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第三章下乡(15)一个人的节 ...

  •   作者/方_忆写于1.18

      因为脚伤还未痊愈,赵小美春节回不了家,虽然有些难过和失落。但童金泉这些知青大哥,以及同屋李洁和丁晓两位姐姐都很照顾她。他们临回家前,还帮她从大队里拿到了去年的口粮和每个月的生活补贴。从十月份到年底正好是一个季度的。粮食有白面、莜面、玉米面、小米、高粱米和荞麦面。另外还有一桶醇香扑鼻的胡麻油。

      所有的东西都堆放在地上,一下显得特别多。

      李洁跟她详细说明道,“这些东西都是张队特地关照,准许从队里先行发放给你的。前段时间,他因忙着处理山药销售的事,暂时没来得及派人去公社帮你领取口粮和生活补贴钱。”

      听了她的解释后,赵小美心里对张齐强队长充满了深深的感激。这些实实在在的粮食和补贴,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进她的心里,让原本因脚伤困扰而略显暗淡的生活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和希望。

      尽管今年春节她无法和家人围炉共享团圆,但在周围人的深切关怀和无私援助下,赵小美相信自己也能度过一个充满温情且愉悦的年节,一样能感受到来自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除了之前的东西,知青们还给她送来了几颗大白菜和半麻袋山药。两样都是这个季节每家每户特别需要的食材。最让她感动的是,队长张齐强还送来了两斤新鲜的猪肉和一捆山药粉条。大家伙的关心和帮助,让赵小美心里感到特别温暖。

      正如俗话所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话对此刻独自留守在知青点的赵小美来说尤为贴切。如今有了这些充足的口粮和大家送来的东西,她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已不再焦虑,而是心满意足。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她不禁想,其实这样过年也挺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反而能在困苦中找到一丝乐趣。即使是在家中过年,也不过是吃的东西更丰富些而已。

      李洁和丁晓走了后,她不想再烧炕了,一是每天都要照看火堆挺麻烦的,二是在家她就不喜欢睡热炕。觉得炕上冷,底下多铺点就行了。她把自己的被子铺在褥子上,睡觉时盖上一件大棉袄,然后又把丁晓的被子盖在最上面。取暖的时候,就烧炕下那个小炉子。小火炉真不错,平时还能在上面烧水做饭,省事多了。

      怕屋里烧煤有烟味,马舒阳没回家前,她还让他帮忙在烟囱上弄个小孔通风。为了安全起见,宁可家里冷点。另外她还向队长张齐强要来了一些旧报纸。然后瘸着一只脚,费劲地把窗户全糊了起来,这样既不用拉那个看着不顺眼的旧窗帘,又感觉很保暖。反正白天的阳光充足,也不显得有多暗。想晒太阳的话,打开门就行了。半上午或中午的时候,穿着棉衣棉裤也不觉得有多冷,还能通风。

      晚上虽然挺冷的,她也不敢烧炉子睡觉,所以睡前就不加煤了。每天看书看到很晚,在炉子熄灭之前才,她才去睡觉。第二天早上再重新生火,反正有小信使帮忙生火,她一点都不操心。这个小信使叫牛娃,是知青点后面一家村民的孩子,在村小学上二年级,经常跑到知青点来玩。寒假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来。

      赵小美平常要是想买东西或者寄信取信,就交给牛娃去办。这小家伙愿意帮忙,主要是因为每天都能吃到糖果和零食。不然大冷天的,他愿意跑腿,他爸妈也不愿意。有时候她还会给牛娃一些小费,所以牛娃特别愿意给小美姐姐帮忙。他一天总要跑两三趟,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这样一来,她在乡下的生活过得还算方便。

      因为讨厌生炉子,于是每天出五分钱让牛娃一大早跑来帮她生火。要是让小美母亲知道了,肯定得挨训,五分钱都能买一把水萝卜了。但赵小美不在乎,她有的是钱,每个月八元的生活费几乎没怎么花过。就算回家,车票家里也会给报销。而且,父亲临走前给了她十元钱,还有二姐年前寄来的二十六元钱,她也算“有钱人”了。

      尽管牛娃这个人颇受知青们欢迎,但大家对他父母却实在喜欢不起来。这对夫妻俩不仅为人刻薄吝啬,行事作风缺乏起码的道德底线。有一次,赵小美回家时,因知青点无人留守,便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悉数装进了小木箱里,并将它暂存在牛娃家里保管。可当她从家里返回到牛娃家取箱子时,发现原本塞得满满的箱子里只剩下一双球鞋和两件衣物,其余的物件全都不知所踪了。

      在知青点修养的日子里,赵小美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对初高中文科课程内容的复习之中,尤其是对英语科目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当她重拾起那本初中英语课本时,意外发现自己竟能够顺畅地朗读每一篇课文,即便偶遇生词,也能依靠课本最后的词汇表或是查阅字典,成功地拼读理解。这种逐步积累起来的学习成果,极大地鼓舞了赵小美,让她更加坚定地想要学好英语这门课程,并由此激发出了更为热烈的学习欲望。

      每天只要有闲暇时间,赵小美就会坐在炕头的被褥堆上,伏在李洁那光滑平整的小木箱,一心一意地诵读英语单词,并默默拼写着每个词,勤奋极了。有时晚上即便遭遇停电,她会用手电筒,坚持翻书学习。那盏陪伴她已久的老式煤油灯,早就被她使用坏了。

      有一天,赵小美收到了三位好友的来信。其中一封来自姜永惠,她在信里细细讲述了自己每天的生活状况和一路走来的创作经历,表明她始终坚定地追逐着心中的梦想。这些字句深深触动了赵小美,让她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内心也潜藏着同样的热情:想要借助文字,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记录下生活里每一个平凡却美好的瞬间。

      蓝定筠在信中给她描绘了他在军营生活的画面。尽管训练过程充满艰辛,但他提到与战友之间建立起的那种深情厚谊,让人倍感温馨。读了蓝定筠的信后,赵小美深深体会到了军人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执着信念,心中自然而然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李士林的来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他顺利通过了体检,即将进入九原医学院深造。赵小美为李士林的成功感到非常开心,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目标和动力。她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争取也能像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此之前,她还收到了陈翠珍、袁红和徐翠玲寄来的信,三人都以为她回家过春节,所以在信中纷纷描绘了热闹团圆的画面。走前赵小美就知晓翠珍已成为了一名工人,而袁红和徐翠玲的情况则是从信中才了解——原来她们俩都相继接了父母的工作岗位。

      特别是当她读到徐翠玲接手了母亲的行当,去冰棍厂当工人时,她一下竟不知该如何写信回应。好歹也高中毕业,怎么能跑街头售卖冰棍儿呢?不过人家也许觉得总好过她这个“农民”的吧。

      尽管在节日的欢庆时刻,赵小美无法与亲朋好友共度温馨时光,但远方的来信却给她带来了无比的慰藉与动力。这些信件仿佛成为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让她深刻感受到,即使他们各自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奔波,但心却始终紧紧相连在一起。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拼搏着,彼此间也并不孤单。

      这些充满真诚情谊和正能量的信件,仿佛是她在人生路上的一盏盏指路灯,帮助她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走得更加坚定踏实。它们不仅给予了她内心的温暖,还为她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注入了更多活力与深层次的感悟。这些信件将成为她成长旅途中的良伴,使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提升了其价值和深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