赶话说到了。”
“就好比如果你是主顾,若是有店家能说到你心坎里,那你是不是就乐意掏这个钱?”
其实她做的很简单,就是投其所好罢了。
朱月娘细琢磨了一下,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
说话间沈映已经铺好了芭蕉叶,又把陶锅放在一边,背篓翻了过来,底朝天正好拿来搁家里带过来的碗。
集上卖吃食的要不有个小推车,要不就挎个竹篮,或边走边叫卖,或者就在路边找个空地蹲着,少有沈映这样大费周章摆弄的。
有路过的人看得新鲜,就停下脚步问她,“小娘子,你这卖的是什么?”
沈映抬头一看,见是个年轻的妇人,手里还牵着个半大小子,就笑着回道,“这个呀,叫翡翠冻。”
“翡翠冻?”那妇人扬眉,“这名字倒是古怪。”
这集上的人都淳朴,卖东西没那么多弯弯绕,若是自家做的吃食,取名字都十分简单粗暴,比如腊排骨,腊鱼,豆腐包子之类的,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用什么做的。
哪有人叫这么花里胡哨的名字,听着倒像是南城那些富商老爷们吃的东西?
“你这东西——是拿什么做的?”那妇人随口问道。
“哟,这问题我还真点不好回答,”沈映弯着眉眼,“我们家里穷,眼下正指着这吃食赚点小钱度日呢。”
她虽是拒绝,可是笑语盈盈,那妇人便也没觉得不悦,反而被沈映勾起了几分好奇心。
“怎么个卖法?”
“两文钱一勺。”沈映脆生生道,她用的勺是大饭勺,装进海碗里约莫刚好半碗。
那妇人一听就撇嘴,“豆腐也就三文钱一块,那还是黄豆做的呢,你这翡翠冻……”
年轻妇人咂了下嘴,寻思了一下,“看着像是野菜做的吧?”
若真是野菜做得,就更不值两文了,野菜五文钱就能买一大把。
旁边的朱月娘听得就有点皱眉头,倒不是为着那妇人的话。
本来嘛,出来买东西,哪怕是心里再喜欢,嘴巴上总是要打压几句,才好压价。她就怕沈映年轻脸皮薄,被这妇人说得气恼。
却见沈映还是笑吟吟的,“和豆腐吃着却不一样,”她没有接茬那妇人说她是用野菜的话,“何况豆腐买回去了,你还得自己费心费力地做成菜,我这翡翠冻却不一样,拿回家浇上料汁,便能上桌。”
沈映不仅喜欢做菜,也爱谈美食,当下就和那妇人讲起这仙草冻的吃法来。
“……若家里有井,便用大海碗装了,用竹篮子垂进井里,不消半个时辰,再拿上来就凉沁沁了。若是爱吃甜,就取半块饴糖用凉水化了,往上头一浇,都不用勺子,直接端起碗像饮茶那般喝进肚,那叫一个冰爽甘甜,比麦茶舒坦!”
又说,“想要暮食添份菜也行,就用酱油、盐、香油、葱蒜水调成汁子拌匀,也能多吃半碗饭。”
旁边的朱月娘听着,嘴里不自觉就开始分泌口水,一边跟着点头,昨天那道凉拌蕨菜她也吃了几筷子,确实十分下饭,正忍不住开始回味,就听一声响亮的“哧溜”声。
朱月娘忙不迭抬手擦嘴,这一擦才发现并不是她,而是那个妇人牵着的男童。
那男童眼巴巴地看着沈映,又是“哧溜”一声,显然是被她说得馋劲上来了。
沈映说话的功夫,旁边也聚过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看着孩童一派天真可爱的模样,都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倒叫那妇人臊红了脸,“瞧你这没出息的劲!方才不是才给你买过包子!”
沈映也笑,“小郎君,你想吃甜口的还是咸口的呢?”
若是她直接问那小孩要不要吃,只怕他还要迟疑片刻,但沈映直接让他选甜口还是咸口,那小孩下意识就答道,“我吃甜口……”
那妇人忙摆手,“我可还没说要买呢!”
她今日已经买了满满一篮子的菜,虽说两文钱的翡翠冻不贵,却也并不是非要花这个钱。
“没关系,不收钱,就当让孩子尝个新鲜。”
听说不收钱,那妇人就收回了手。沈映取过一片芭蕉叶,先舀了一小块仙草冻,又淋上竹筒里的糖水,这才递给那小孩,“拿着罢,别洒了。”
那小孩听她这么说,原本还毛毛躁躁的手一下子规矩了起来,小心翼翼的接了过去,往嘴里一倒,眼睛顿时就亮了,“好吃欸!”
一边就去拉他母亲的手,撒娇道,“娘,我想吃这个,给我买这个嘛!”
那妇人被孩子缠的没法,虽然嘴里嘀咕着,“放了糖水……那能不好吃么?”一边还是掏出了两个铜板。
刚伸出手去,想了想又缩了回去,摸出来了四个铜板,“索性买两份,还有一份也给你爹尝尝鲜。”
妇人想起自己的男人在码头上扛大包,每天回来热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听这小娘子的说法,这东西倒比麦茶还要解渴……
沈映乐呵呵地结过钱,给她舀了两勺,又额外舀了两小块,“托您的福开了张,我再多送您两块。”
那妇人没想到还能白得两块,拎着两包仙草冻喜笑颜开的走了。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旁边围观的百姓也不由有些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