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重生第七十二天 ...

  •   一、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说明为什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不可能产生。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了解实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二、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
      认识的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因此,想要获得真知灼见,就必须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三、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能否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
      第二,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术才能根深叶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得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更深的扎根于中国土地上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心中。

      四、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1、第二个结合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2、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3、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化相结合的结果问题。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根基;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4、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又一次思想的解放。

      五、为什么说“中国是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宏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现代化创造的根本社会条件。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为中国是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4、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六、如何理解“中国是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
      中国是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七、为什么要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
      国家兴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会转化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生动力。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激扬历史主动精神,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八、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切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九、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的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我们所处的一个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如何抉择关乎人类整体利益,也考验各国的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就是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公道正义,为国际关系确立新思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为国际交往开创新格局,为美好世界描绘新愿景。

      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重要意义?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2、开创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局面。
      3、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
      4、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